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翻译能力的内涵特质表明,双语语言能力是译者从事翻译活动的基础,但不是翻译能力的全部。翻译能力中存在一种具体特殊的能力,这种能力贯穿翻译转换的全过程,是翻译转换的基本核心能力,体现了译者主体的心理认知特性。在翻译转换过程中,这种能力越强,越能寻找到话语间的最佳关联,从而获得语境效果,帮助译者在译入语中找到最有效的表达方式。因此,翻译能力结构体系呈现多维性,是译者双语语言能力、双语文化能力、翻译认知能力等结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尤利西斯》独特的语言特点是使用了大量的"前景化"语言,这样的语言表现艺术为读者提供了陌生化的审美效果。对"前景化"语言的翻译直接考验着译者语言艺术再现的能力,金隄译本和萧乾、文洁若译本对《尤利西斯》"前景化"语言和前景化句式的不同理解,为我们提供了风格迥异的译本,体现了译者所持的翻译观和翻译原则等译者个体诗学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这对译者主体性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语境本身是一个静态的,包罗万象的系统,泛指各种具体的语境因素,大致上可以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两大类。但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语境成了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认知系统。在翻译文本建构的整个过程中,语境认知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译者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境认知能力,才能处理好翻译文本建构过程中一系列的问题,如译语的衔接与连贯,负载有文化意义的词的翻译等。总之,译者的语境认知能力越强,译文本建构的质量就越高。  相似文献   

4.
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化理论把一词多义看成是原型义项经过隐喻或转喻生成的多个边缘义项。针对一词多义在语言翻译中产生的困难,本文总结了原型范畴化认知理论影响下的一词多义的定义、产生根源和产生模式。针对翻译过程中,一词多义经常受到语境效果弱、语义频率低和边缘义项难的影响,本文提出三点应对方法:首先,译者首先应该顺应语境需求,进行子义项的选择。其次,译者必须接受认知语言学的语义动态观,灵活处理在新的语境中出现的多义单词。最后,译者应扩大知识面,加强对边缘义项了解和推测能力。  相似文献   

5.
毕飞宇的小说《青衣》是现代小说创作中的一篇佳作,在中国文学界引起巨大反响.葛浩文夫妇的《青衣》英译本语言流畅,可读性强,在西方社会获得了较多的关注.尝试以《青衣》英译本为个案,立足于生态翻译学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方面分析译者的翻译活动及其过程,以期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有进一步认识,并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向英语世界、融入世界文学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翻译的过程主要为理解和表达的过程。要正确理解原文的含义或作者的意图, 就得依赖于译者的认知在原文语境中进行判断和推理;恰当表达原文作者的意图, 使译文达到与原文神似与形似的表达效果, 取决于译者对译入语读者的语言和世界知识结构认知程度,因此译者认知能力的培养在翻译实践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文学翻译在跨语言的文学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的最高标准是"化".由于语言、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原作进行文化过滤,使文学翻译无法实现彻底和全部的"化".正确认识文化过滤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译者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学翻译中的"化",也对我们以何种态度来面对外来文学和文化具有借鉴意义.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的三个中译本为我们认识文学翻译与文化过滤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8.
从原型角度看及物句范畴的内部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畴化能力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能力。及物句范畴与语言的其他范畴一样具有内部结构的复杂性及其范畴成员地位的差异性。对句法的范畴结构分析另一侧面上也能更好地透视出人们的世界经验,有助于人们更顺利进行言语交际更好地认识世界。  相似文献   

9.
等值翻译一直是译者在翻译中追求的目标。但在翻译实践的过程当中,往往由于语言、历史、文化等原因却无法实现语言间词汇的等值转换的效果。在此试图运用原型理论来探讨词汇范畴跨级的非等值的翻译。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语言的诠释和重构,语言重构必然导致原文信息变化.这种变化既是由于不同语言自身特点所致,又与译者的思维方式、文化背景及翻译时代紧密相关.尽管传统翻译理论忽视译者的作用,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仍然会不可避免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不管在整部译作中还是单独的人物性格处理上,译者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通过对杨宪益、霍克斯、邦斯尔三人的《红楼梦》英文全译本中丫鬟鸳鸯的不同性格进行研究,揭示了译者个体在翻译实践中能动性的发挥对译本生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认知、语言交际与译者心智模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翻译的过程是人类所经历并体验的复杂心智过程,涉及到社会文化、心理认知、情绪取向和意识状态等众多因素。从心智模型的视角来研究翻译过程,是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心智模型”应用于翻译研究的一个全新且有生命力的尝试。翻译过程中的意义传送必定通过译者心智模型密切地关联和过滤。译者的心智模型在很大程度上助益或影响了译者对于原作语言形式的体验及其意义的表征推理以及其在目的语中意义及语言的选择和表述,从而决定了译文的语言风格及意义色彩。  相似文献   

12.
翻译涉及到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转换过程,研究翻译决不可离开语言,对原语和译入语的对比研究是提高译者翻译能力和翻译效果的重要因素。就汉英主语差异的特点来探讨汉译英中主语的定位问题,有助于翻译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人们一直认为我国传统翻译中过多地强调了"意译",也就是过多地强调了译者的主体性,即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采用"归化"而非"异化"的方法并起着主导作用.然而,古代佛经翻译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在翻译活动中建立起来包括原作者、译者、读者、监督者以及出版者等在内的主体间性关系.事实上,在翻译过程中如果能更多地关注到这样的主体间性,翻译的质量和效果就会更好.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不同类型语言模因的形成,在充分理解符号学理论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在翻译过程中挖掘语言模因作为文化符号所带有的相应的符号意义,并在目的语中找到具有对等符号意义的语言符号.该研究使语言模因翻译行为不再局限于纯语言的范畴,而是基于语际交往的层面给予译者充分的翻译研究权利.这样一来在跨语言、跨文化的符号转换过程中,译者不仅在语言层面和非语言层面上能够充分考虑到源语与译语、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间的差异,而且会运用各种策略和翻译方法把原文各个层面的意义准确地反映在译文中,以此实现意义的动态对等.  相似文献   

15.
传统翻译理论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忠实于原文和作者,法律语言因其自身的特殊性使得法律翻译要求译者在法律翻译过程中,忠实于原文,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不强调译者的创造性劳动。但因为语言的差异以及法律文化的不同,绝对的忠实是不可能的,译者必须在翻译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叛逆,才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生态翻译学为研究张培基散文翻译提供了新的视域.张培基散文翻译选材就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与译者自身能力适应性选择的产物,其翻译是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翻译原则指导下,对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进行“三维转换”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法律本身所具有的权力使得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处处小心。本文先从语用学指别的角度对司法语言中人称指别的角色定位,语篇指别的自指话语中的指称,以及社会指别的头衔进行分析和研究,就译者在翻译司法语言过程中如何充分体现司法语言的权力意志做了论述。最后本文就英汉法律文化的差异说明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尽量减少权力缺失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伦理道德、礼仪风俗等文化特征.在翻译过程中,认知差异会导致译者在语义理解和转译过程中的困难.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民族特征和思维习惯的认知差异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因此,如何确定对所译作品的认知视点,成了译者能否成功地完成信息从原文传递到译文的决定性因素.而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人员在认知不同文化进行翻译过程中可以依靠的两种手段.  相似文献   

19.
"作者死了"解构了原文的中心意思,意味着译者作为读者在对原文的解读与译文的建构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变译理论中由"译者施变",译者是翻译主体,译者活了。不同的是,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中,译者主要通过对原文的异化发挥主观能动性,其目的是让译文进一步接近纯语言,因此译者的主观能动性的主要限制条件是纯语言。而变译理论中,译者主要通过对原文的归化发挥主观能动性,其目的是让译文能高效地传达信息,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要受读者制约。  相似文献   

20.
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它在人际关系中时常充当着"润滑油"的角色。异化翻译在形式上使译者的角色彰显出来,而归化翻译尽管在形式上出现了"译者的隐身",但就译文内容和翻译过程而言,译者的角色却都得到了彰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