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治认同中存在"公地悲剧"的理性困境,政治认同中理性的局限还表现为个体理性的有限性及政治认同不具有理性规律性。在大学生政治认同领域,理性的困境与局限以及非理性因素的作用皆相当明显。将对情绪、情感,传统习惯,本能、欲求、需求等非理性因素的认识、把握运用于政治认同的养成,是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分析单位的研究与确立对于学科发展具有范式意义,其设计或选择与该学科的性质、使命直接相关.在当代中国语境下阐释理性政治的基本内涵及其维度,探讨其何以成立和理念支持,揭示其对于当代中国政治的涵摄力、解释力、指导力,应当成为建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基本论域.理性政治既是一种价值预设,具有现代政治理念的支持,更契合了当代中国的政治实践,是当代中国政治及其体制的基本诉求,因而可以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基本分析单位.  相似文献   

3.
如何包容文化差异,寻求共同价值,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是所有多民族国家在推进政治认同时必须面对的问题。查尔斯·泰勒立足于加拿大的政治实践,敏感于认同与承认的关系,剖析了平等承认的政治的两条进路及其政治认同危机,进而在完整刻画自我认同的基础上,回答了"国家是为了什么/为了谁"的问题,确立了他独特的政治认同理论:一方面,国家被视为一种集体能动性,其成员把它认同为自由得以辩护和实现、共同的文化认同及共同善得以表达的地方;另一方面,与之相应,成员既达成自由共识(国家容许"第一层次的多样性"),又以多元的归属方式获得政治身份(国家容许"第二层次或深度的多样性")——或直接作为个人权利的载体或作为民族共同体的成员而成为加拿大人。泰勒的政治认同理论为我国广泛凝聚共识,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坚持大团结大联合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政治认同——政治实践的范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方旭光 《兰州学刊》2006,(9):98-100
政治认同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关系的反映,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生活中对一定的政治体系的同向性的情感、态度和相应的支持行为。政治认同不仅仅是人的心理感觉或意识,而是认同主体围绕着一定利益诉求而进行的政治实践活动。政治认同属于政治实践范畴。  相似文献   

5.
康德的公共理性理论不仅具有道德哲学的意义,更具政治哲学的价值,它集中体现了现代政治哲学的核心范畴。康德将公共理性置于启蒙的论域中,凸显出自我与公众作为现代政治哲学的两项根本要素。其中自我的启蒙展现出现代政治哲学的自由价值,公众的启蒙凸显了人民与世界公民的理念。在此基础上,公共理性取代传统的国家理性观念,强调理性的权威,抑制权力的恣意。经由公共理性观念,人民主权观念与普遍人权观念能够得以有效的关联,从而突破现代世俗化进程中所形成的资本-民族-国家体制,形成世界共和国的理念。从国家理性演化为公共理性的概念进程凸显了康德政治哲学的哥白尼革命的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6.
青年政治认同关乎政治稳定、政治安全和国家前途.基于网络政治视域审视,青年政治认同既有正向强化的一面,也有负向弱化的一面.在正向强化方面,要警惕高度政治认同异化导致的思维偏执、理性偏离、情绪偏激问题,引导青年培育政治理性、强化规则意识、注重私德建设;在负向弱化方面,要关注政治认同淡化、消解、悖反等认同危机问题,有效建构青年的权威认同、价值认同、信仰认同.  相似文献   

7.
万巍 《天府新论》2012,(1):14-18
罗尔斯从无知之幕出发,在《政治自由主义》中进一步探讨了公共理性的问题.对此,另一著名的政治、法律学者布鲁斯·艾克曼教授提出,公共理性的合法性基础并不一定要建立在无知之幕背后,自由主义国家的公民还可以藉由“太空飞船”式的思想试验,通过中立性对话形成他们的共识.这样的对话公共理性也实现了政治自由主义理论“自由站立”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8.
人类政治的发展历程表明,政治认同与政治安全密切相关联。一方面,政治安全是政治认同得以形成的基础。另一方面,政治认同又对政治安全产生深层影响,政治安全的实现依赖于政治认同的性质及类型。尽管政治认同对政治安全具有支持性作用,但它却制约着政治安全的发展方向并决定着政治安全的质量。两者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往往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在政治发展进程中,需要建构并增进有利于政治安全实践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9.
党外知识分子是相对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而言的.党外知识分子具有人数众多、结构复杂,社会联系广泛,知识层次高,民主意识、参政意识与创新意识较强等群体特征.党外知识分子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中国的政治制度及其所参加的党派,具有较高的认同;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参与具有自主型、组织型的特征,且其参与层次较高,参政范围十分广泛.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认同与政治参与对社会的政治生活具有一定的影响和示范作用,因此,应进一步健全制度,加强引导,不断提高党外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  相似文献   

10.
论制度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结发 《兰州学刊》2009,(12):28-33,23
制度能否得到遵守有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即权力强制、意识控制和公民认同。公民对权力强制有着一种本能的恐惧,这种恐惧进而影响着或改变着对制度的认识;意识控制可以使人对制度产生“定向性”的认识,即只看到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而不利的一面被遮蔽。随着技术和民众素质的提高,社会关系变得越来越对称性,权力强制的正当性首先必须得到证明、意识控制在技术上已不再可能,它们的作用空间就不断被压缩。现代社会,只有体现公共理性精神的制度才能达到自觉遵守,因为它的主张能够通过公民的理性辨识得到澄明。  相似文献   

11.
政治认同与人的心理活动关系密切,是在政治生活中产生的归属认同,它是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现象,具有在国家发展中把人的力量凝聚起来的重要功能。利益认同是推进公民政治认同建设的起点,制度认同是推进公民政治认同建设的重点,意识形态认同是推进公民政治认同建设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网络媒介是连结党和国家与农民群众的重要纽带。就网络媒介对少数民族农民政治认同的正作用而言,其有利于加强对少数民族农村政治宣传力度,提升对少数民族农民舆论引导水平,强化对少数民族农民的思想教化功能,扩大对少数民族农民的政治参与渠道。就网络媒介对少数民族农民政治认同的负作用而言,网络政治本身存在若干弊端与缺陷,其有可能诱发极端的民族主义思潮。网络媒介的政治属性及其法律地位、网络媒介的公信力以及自身的技术支持等方面是制约网络政治发生作用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当前,全球化、多元化和“网络公民”对爱国主义教育提出挑战的同时,也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理念带来了新的思考。公民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和政治忠诚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而从文化层面构建共同的核心价值体系,确立国家信念,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和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对政治认同问题的研究一直是阶级社会的必选题。政治认同不仅与执政党命运攸关,而且关乎民族国家的构建及社会的和谐稳定。梳理国内外政治认同研究现状,点评政治认同研究成果,分析政治认同研究趋势,为进一步研究政治认同问题指明方向。特别是提出大学毕业生校社衔接期政治认同命题,对高校教育、大学生成长以及社会安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前网络思潮传播呈现出诱导性、极端性和错误的政治性指向,并且“泛多元化”“泛娱乐化”“泛民主化”“泛自由化”趋势严重,消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和文化认同,威胁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为应对网络思潮乱象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分别从国家、社会和高校三个维度提出应对策略,以有效化解大学生政治认同困境。  相似文献   

16.
红色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类型,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精神内涵,是增强人民群众政治认同的重要资源。本文通过追寻红色文化增强政治认同的理论依据,把握新时代红色文化为提升执政党认同提供方向引领,为人民群众意识形态认同提供有力武器,为政治行为自觉提供活水源泉的价值意蕴,探析红色文化增强政治认同的内在机理,从而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增强人民群众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7.
政治生活是人们调节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社会机制和活动,政治认同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对一定政治体系的同向性、肯定性、一致性的情感、态度和相应的支持行为.政治认同并不仅仅是人的心理感觉或体验,而是认同主体围绕着一定利益诉求及价值实现的政治实践活动.政治认同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政治活动的核心,是政治体系和社会成员之间政治实践的交集.政治的认同与认同的政治对立统一,基于利益关系,围绕着权利和权力的关系问题而展开,构成了政治生活的基本问题与核心内容,实践特质使得政治认同成为政治体系和社会成员的政治纽带.政治认同在价值取向上总是由利益关系主导,并以政治文明为发展取向.  相似文献   

18.
黎斌 《天府新论》2013,(6):154-157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状况基本上是良性的、积极的。同时,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也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其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学校因素和大学生自身因素。应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相似文献   

19.
论转型期的政治认同危机与危机性认同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转型的中国不仅存在政治认同危机,而且存在危机性认同,二者的相互纠合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的一大障碍,具有极端的危害性,在此认识基础上,从改革,制度和道德建设三个方面对这一现象加以克服。  相似文献   

20.
泛娱乐主义是一种弥散性广、渗透力强的社会思潮,对政治认同有深刻影响。泛娱乐主义流动化逻辑导致政治主体认同离散化,拜物教逻辑导致政治客体认同失衡化,区隔化逻辑导致政治价值认同悬置化。泛娱乐主义潜藏着解构政治认知、拒斥政治情感和隐退政治价值的内在隐忧。解蔽泛娱乐主义以增强政治认同,需要从通过诠释政治框架巩固政治认知、通过培育政治理性夯实政治情感、通过优化网络场域凝聚政治价值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性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