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具有丰富深厚的内涵,显示了作者精神结构中“启蒙自我”和“反思自我”相互纠缠互诘的特征,作者通过小说的叙事对人物形象内涵进行整合,将两种因素有机的融合,从而使小说的人物形象又呈现出非常明晰的启蒙指向。  相似文献   

2.
清代中原作家李绿园的小说《歧路灯》从创作思想、创作选题、人物形象诸多方面都表明了作者的文化担当精神。小说高扬"文以载道"的创作思想,显示了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小说关于青少年的成长和教育的创作选题显示了作者对社会未来的忧思;而小说中王氏的母亲形象所彰显的文化内涵,既是作者文化担当精神的人格折射,也是解读中原文化精神的锁钥。  相似文献   

3.
贾平凹小说中的众多人物可分属于三类不同的人物形象:女菩萨形象、缺少男性特征的男性形象及具有传统"巫觋"特点的人物形象。而几种人物的身上都映射出作者内心世界的折光,从而形成了作者心中带有稳定性的类象。  相似文献   

4.
“异乡人”是毕飞宇小说中一以贯之的人物形象,它体现作者的小说创作由先锋到写实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人物形象的虚构与叙事问题对于创作和鉴赏都有重要意义.通过比较<红楼梦>和近年颇受瞩目的小说<尘埃落定>在主人公形象塑造上的异同,作者认为两部小说都建构了呆或傻的他者形象,都通过贵而败蕴藏了悲剧内涵,但是<尘埃落定>在叙事处理上过于谮虚化,以致难以达到<红楼梦>的丰富与深厚,从而导致了作品的高下之别.这个比较说明了人物形象的虚构与叙事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6.
杜贵晨 《河北学刊》2012,32(3):88-92
中国古代小说以"物"写"人"的传统自唐代发生,至元明间《三国演义》、《水浒传》逐渐被突出起来,但至明中叶《西游记》写"紧箍儿"始,才有了真正作用于人物性格命运的物象设计,至《金瓶梅》写"胡僧药"、《红楼梦》写"冷香丸"而渐次发扬光大。其后先相承,显示了中国古代小说在"文学是人学"方向上的进步,而其为物之来历与作用大都神异怪诞,表明中国古代小说人物尤其是中心人物形象,虽在细节的写实上可能精妙绝伦,但其基本性格命运却多因作者的意图而成,很大程度上是作家理念的产物,与西方所谓"现实主义"的风格相去甚远。我们切不可只是套用西方文论来解读中国古代小说,而应从文本出发,适当参照西方理论,独立自主地发现中国古代小说的民族特点与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7.
在经世思潮浸染下,一批明清小说家将具有经世价值的"副文本"附于小说,借以强化小说主旨。他们还通过带有自况意味的人物形象来传达自己的经世方略,由此导致小说中出现大量审美意味淡薄的非情节成分。晚清一些"新小说"作者则将小说视为启发民智、改良社会的工具,他们或在小说中穿插各类富于时代色彩的章程条规,或借小说人物对时局发表评论,使其小说呈现出明显的非情节化倾向,从而大大消解了小说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8.
小说《蓝幽幽的峡谷》(《草原》1984年第12期,以下简称《峡谷》)出自一位初试笔锋的蒙古族业余作者之手,荣膺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这篇小说选取新的视角展示人物心理层次,朝着纵深方向开掘灵魂。在剖析民族性格的丰富内涵和发展趋势上,把道德评价和美学评价结合起来,人物形象有相当的力度和厚度。  相似文献   

9.
唐传奇继承了六朝小说的创作方法,作者有意识地从事小说创作。它从六朝小说那里继承了现实主义传统,塑造了多种人物形象,成为古典小说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成熟的标志。唐传奇塑造人物形象的现实主义方法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紧扣典型环境,选取典型事件和典型细节;其二是赋予人物以不同个性,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鲜明;其三是作者更注重人物情态气韵的描写。唐传奇人物形象塑造的现实主义方法,对我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中孙悟空有两个宗教意味的别称"心猿"、"金公","心猿"由纯粹的宗教术语转化为文学的一种象征,经历了诗歌、戏剧、小说等阶段;"金公"成为《西游记》的象征,是受了道教内丹思想的影响,表现在:一、道教三五为一的观念;二、干支配合五行的观念。《西游记》以"心猿"、"金公"指代悟空是通过小说文本文字反复说明的。两个别称分别具有不同的内涵,统一于一个人物形象上,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造成矛盾的原因是作者并不清楚术语概念的内涵;更主要的是受到小说《西游记》之文学性的限制。这使得后世评点者在解读《西游》时,不能有效地将象征喻意整合在一起。也证明了《西游记》故事是在流传中完善起来的,可能中间受到全真教思想的影响,只是这种影响并没有改变《西游记》通俗小说的性质,使之蜕化为宗教的"辅教之书"。  相似文献   

11.
格非近年的小说写作一改其往昔的"先锋"姿态,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回归传统的倾向.其近年的两部长篇小说<人面桃花>与<山河入梦>,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就明显表现出了对于传统文学名著<红楼梦>的借鉴与继承.宝玉与谭功达,黛玉、妙玉、晴雯与秀米、佩佩,甄士隐与陆侃等人物形象之间,都有着相同的性格特点、相似的精神内涵和近乎一致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2.
才学小说的内涵及其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才学小说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小说类型,它是在清代中叶走向繁荣与成熟的。然而,借小说炫示才学的现象,则是与中国古代小说的产生与发展相伴始终的。才学小说一面展示才学,一面又略以寄慨。是故,其美学特征表现为:1)作者用小说兼营各种文体;2)作者要借小说炫耀个人的才藻辞章之美;3)作者在小说中刻意填塞个人的经史百家学问;4)作者以小说庋藏其生活时代的诸技杂艺之术等;5)作者以展才炫学为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来表达其心志情意。  相似文献   

13.
阎伟 《学术论坛》2006,3(9):147-151
文章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出发,重新审视巴赫金关于陀氏小说人物的"未完成性"理论.通过对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关于"未完成性"三大理论基础--作者统一意识的消退、主人公的思想的自我发展、主人公与作者思想的平等对话的分析,再结合<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人物形象类型化的特点,认为<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人物性格已经定型即完成了.巴赫金的"未完成性"理论并不能说明陀氏小说人物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徐静 《学术论坛》2012,(6):197-200
《金色笔记》是小说家多丽丝.莱辛的一部代表作。在小说中,作者通过隐喻手法的应用,将小说的主题深刻地表达出来。文章主要是从意象隐喻入手来解读小说,重点从小说中出现的"推石头上山"、"笼子里的老虎"以及有关"水"的意象隐喻来分析和深化主题,以此来帮助读者更加深刻地了解小说主题表达和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5.
伏漫戈 《理论界》2020,(4):95-102
明代话本小说"文备众体",书信是其中一种重要文体。小说叙及的书信有家书、情书、友人书信、密信、特殊书信,这些书信蕴涵丰富文化信息,具有鲜明时代性。小说中的书信多数是作者精心为人物所设计,长于叙事与抒情,弥补了中国书信文学的缺憾。书信的格式、文体、风格,灵活多样。书信是重要的情节单元,承担着推动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强化作品主题的叙事功能。  相似文献   

16.
对人的同情、理解和关怀,对人性的坚信、乐观等人文精神是张欣作品的精神文化内涵。作为她的思想观念载体的审美人物形象体现了这一精神。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具有主体性的审美价值,体现为三个方面:人以典型的审美类型出现;在刻画人物时突出人的主体价值;在叙述方式上采用情节模式,人在小说中不是叙事功能的载体,而是故事表现的中心。张欣小说人物的主体性存在,使她的小说具有了人文主义理想和诗性情怀。  相似文献   

17.
一半是“魔鬼”一半是“天使”———对《巴黎圣母院》中克罗德形象的再认识●李晓卫一克罗德·孚罗诺是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了小说广阔的历史内容,反映着作者的审美观和宗教观。但是,人们以往对这个形象的丰富内涵和重...  相似文献   

18.
史铁生后期的小说创作注重主人公与作者的精神交流,以平等对话的方式阐释并传递人类生存的价值意义,呈现出巴赫金笔下复调小说的审美特征,其复调小说的审美现代性可从三个层面进行审视把握:一是作者与主人公对话形式的哲学展现;二是符号化人物形象的思想承载透视;三是精神世界的人性反思与救赎.  相似文献   

19.
刘忠 《广东社会科学》2005,11(6):137-142
文章以大众化、民族化语境为背景,从人性视角切入,对沈从文小说世界的人物形象、牧歌属性和文化隐喻进行了全面剖析,并试着在城市与乡村二元对立格局中走近沈从文本人,进而触及其小说的民族内涵和象征隐喻.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大众化、民族化语境为背景,从人性视角切入,对沈从文小说世界的人物形象、牧歌属性和文化隐喻进行了全面剖析,并试着在城市与乡村二元对立格局中走近沈从文本人,进而触及其小说的民族内涵和象征隐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