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无论是在中国古典美学中,还是在海德格尔关于存在之思的哲学体系中,理想的空间建构都离不开虚空的因素.本文通过对海德格尔哲学与中国古典美学中虚空因素潜在关联的分析,表明虚空因素不仅表征着空间意识,更指向一种本真化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张福海 《北方论丛》2012,(2):134-137
海德格尔所说的原诗是对世界生成的源初统一性和发生之命运性、诗性的命名。在他那里,世界的本源性发生是一种诗性的生成,而此种诗性的生成就是原诗的发生。海德格尔的"原诗"思想深化着人们对世界本源的诗性生成的认识。他对文学五要素作出了与传统诗学迥然相异的本源性阐释。他的原诗学思想对于我们当代的诗学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当然,也要看到海德格尔原诗学思想的局限性,那就是道性有余,技性不足。  相似文献   

3.
诗性思维不具有清晰的、严格的逻辑形式,它是一种与知性思维异质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在总体上蕴含着诗性思维方式,从而带有浓厚的诗意化特征。诗性思维的产生与汉字的特质具有内在的关系。诗性思维在作为中国文化深层内核的中国传统哲学中有其突出的表现,由此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科学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  相似文献   

4.
在海德格尔看来,形而上学对存在的遮蔽,造成了现代人的无根状况。人的本质取决于他与存在的关系,存在是“天、地、人、神之四重整体的统一体”,唯思才与存在相契合,思让存在达于语言,与存在相契合的语言是本真形态的诗之道说。作为一种道说,诗让我们采取“对物的泰然任之”和“对神秘的虚怀敞开”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唯如此,人才能栖居在大地上,这就是海德格尔思想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是用诗性的话语来表达的.<周易>之象、<诗经>之兴、<春秋>之笔,是中国文化诗性话语的三种表现模式.其中,易象用以寓理,诗兴用以抒情,史笔用以叙事.易象包括卦爻象、卦爻辞两部分,后者是对前者的解释,但不是抽象的逻辑的哲学阐释,而是直观的形象的诗性描述.从整体上说,易象是隐喻,是象征,易象所蕴涵的道理是宗教的,哲学的,但表达方式是文学的,象征的.<周易>以"立象尽意"的方式传达出对世界诗意解读,易象也就成为隐含<周易>易理的诗性载体.  相似文献   

6.
张芳德 《学术论坛》2005,(6):147-150
海德格尔是现代最深刻、最富创建性的美学家。他以存在本体论哲学为基础,从存在之真、诗意之思、诗性之言、本真之显、神性之居等方面作了深刻而精彩的论述,在美学史上开创了崭新的美学范式,对当今的美学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阿伦特从海德格尔的远离世界的居住地告别了海德格尔.在阿伦特看来,海德格尔通过自身祖传的居住地,并且通过自身思维中的经历,对思想深思熟虑,把冷静,即不愿意的意欲归于真正的思维所有.雅斯贝尔斯把真正的存在之思视为主客分裂之中发生的存在之思,并强调这种存在之思的真理证实需要人际交往之中行动的思维.在雅斯贝尔斯看来,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不仅是无神的,也是无交往的,因而是无世界的.在海德格尔那里,并不清楚所信奉的东西和所爱的东西是什么.海德格尔在真理的尺度下,抛弃了哲学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8.
屠兴勇 《理论界》2009,(5):112-114
海德格尔的哲学之路是由神学引入的.在海德格尔的解释策略中,从"存在遭遇上帝"到澄明之思,再到他把为人类乃至整个世界寻找共同的神当作他后期的根本使命,其间隐藏着一种坚定的神学情怀而且几经转变后一直在颤动.本文以海德格尔的一生运思为线索,对海德格尔的神学情怀做尝试性的探讨.结果表明,尽管海德格尔一心想把神学因素从哲学之中清除出去,但实际上却未能做到.在他对存在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中,我们依然可以领悟到"存在"被神圣化的旨趣.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向往天地人神四重和谐的生存状态,心仪"诗意地栖居"于大地。屈原处于上古的历史文化语境,周身闪耀着浪漫潇洒的诗性灵光,以神话思维和楚民族禀赋的奇异瑰丽的想象力,凭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审美理想和艺术意志,神游宇宙而叩问苍天,追问天地的开端、演变与终结.反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思想的转向,意味着哲学逐渐变成了解释学.20世纪哲学中的语言转向,在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海德格尔的解释学不是传统的阐释理论,其哲学文本是阐释之阐释,是对我们所邂逅的东西的长久沉思.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不仅源自干海德格尔的解释学,而且极大地拓展了海德格尔解释学的关键性纲领,即"语言是存在之家".20世纪的解释学需要改变对哲学活动的理解,而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它也许重新遮蔽了理解自身.  相似文献   

11.
《周易》与中国文论的诗性之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易有太极,始生两仪。幽赞神明之易象及元气浑一之太极,既为人文之元,也是中国文化的诗性之源。因此只有回到《周易》,才能真正寻到中国诗性文论的文化之根。诗性文论与《周易》的血脉相承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诗性文论的本体之“道”,源于易之“太极”的自然本元性和原始混沌性;二是诗性文论的思维之“方”,源于易由两仪、四象而太极的整体、直觉和象征性体认;三是诗性文论的言说之“法”,源于易说太极的诗画相谐、言象互济。  相似文献   

12.
于茀 《北方论丛》2004,(4):6-10
海德格尔对于西方思想传统来说,一个飞跃性的认识是,重新区分了知识与真理.西方形而上学自柏拉图以后就走上了一条弯路,一条遗忘存在真理的弯路,一条与科学争夺同一个"真理"的弯路.形而上学的对象不是"与事物符合的知识真理",而是存在之真理,它直接与人的精神世界相关.存在之真理不能用科学实验与理论推理的方式来获得,海德格尔发现了诗和哲学的"思",可以建立存在之真理.  相似文献   

13.
散文的诗性之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的散文越来越小,很有必要回到古典,惟有从古代诗性中获取营养,才有可能强健起来,进行新的再出发.本文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足点在周易,老庄哲学、汉字和禅悟上,而中国古代散文的诗性因素,一是以寓言为主;二是禅宗的妙悟;三是性灵的归潜与飞扬.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4,(12):5-12
梳理巴迪欧文本中与海德格尔相关的概念逻辑,可以发现,在柏拉图转向、现代性问题和语言的真理性三个方面,两位哲学家的理论存在关键分歧点。海德格尔认为柏拉图是哲学蒙蔽的起点,巴迪欧则认为柏拉图代表了数学本体论的发端;海德格尔认为科学技术的计数逻辑表征了西方思想的终结,巴迪欧则认为"计数为一"是本体论的一个决定因素;海德格尔认为诗性语言解蔽真理,具有哲学上的优先权,巴迪欧则认为数学语言的减除运作才能带来真理,并定义诗歌。巴迪欧拒斥海德格尔所创立的"诗人时代",他强调数学本体论与主体的运作,不断促发无限真理。  相似文献   

15.
张燕 《理论界》2012,(4):104-106
人与物的关系是人类恒久的话题,必然也是哲学不可或缺的重要话题。阳明哲学与海德格尔哲学中,关于"物"的思想都是其哲学体系中重要的哲学范畴,首先二人之"物"都是对客观对象之物的"否定"与超越。其次,关于"物"的思想在二人哲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阳明哲学中,格物是致良知重要一环,也是阳明哲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在海德格尔哲学中,尤其是在其后期哲学中,物成了"聚集"天、地、神、人四重纯一整体,"聚集世界成之为世界"的物。两位大师关于"物"的思想都直指人生存的本真状态,充满了对人生存的终极关怀,同时也体现了其哲学的伦理实践哲学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吴辉 《理论界》2010,(11):113-115
"此在"这个在海德格尔哲学中有着基础性地位的概念,对其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对海德格尔哲学读解的程度,这不仅关乎我们对海德格尔哲学本身的理解,而且关乎它与传统形而上学的界分,可以说在对"此在"内涵的层层阐释中,我们可以看出海德格尔哲学是对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的一次伟大的颠覆,并且从"此在"和人的历史性"存在"的比照理解中,我们能看到二位伟大的哲学家海德格尔和马克思二者切中着同样的时代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克服形而上学,开启出存在一思想的非形而上学之思,是海德格尔哲学的一大主题.海德格尔认为,在存在历史的舞台上,各种不同形态的形而上学的交替出现,共同演绎了形而上学蜕变的轨迹;他主张,思想的道路要实施"返回的步伐",回到早期希腊思想的源头,回到思想的第一个开端那里去思存在之原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诗性主要指散文必须具备的一种美质和独立的品格。诗性一般来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把握诗性一是靠体验;二是靠感悟。诗性可分为主体诗性、文化诗性和形式诗性三个层面。散文的诗性是一种度量,它可以检测散文的整体质量特别是内在质量达到了何种高度。  相似文献   

19.
张一兵 《东岳论丛》2012,33(12):38-44
海德格尔从现象学的解构立场出发,对传统的哲学史和哲学观念进行了重新理解.在海德格尔看来,哲学史研究并不是追逐哲学家思想和文献的什么绝对的虚假客观性,而是与之发生一种复杂的解释学意义上的争执.哲学不应该是某种理论传递中现成知识点的说明,它缘起于对原有思想追问中的先行确立,由此生成哲学之思的前提条件.哲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追问之思.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以其独特的哲学史观,通过对尼采"五个主标题"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梳理来阐述尼采的"哲学基本学说",把尼采归结为最后一位形而上学家。海德格尔认为,尼采哲学的完成使哲学进入到了另一个开端———对存在及存在之真理的思的阶段。海德格尔的这一解读引起了整个哲学解释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