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制度亟须改进。传承项目方面,不宜按照行政区划及其级别来区分等级。传统音乐的传承项目的界定和分类应能正确把握文化空间,其中民歌的分类尤应着眼于民间歌曲本体的曲调音乐形态。传承主体方面,建议由传承人认定的单轨制走向认定与申报有机结合的双轨制,并且力求做到全面、准确地认定自然人形态的传承主体,扩大对团体形态传承主体的认定,统一安排传承主体的经费保障,建构传承主体的考核体系及责任体系。传承理念方面,应作政策性宣示,贯彻整体性与原真性原则,正视传统音乐的活态性质,在传承中发展。传承方式方面,应通过国内立法安排,对实践中行之有效的传承方式予以确认和规范,并强制性推行数据库传承方式。  相似文献   

2.
王梵志诗语言通俗易懂。其中,口语俚词、俗语方音俯拾皆是。对此,诸家多有注释,然有不少未及,且又多有讹误之处。今就笔者所见拾缀如下,权人诸家注释之补。  相似文献   

3.
清初词学的中兴 ,首先在理论上经历了一个拨乱反正的过程 ,即肃清明代词曲二体混杂的观念 ,改变以曲为词的创作面貌。词人从词的语言风格、词韵、格律方面严辨词曲二体 ,逐步树立了正确的词体观 ,为清词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建设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是中原经济区的四大战略定位之一,体现出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担当和宽广的历史视野.建设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主要应体现六个基本目标,即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重要承载地、华夏历史文明的重要展示地和体验地、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圣地、华夏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示范地、中华当代文化发展新高地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基地.为实现上述目标,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发展路径上,坚持项目带动、品牌带动、创新带动和服务带动,采取科学、严肃、慎重的态度扎实推进.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困境在思想源流上大都可追溯于该领域尚未有众人共同肯认的道德哲学基础,文章试图通过澄明四个面向来贞定其道德哲学基础。首先耕犁"伦理文化"来作为其传承的世界观;其次阐发"文化脉络自觉性"以作为其传承的价值观;再次释义"存有的吊诡"来省视其传承的方法论;复次创设"文化有机生态域"来作为其传承的知识论。结语期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能在把握其道德哲学基础的脉相之下,不断地自我调适、转化与创新,以此实现其和谐传承的生命实践历程。  相似文献   

6.
"词曲递变",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和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涵义,文体之变,是研究的基础命题。宋金时期,一些文人词基于采风而发生某种"曲化"迹象。元代"北曲"取代词体成为文人歌辞体的主流,文人在以文学为本位的"乐府"观念中,继承律词、律诗的形式规范建构了以散曲小令为典型的北曲"曲体",在"俚歌"意识中保留了套数的民间歌曲形态,形成了北曲文体形态上的"雅"、"俗"两系。  相似文献   

7.
就像自然界存在着生物链和自然生态平衡一样,人类社会中也存在着所谓的文化链和文化生态平衡。各个国家、地区、民族的不同文化在共同存在和互相作用的的进化过程中推动着人类的整体文化不断向前发展,并保持一种相对的天然平衡。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保护和传承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维护地区音乐文化生态平衡,已经成为近年来文化界和艺术界学者关注的焦点。相比其他形式的传承途径来看,学校教育传承具有可复制和能够大面积推广的优势,更是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走向普及化、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必由之路。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学校教育理应积极引入民族音乐文化资源,投入到民族传统音乐传承的重大历史使命中来。  相似文献   

8.
汕尾渔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生计手段的改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渔歌传承环境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传承人断层、传唱群体减少等问题。在分析汕尾渔歌现状和旅游开发价值的基础上,指出旅游开发是促进汕尾渔歌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方式,提出了发展音乐节式旅游、渔歌主题宣传等传承和开发措施。  相似文献   

9.
审美趣味代际传承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与特定社会历史中的文化权力关系密切相关。在不同历史时期,审美趣味代际传承的模式随着文化权力演变而呈现不同的面貌。此外,审美趣味代际差异有多重呈现的方式,体现错综复杂并不断变化的文化权力关系。在文艺领域,存在群体代际区分和趣味代际分层现象,是文艺发展的推进因素之一,也是文艺批评重要的思考维度。随着社会文化的急速发展,审美趣味代际传承面临一系列问题,对文化权力关系的演变也要重新认识,需要依据社会发展规律和美学规律,转变原有的代际文化关系理念,在美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形成有利于文化传统延续和现实社会文化发展的趣味代际传承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民俗是整个中华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龙江文化的基石.弘扬中华文化、龙江精神离不开对黑龙江民俗归纳、整理和研究,以科学的态度、辩证的方法提炼出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民俗并发扬光大,为丰富和发展龙江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11.
冷嘲热讽、嬉笑怒骂是金笠诗歌的整体性风格,而女性题材则是其诗的重要内容。要深入理解金诗整体上的嘲戏风格和其女性题材的世俗情调,对汉诗传统的借鉴是一个重要原因。金诗对从先秦到唐宋的汉诗传统都有所汲取,其中李白、苏轼和柳永的影响尤巨。狂傲不羁的李白诗、怒邻骂座的苏轼诗和风流从俗的柳永词构成其诗歌嘲戏风格和女性题材之世俗情调的重要渊源。  相似文献   

12.
错位关系下的信息传播效益,是困扰传媒理论和实务界多年而又难以回避的重要课题.从错位关系存在的客观性和必要性、信息传播效益的制约和限制因素、突破和创新手段及考量指标的重新界定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努力使信息传播效益研究更全面、科学,亦使错位信息传播效益得以实质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现代格律体是相对于古典格律诗体而言的,它既不同于传统格律体也不同于自由体,而是兼顾二者的特点。现代格律体继承了传统诗歌的因素,表现出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是现代诗人立足于民族本位的文化观在诗学上的体现。传统文化对现代格律体的影响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使现代格律体呈现出与传统诗歌相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苏轼的“诗画同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振泰 《阴山学刊》2003,16(4):42-43
陶文鹏先生的《苏轼诗词艺术论》对苏轼研究做了新的突破。在诗与画的关系上,得出苏轼“诗画同异论”,承认相互差别,符合艺术辩证法,与我们体味的苏轼“诗画并重论”基本一致;在关于苏轼自然山水专题上,作者有机地构筑了一个完整的系列,依据深层内在的逻辑,升华了苏轼独有的“自然诗观”的全方位构架,开辟了苏轼艺术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5.
影像时代,面临着影像艺术的挑战,诗歌艺术试图适应并反击影像的语言强势。影像时代,诗歌早已开始了对音乐性的逐步放弃;影像时代,诗歌也需开始对绘画性的逐步放弃;诗歌同时也应放弃“诗中有画”的传统诗歌美学,并在操作层面主动放弃对外在视像的刻意描绘而退守于内心心象的精心营造,以形成与影像艺术互相避让各呈其异的生存态势。  相似文献   

16.
在3—6世纪的佛教传播过程中,北方游牧民族和来自西域等地的所谓“胡人”确实发挥了比较独特的作用,尤其是在4世纪北方佛教的发展过程中更是如此。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胡人是较早接受和传播佛教信仰的群体,在北方尤为明显;第二,胡人南下造成的惨烈社会现实,迫使北方人民寻求一种寄托和安慰,客观上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理论的奠基人及最大成就者,他认为诗歌是诗人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诗人以其独特的想象力描述朴实中的自然,并赋予其新奇性,同时在这一描述中表达了深沉浓烈的情感。另外,华兹华斯还通过其诗作表达了他眼中的诗歌功用,即诗人和读者获得快感之同时获得道德与情感上的纯化、升华。  相似文献   

18.
绘画与诗歌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中却日益呈现出了融合的趋势。其诗画融合的生成机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虚实相生:诗与画的相似相容;二是艺术语言的不同:诗与画的相异相吸;三是儒道互补:"天人合一"的审美观。诗画融合的艺术形式则表现为诗意画(以诗为画)、题画诗(以画为诗)、诗画合一(诗画一体)和图像诗等四类。古代画家在这一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为中国当代画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西汉中叶《周易》学者焦延寿所著《易林》中载有中国第一首歌赞朝鲜之诗。从丽玉的《公无渡河》到李白的《公无渡河》,古代朝鲜、中国两位诗人共同为“公竟渡河”谱写一曲狂者之歌。来自新罗国的五鬣松生根子华山,李贺以它为题林创作了《五粒小松歌》,是中韩友谊的又一诗证。新罗才子、晚唐诗人崔致远在中国留学和做官期间,与女道士兰若柳有过一段真挚动人的爱情故事  相似文献   

20.
祖保泉 《学术界》2007,(2):112-118
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毛泽东同志《关于诗的一封信》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说的“旧诗可以写一些”,既说明“旧诗”体裁的形成是由汉语的本质特征决定的,也说明旧诗写作的“底线”在于“为人民服务”。因此,旧诗的革新须以新的题材、新的精炼语言、新的思想感情容纳在诗的“旧体”里,新诗的体式探索也当吸收诗的传统形式中一些最基本的要素,新旧体诗都须从内容到形式上力求完美,以此来反映壮丽的时代和人民的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