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陈玉瑶 《民族研究》2022,(5):26-37+136
强化民族凝聚力是现代国家民族建构(nation building)的共识性方向和目标,然而国情不同,各国的理念与实践路径存在差异。法国崇尚国家民族的单一性,认为“个体化”“公民化”方式才是强化团结与认同的必由之路。因此,“团结”理念贯彻于惠及公民个体的各项社会政策及其精细化;西班牙力图构建统一国家框架下各地区、各民族的自治和团结互助,通过“地区间补偿基金”机制落实宪法规定的“团结”原则;英国相信民族凝聚力要从基层“共同体”层面开始逐步向上构建,其共同体政策致力于地方层面的凝聚力建设。全面的国家凝聚力建设在理论路径上至少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团结,即公民(人民)的团结,各民族各地区的团结互助,外来移民与本地居民的团结,在实践层面也应从这三个维度进行,三者之间不能互相替代。  相似文献   

2.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进一步发展国内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什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互助呢? 民族平等各民族不分大小,在权利方面一律平等,任何民族都不能享有任何特权。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才能有真正的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3.
十三大重申:维护祖国统一,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促进民族繁荣,是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这是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地区占全国总面积60%以上这个基本国情出发的。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来观察民族问题,我们看到:第一,我国各民族都已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各民族社会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已经建立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第二,少数民族社会主义社会大多数还处在更加初级的阶段(有的人  相似文献   

4.
发展是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前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一条对巩固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具有指导意义。马克思、恩格斯曾讲 :“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民族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关系的经典表述 ,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也决定包括民族关系在内的全部社会关系。基于这一原理 ,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根本之点在于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既是我国现阶段民族关系的性质 ,也是我国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5.
处理好民族关系,做好民族工作,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从云南省的民族工作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了三条基本经验: 一、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要讲各民族的团结,祖国的统一、社会的稳定。“团结、统一、稳定”这三面旗帜要高举,要在群众中理直气壮地讲,反复地讲。最近,江总书记指出,要在各族人民中反复地讲“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讲“中华民族大团结万岁”。这是对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最明确的指示。总结云南省的经验,我认为,处理好民族关系,除了要做好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外,实质的问题就是要在实际工作中促进各民族共同  相似文献   

6.
秦和平 《民族学刊》2023,(9):106-116+164
《毛泽东年谱(1949-1976)》记载了毛泽东民族思想理论创新与实践。首先,拒绝“民族自决”,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迅速实现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其次,提出“民主改革”,废除了少数民族的旧制度,通过“民主建政”建设及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经过各族人民几年来的努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绝大部分都已基本上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共同进入社会主义。最后,中华各民族团结互助,“我们的方针是团结进步,更加发展”,不论大的民族,还是小的民族都要团结,中华各民族大团结,相互了解信任,汉族帮助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可以帮助汉族,相互帮助,“各少数民族得到发展和进步,是整个国家的利益”,团结互助,合作进步。因此,“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障”,也是毛主席民族工作的光辉思想和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7.
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作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并指出:“进一步发展国内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把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对于提高我们对民族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党中央指示在少数民族中的整风运动应着重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倾向,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有些民族干部对这一正确和及时的措施,表示不同意。他们认为自治州的地方民族主义表现不突出,没啥可反。还应该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事实是不是这样呢,请看下面吧!在这次整风中,有一些民族干部(主要是黎族干部)对那些在工作中有些错误和作风不好的汉族干部提出“赶走”的口号。有的说汉族干部不懂黎语、不能体会黎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只有自己才能体会本民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工作中有意地和汉族干部要态度,闹不团结,说汉族干部这也不好,那也不好。有的人更提出“汉族领导汉族,黎族领导黎族”的论调来。某  相似文献   

9.
广西各民族团结和谐、共生共荣的民族关系,一方面表现为壮族内部之间以及与汉族的关系,另一方面则反映了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以及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广西各民族团结和谐、共生共荣民族关系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历史上各民族的团结传统是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西各民族的团结乃至四个模范的形成,就是对这一优良传统的继承、弘扬、超越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伟大领袖毛主席早在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中明确重申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就实现这一政策的条件作了这样的说明:“……上述政策,一方面,各少数民族应自己团结起来争取实施,一方面应由政府自动实施,才能彻底改善国内各民族的相互关系,真正达到团结对外之目的,怀柔与羁縻的老办法是行不通了的。”(《人民日报》1953年9月9日社论《进一步贯彻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有了党的民族的政策,要付诸实施时,离不开各少数民族自己的内部团结及其主动斗  相似文献   

11.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因此民族关系史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但长期以来国内外尚无这方面系统研究的专著。最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一书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它的编写和出版对于丰富我国通史的内容,加强历史研究的科学性,推进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建设,以及发扬我国各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都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答:新宪法规定,国家“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我国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是: ①各民族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解放后,我国消灭了民族的压迫和剥削制度,各民族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发展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从而确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三项原则互相关联,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必须全面遵守。其中,平等是基础,团结是保证,互助是关键。没有平等,不可能有真正的团结互助;各民族不团结,已经得到的平等权利就会有重新丧失的危险,更谈不上互助。而没有互助,各民族经济  相似文献   

13.
民族与文化     
在民族科学中,“民族与文化”这个题目所占有的即使不是中心地位,无疑也是中心地位之一。不久以前,民族学还被看成主要是研究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和习俗的科学。当民族本身成了民族学家注意的中心时,研究工作的方向就有所改变了,因为在给“民族”这个概念下定义时,“文化”的概念起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对待民族定义和民族学的基本任务两者的态度之间,却显露出某些不一致:在前种情况下,重点放在通常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出现的文化特点上;后一种情况下,文化则被理解成广义的文化,即民族的整个文化。例如,H·H·切博克萨罗夫写道:“据我们看来,正是文化特征应该当成任何民族可以使人毫无  相似文献   

14.
发刊词     
"民族团结"月刊今天和大家见面了.毛主席说:"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不断地巩固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的社会主义大家庭,这是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任务.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民族问题一直伴随在当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中。毛泽东早就指出“祖国统一、人民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激发少数民族创造活力,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者认为“藏边社会”的内涵丰富,涉及甘青川滇藏区、藏羌彝走廊、西北民族走廊以及喜马拉雅山南麓地区诸领域的研究.这些地区的社会发展具有一些自己的特点.历史上这些地区有过民族团结互助共同和睦生活的时期,而且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给各方都带来过重大利益,不过也有过民族之间矛盾冲突甚至兵戎相见的惨痛教训.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做好“藏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实现各民族互相团结、共同进步,是研究这一地区的民族学、社会学和藏学研究者的一个共同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7.
瑶族漂洋过海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瑶族民间中,广泛流传着先民“漂洋过海”的故事。对于民间这一传说,瑶族史研究工作者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认为这一传说纯属虚构,是一个神话传说故事;有的认为实有其事,是瑶族历史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的追述。笔者认为第二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现就手中掌握的资料,对这一历史事件作些剖析,以明辩是非。漂洋过海故事“漂洋过海”是说瑶族先民原住白云深处,那里是土肥气温,雨多林茂的好地方,不  相似文献   

18.
印度民族政策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贾海涛 《世界民族》2005,2(6):37-44
印度民族政策的核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本文认为,这是对欧洲“民族-国家”理论的歧解和误读,其防止国家分裂和增强国家凝聚力的用心可以理解,但结果却并不利于国民团结的增强和各种矛盾的缓和。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民族压迫和民族同化。  相似文献   

19.
<正> 马克想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灭,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俄国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政权,从而消灭了民族压迫和剥削,特别是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成立,标志着各民族在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内的团结,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已经消失,代之以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20.
伍庆祥  范宏伟 《民族研究》2022,(5):57-70+136-137
缅甸自1948年独立以来爆发的民族冲突被称为“世界上最长的内战”。和谈是影响缅甸民族冲突问题走向的关键节点,也是缅甸民族冲突的具体化与集中体现。本文通过政治符号学的表示元素(事件的语境)、表现元素(事件中的言行)与表征元素(事件所产生的意义)三个层面对缅甸转型以来,即2011-2020年10年间的民族和谈事件进行分析。和谈难以继续推进的原因主要在于,全国停火协议形成的机制限制了和谈的空间,民族地方武装与国防军之间两种联邦主义的对立表现,以及最为核心的“彬龙精神”与“三大责任”之间的表征矛盾被激发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