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涛 《人才开发》2009,(8):29-31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企校合作继续教育是中小企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它既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又能改进和提高企业继续教育培训效果.为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因此.中小企业继续教育要依托各类学校的教育资源.走与学校合作的道路.大胆探索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继续教育培训模式。  相似文献   

2.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与石油大学针对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寻找企校合作的结合点,相互渗透,提高效益,保证质量,为培养高素质的对外合作人才寻找最佳合作方式。问题一:石油行业企校合作基本上是建立在企业为学校投资办学,学校归属企业基础上的合作,具有行业特色。学校办学体制处于把继续教育引入市场机制的过渡时期,即由指令性计划向指导性计划的转变过程中,这  相似文献   

3.
一、欧洲国家继续教育的法规建设在英、法、德、意、荷、西班牙六国中,尽管有的国家有“继续教育法”,有的有“职业培训法”,或者是想完善有关继续教育方面的法律,但没有一个国家有法国那样健全的继续教育法规。大多数国家的法律确立了继续教育的原则或规定了国家、地方和企业三者间应分担的职责和义务;一些国家的法律规定了继续教育工作基本上由大学来完成;只有法国对所有企业的继续教育经费的多少作了明确规定,其他五国则没有。 1.企业的资金预算和资金筹措我们所选六个国家的基本法都规定继续  相似文献   

4.
各位领导、来宾、各位代表:在即将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召开第五次企业继续教育研讨会,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是本世纪的最后一次企业继续教育研讨会。在世纪之交,回顾总结我国企业、高校继续教育所走过的路程,讨论我国继续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探索继续教育企校合作的途径,必将对今后继续教育开展产生积极影响。这次研讨会,要以党的十五大和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研究在新的形  相似文献   

5.
继续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是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方向和重点。1995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全国性继续教育法规——《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明确了我国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继续教育的制度。在当前企业面对各种困难的情况下,如何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实施继续教育法规,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应当引起广大企业及从事成人教育的同志们密切关注。本文结合我院十年来,实现面向企业开展继续教育的一些做法和体会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1996年全国人事培训教育工作会议指出:必须把继续教育作为推进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的重点工作来抓。本文拟就此命题探讨建立企业继续教育制度,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的问题。一、建立企业继续教育制度的必要性 1、企业继续教育发展历史表明,应尽快地解决制度化的问题。我国继续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大特点,是企业最早参与这项事业,并且一直是主战场。从一些大中型企业的实践情况看,他们对继续教育的需求是强烈的,动力是稳定的,办学积极性较  相似文献   

7.
1996年,我们曾撰写了《关于企业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探讨》的文章。文章就企业继续教育的任务作出专门论述,明确提出企业继续教育有三项任务,即:1、企业继续教育应把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2、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不断更新、拓宽和加深他们的知识和才能,是企业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经常性的任务;3、加速培养高级科技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和高级技师,是当前企业继续教  相似文献   

8.
如何搞好企业继续教育,建立和形成在新形势下的企业继续教育体系,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笔者认为,要想使企业兴旺发达,必须使企业的继续教育逐步走向正规化、制度化。首要的是强化和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形成一个明确而稳固的企业继续教育体系。这种继续教育体系具体可分以下  相似文献   

9.
吉林石油企业的继续教育无论政治、经济、人力及各个方面都依赖于石油,石油企业的经济兴衰直接影响继续教育的前途、命运及发展。特别是吉林石油企业2000年的继续教育,它将面临迎接新世纪的开始,同时又是油田主、副业分离的第一年,在这样一个大好形势下,石油企业的继续教育必须把握准企业的脉膊,为企业服好务。要根据石油企业需求,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高级人才的继续教育,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高级管理人才(厂长、经理)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是为进一步强化管理层的决策的主动性意识和减少失误率。用科…  相似文献   

10.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继续教育,继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企业的科技和生产进步。如何创造条件,克服困难,深入开展继续教育,是目前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一、建立完善的继续教育管理体系继续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是今日的投入,明日的产出。建立合理可行和有科学性的继续教育管理体系是企业开展继续  相似文献   

11.
国有工业企业是我国继续教育的重点领域。经过十几年的实践,继续教育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对提高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最近这几年,有相当一些国有工业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了一系列的困扰和社会上的各种干扰。企业形势的变化使继续教育所处  相似文献   

12.
新年致辞     
一九九四年即将过去,一九九五年就要来临,在这辞旧迎新之际,谨向全国从事继续教育管理、教学工作的同仁,全体接受继续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在继续教育工作上给予指导、运行、合作的同志们,致以热烈的节日问候! 一九九四是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成立十周年。回顾十年历程,全国协会的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你们的大力支持、协助下,紧密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需要,致力于推动继续教育的开展和人才的培养。通过大量的继续教育实践活动,对提高专业技术队伍素质,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  相似文献   

13.
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发展市场经济,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员素质的提高,为企业继续教育提供了有利机遇。以“三个面向”为目标,改革和发展企业继续教育,努力把继续教育工作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是摆在企业继续教育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完成这一使命,必须在总结继承的基础上改革与发展。即在认真总结和继承过去继续教育成绩与经验的基础上,对企业继续教育的组织机构、运行机制、管理手段和教育的方式、方法、途径、内容进行彻底地改革,把企业继续教育工作推  相似文献   

14.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第五次全国企业继续教育研讨会今天即将结束,我受会议委托,对会议情况作个总结。其实在会议进行中,张志鸿司长的主题报告,会议代表的大会发言,分组讨论的交流,企业和高校双方的对话。特别是刚才兵器工业总公司傅局长和浙江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杨院长的发言,既作为会议企业和高校两个分组的代表汇总了综合情况,又从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企业和高校两个专门工作委员会的角度以加强企校合作,推动继续教育发展讲了意见,对会议已经是很好的总结。这里我想结合会议代表会上会下的讨论,结合我们对企校结合加强继续教育的一些认识和想法,从三个方面对会议情况做个说明。  相似文献   

15.
目前许多企业开始走企业教育路线,开始逐步创新企业教育培训理念与教育模式,远程继续与企业培训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合作机遇,笔者重点分析了企业教育与远程继续教育的合作机遇与前景,说明良好的合作能够达到互补的理想效果,能够为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更有效地完成企业教育。  相似文献   

16.
企业是我国继续教育工作的重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随着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下的继续教育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探讨并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继续教育工作抓住重  相似文献   

17.
所谓校企合作,是指中职学校主动与企业接轨,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的培养过程。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以培养适合企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模式。这里所说的“企业”,不仅是指工业企业,而是泛指社会上与学校所设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及各种部门。校企合作的本质特征是中职学校与企业紧密接轨,双向参与,将职业教育融于现代经济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18.
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可以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零对接",企业可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技能训练场地、实训场景、教育资源、部分师资等保证,因此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和企业的双向合作,是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学校和企业共同推进专业人才的培养,使学生满足企业用人标准,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本文结合校企合作模式概况和发展现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对其改进措施进行了探析,以期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度开展、提供满足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随着生产的迅速发展,企业对职工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结合实际需要确立课题,建立完善的继续教育体系十分重要。本文就企业继续教育特点及教学管理方法,谈点粗浅看法。一、企业继续教育特点企业继续教育具有适应性、针对性及灵活性。为使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素质不断提高,企业开展继续教育还具有学习不脱离工作岗位;理论与实际联系紧密;学习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