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是整个生产力体系中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其理由是:现代科技在当今世界的生产力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不仅决定着生产的组织结构、方式,决定着产品韵结构、质量。而且左右着生产的发展方向,左右着生产力发展的水平、速度。科技作用大于劳动者直接劳动的作用,无可置疑地是第一生产力。第二种观点则赞同传统的生产力定义及生产力二要素、三要素说,反对把科学技术看成是生产力体系的基本构成要素,认为科学技术是一种前生产力或元生产力,它与生产力体系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它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整个生产力体系,是对提高整个生产力体系的功能具有决定意义的第一因素。其理由是:①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之外,在科学实验中产生的;科学技术是作为一种潜在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而非现实的生产力存在着;②在生产力体系内,劳动者才是具有决定作用的首要因素。劳动者是生产的主体,是劳动资料的创造者与劳动过程的承担者,离开了劳动者就没有人类  相似文献   

2.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归根到底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史,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史正是生产力的诸要素、诸系统的发展史和生产力诸要素、诸系统组合方式的发展史。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整体功能状况,而其整体功能的优劣状况,又是由生产力各要素之间在一定结构下的协调和同步作用决定的。因此,对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我赞同卓炯同志否定斯大林提出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有计划发展规律”的观点,斯大林提出这两条“规律”的理论前提是错误的。首先,斯大林片面强调社会的生产关系,强调整个社会的“高级赢利”,这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于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在本质上是不相容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于生产力的性质,是贯穿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经济规律。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规律却存在极大的误解。以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就是指社会的生产关系要适合社会的生产力,这样地理解是比较片面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和劳动资料这两个要素构成的。但是,如果这两个要素都处于静止的状态,那么它们只不过是构成生产力的要素,并没有形成现实的生产力。而要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就必须在运动中使它们结合起来。也就是说,现实的生产力,首先是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结合的具体方式,即具体的生产力,在各个具体生产力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社会的生产力。由于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技术熟练程度各不相同,劳动资料的发展水平也有差异,因而,作为整个国民经济肌体的各个细胞、作为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相结合的直接场所的各个企业,其具体的生产力水平也必然是千姿百态的。社会的生产力则与此不同。一方面,社会的生产力是由各个具体的生产力组成的,没有具体的生产力就谈不上社会的生  相似文献   

4.
论初级阶段资本的生产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生产力、生产方式及生产关系——从一个理论命题谈起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是任何社会生产的两个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就形成了这个社会的独特的生产方式。任何社会的生产方式都是以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形式的一定阶段作为自己的历史条件。而所谓的社会生产力就是社会生产过程中创造物质资料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社会生产的历史结果,表现为一种现实的物质力量。社会生产力的显示必须借助于特定的生产方式,即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总是一定生产方式下的运行结果;而一定的生产方式必须以历史的生产力为条件,即一定的生产  相似文献   

5.
<正> 一、研究状况 关于生产力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发展的问题,我国哲学界、经济学界已经讨论了好几十年,形成了不同观点的争论。考察近年来的各种观点与争论,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 陈诚道、司庸之的文章提出生产力的三种形式:基本生产力、大生产力和飞跃式生产力。基本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其基本含义是指构成生产力最基本的要素,没有这三个要素,就不可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大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管理。“大”的含义,一是相对于基本生产力而言;二是相对于经验管理的作用而言,在社会化大生产中,管理不再是经验式的,而是科学的、理性的,已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因素被引入生产力中。飞跃式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者+劳动资  相似文献   

6.
一、我国农业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农业生产,同整个社会生产一样,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即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生产力包括人和物两种要素,而生产关系则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关系。农业生产关系,实质是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诸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权力、经济责任和经济利益等方面的关系。一个部门或企业,要进行生产就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组织好生产力诸要素和处理好生产关系的各方面关系,使部门或企业的生产象一台机器一样,有秩序地、协调地、周而复始地运行。所谓农业的经营方式,就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  相似文献   

7.
管理作为一种生产力因素,是在生产力系统创新功能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作用的。这种作用表现在:它不仅是联结生产力各要素形成创新功能的前提,而且是将生产力各要素的潜在创新“能量”转化为现实创新“能力”的条件;不仅是运筹生产力各要素创新能力的手段,而且还是进一步扩张生产力系统创新功能的内在活力。  相似文献   

8.
区域经济结构转变的相图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是将自然科学中的相图分析方法运用于区域经济结构转变问题研究的一种尝试。将生产力诸要素划分为硬性要素和软性要素 ,指出硬性要素具有“广延性质” ,而软性要素具有“强度性质”。将各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呈现的经济结构状态看做是处于一定强度水平上的生产力软性要素作用于该区域的硬性要素之上的结果 ,立足于社会物理学的观点 ,对影响社会经济形态变迁的因素作了分类和简并 ,以“瓶颈要素”和“软性要素力”为控制变量 ,建立了平衡态意义上的经济结构转变相图 ,对区域之间瓶颈要素的共轭关系及其影响进行讨论 ,并据此对工业化进程中空间扩展的常见方式———“梯度推移”和“点—轴渐进扩散”模式作了数理性诠释。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产权制度是按照“一大二公三纯”的指导思想建立的,没有反映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诸多经济问题产生的根源。特别是国有企业15年改革由于没有触及产权问题,成效甚微。本文将从经济管理体制与产权制度之间的关系入手,深入研讨我国产权制度的改革问题。 一、经济管理是决定产权制度的直接因素 科学技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要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生产力系统。而起这种组合作用的唯一力量是经济管理。可以说没有经济管理就没有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要素加上微观经济管理构成单位(企业)生产力;众多的单位生产力加上宏观经济管理构成社会(国家)生产力;众多的社会生产力加上国际经济管理构成全球生产力。微观经济管理处于单位生产力的最上层;宏观经济管理处于社会生产力的最上层。它们与生产关系的基础——产权制度(所有制)直接相联系。单位生产力直接决定企业的产权制度;社会生产力直接决定社会的产权结构。因此,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是否相适应,是否促进或阻碍生产力发展,是通过产权制度与经济管理的适应状况体现出来的。如果产权制度不适应经济管理的要求,就会导致管理失效,单位、社会生产力的效用下降甚至出现负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在经济上要赶上发达国家,就要保持必要的发展速度。协调好生产力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关系,形成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合动力,是将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转入以生产力内涵发展为主的崭新轨道的关键。 生产力的内涵发展是在生产力的外延范围已经相对确立的条件下,致力于从技术构成所决定的生产要素结合方式与配置结构的角度去发展生产力。在这里,“生产力”与“生产”的构成要素二者是不容混淆的。构成生产活动的要素,是作为现实生产力的物质前提而存在的,生产要素只是构成生产力要素的基础。也即是说,这种生产力构成要素以及一定时期的生产力的大小,主要地由反映技术进步的生产要素的素质、生产要素的配置结构,以及生产要素的结合方向、结合点、结合速度等决定。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要把经济工作真正转移到调整结构和提高效益的轨道上来,体现速度和效益的统一。这就从根本上克服了过去那种一讲生产力发展,就着眼于人力、物力、  相似文献   

11.
美与艺术在现实中已成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它不仅作为生产力的要素而存在,而且作为生产力本身而存在。美与科学技术的联姻不仅有助于推进现代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要认清这一点,先须理解“生产力”概念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2.
管理是最重要的生产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透彻地研究、正确地认识现代生产力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对于科学有效地领导经济工作,加快现代化建设,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而且亦是一种客观事实;另一方面,根据多年对经济学的研究思考和对现实经济生活的体验考察,笔者认为,管理也是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而且是一种最重要的生产力。 一、管理也是生产力要素 管理即管护料理。本文所言“管理”是狭义的。狭义的管理即作为生产力直接要素的管理,是指在社会物质生产领域“从共同的劳动过程的性质产生的管理职能”① 。包括微观经…  相似文献   

13.
本文拟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理论观点,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结构、状况,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应”,以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任务等问题,谈一些个人的见解。一、生产力的基本结构要素与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基本状况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和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现实来看,生产力的基本结构要素是:第一,主体性要素,即作为生产过程的设计者、控制者的劳动者;第二,客体性要素,即生产资料,包括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和土地、原材料等劳动对象;第三,结合性要素,即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化的社会结构转型与马克思主义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各文明体系中社会要素的生长积累具有同步性,但社会要素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联系社会要素和社会形态的中介环节,只有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各种社会要素才能被汇集为一种"力",从而推动社会形态的演进.中国明代在社会要素的积累方面与西方相近,却没有像西方那样转入近现代社会,这一现象只能从社会形式即关系结构中得到解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推动了中国社会结构转型而真正迈入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企业剩余产生的各生产要素贡献和分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企业剩余 (利润 )不是单一生产要素的收入 ,而是各生产要素的共同收入。不同的要素按其稀缺程度及边际生产力状况 ,对企业剩余的产生有不同的贡献率或边际收益 ,因而不同的要素的收入份额也不一样。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产权制度来实现的。现代企业制度事实上已允许管理、技术和劳动等要素一定程度上以一定方式参与利润分配。  相似文献   

16.
(一)曾有学者对生产力的公式进行过探讨(注)。本文也提出生产力的三种形式:基本生产力、大生产力、飞跃式生产力。1.基本生产力。其公式:基本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基本”的含义是指构成生产力最基本的要素。没有这三要素,不可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劳动者使用以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才能体现出劳动能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给生产力下定义:生产力就是劳动  相似文献   

17.
<正> 生产力作为一种改造自然并取得物质资料的能力,是随着科学技术和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向前发展的.当科学技术水平低下,人类社会还处在农业时代时,人们用手工工具劳动,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明显,所以人们没有把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要素来看待就是自然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蒸汽机等机器后,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时代,人们主要用机器来生产了,科学技术对生产的作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人们也就逐渐认识到科学技  相似文献   

18.
美与艺术在现实中已成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它不仅作为生产力的要素而存在,而且作为生产力本身而存在.美与科学技术的联姻不仅有助于推进现代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要认清这一点,先须理解"生产力"概念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9.
关于生产力要素问题,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一个热点。而关于生产力基本要素问题的争论更为激烈。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种观点:一是二要素论。认为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主要指劳动工具);二是主要素论。认为除了上述两要素外,还包括劳动对象;三是多要素论。认为除了上述三要素外,还包括科学技术、管理、分工协作、信息、教育等要素。以上三种观点的提出和反复论争,对生产力理论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多要素理论的提出,可以说是对生产力理论研究的深化。但笔者认为,这三种观点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偏颇,都未能全面科学地阐明生产力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内容。同时,也并不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理论的  相似文献   

20.
钱学森教授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里科学技术包括社会科学,而且在我国目前,社会科学比自然科学更有关键性。”我非常赞同和拥护钱老这一观点,并且还要大声疾呼:社会科学是生产力,是第一生产力,还是我国目前经济建设中关键的第一生产力。首先,社会科学是诸实体性的潜在生产力合理组合,进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介质。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企业生产活动离不开组织管理。生产管理过程就是使诸实体性生产力进行合理组合和调控的过程,离开这个合理组合和调控,就形不成现实的生产力。这就是说,在这一合理组合和调控之前,企业所拥有的劳动生产力、资本生产力都还是“潜在生产力”,只有使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互相结合之后,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自然科学技术在运用于物质财富生产活动之前,也还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是一种潜在的第一生产力,只有将其运用于物质财富生产活动,依附和渗透于实体性要素生产力身上,并实现诸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