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特色世界史学术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起步晚、起点低,还存在许多问题。在体系的完整性上,主要表现为一些重大历史事项的缺位,而缺位,就难以形成整体。关于欧洲中心论,迄今所谓"突破",还只能说在一些点上证伪或否定了西方学者的概念与观点,而不是颠覆了整个理论体系。关于欧洲中心论的认识和评价,应该秉持一分为二的原则,对于它的基本理论体系必须持否定立场,予以突破、解构,直至颠覆。然而,需要明晰的是,相关认知并非都是糟粕,这就要求学界在批判的同时,应注意剥离分类,存留吸纳那些合理的、积极的、有价值的部分,以帮助学术共同体建立自己的概念、范畴、理论框架和发展路线。在这些方面,我国世界史学术体系建设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是思辨的历史哲学大师.他构筑了一个哲学的世界史体系.这是一个"精神"的世界史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他以"人是否意识到自己是自由的?"、"在什么程度上人意识到自己是自由的"为主线,探讨了世界史的发展历程.他的历史哲学的意义不在于所构筑的世界体系本身,而在于他强调人的认识主体的作用,强调人的认识能力是可以随着变化了的形势而不断提升的.他的这一思想对以后的历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创新是本次年会的主题之一.学术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动力。创新需要科学精神、学术规范.需要学术监督和相应制度。借此机会,我想就有关问题谈些想法。这些想法,或正确,或错误,都是我个人的思考,正确的愿与探讨.错误的也请批评。  相似文献   

4.
邱少平 《学术探索》2004,3(12):73-77
周谷城的学术创新,不仅体现在其提出的理论上,而且也表现在他的一些著述中。独立思考、知识渊博、勇于探索等是其学术创新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5.
创新与典范--论宋明学术之所以"造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立文 《中州学刊》2004,(4):140-145
中国学术发展到宋明而达高峰,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学术创新,创新体现了这个时代的学术精神和特性.理学学术的转生担当了儒释道三教兼容并蓄、学术整合方法的落实,使中国传统学术文化获得新的生命智慧.宋学义理解释学的开创,取代了汉学,使中国解释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其学术典范的确立,标志着学术由特殊走向普遍,而形成社会的学术思潮.在"体用一源"、"理一分殊"的准则下,本体与工夫、哲学形上学与百姓日用之学、内圣与外王的价值"直通",而毋需价值"曲成".学术的规范性,是古代从事学术活动的一种公共道德;宋明学术的人文理性的关怀,凸显了对于价值理想和终极关切的理性解释和把握.  相似文献   

6.
学术批判与批判性思维--兼论黄展骥的学术批判特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武宏志 《学术界》2002,(3):172-176
学术创新预设学术批判。作为一个对话或论辩过程的学术批判是真理创造过程的不可缺少的环节。批判性思维观念和技能对真诚而正当的论辩或学术批判至关重要。批判性思维是运用普遍的智力标准对思想构成要素的评价。通过批判性思维 ,我们发现一种思维的优点与弱点 ,进而改良思维。考察黄展骥先生的学术批判活动 ,可以发现其 6个显著的特点 :批判的主导性、批判的普遍性、批判的具体性、批判的交际性、批判的普及性和批判的建设性  相似文献   

7.
学术话语创新是提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能力,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需要,是新时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重大任务。深刻把握学术话语创新的科学内涵,正确认识和处理学术话语创新、学术话语体系创新和学术话语传播创新的关系,注重学术借鉴与独创的内在衔接、个体与集体的有机结合、中国与世界的思维转换、创新与应用的相互对接,才能有效提升学术话语创新能力,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20年代出现的学衡派人物大多有传统文化的深厚学养,又因涉洋留学掌握了新式学理,能够从中西文化多角度比较的学术层面讲述维护已有文化之必要的道理.他们反对全盘西化,张扬学术民主,对新文化运动的激进主义取向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使一直所向披靡的新派学人遇到了真正的劲敌,其文化精神与论学立场值得作一番深味.  相似文献   

9.
长期被"述而不作"学风重围的中国学术界,也许是在西方学术潮流的撞击下,也许是在时代需要的刺激下,依稀泛起原创呼声并日渐高涨.  相似文献   

10.
地方志新编对旧方志的继承及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志不是单纯的资料汇集,而是一种学术著述;述体中应有画龙点睛之论;在志文中寓含着编纂者的立场观点,体现着编纂者的观念;在编纂方法上、篇目设置上,应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不宜生搬硬套。  相似文献   

11.
文章首先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阶级论”提出的原因,“阶级论”推行与绝对化,导致我国灾难性的后果。文章着重阐明从“阶级论”到“人本论”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在理论认识上的重大转折:它反映了国民愿望、社会要求和时代呼唤;它意味着“斗争哲学”转变为提倡人文关怀、人性化的哲学;意味着对社会主体看法从以一个阶级为社会主体到以全体人类活动为主体的转变。文章最后一部分论证了从“阶级论”到“人本论”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志:只有当物质极大丰富,并将生产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时候,才是真正公平、正义和文明的社会;只有当人从物质中解放出来,“见物为见人”、人是目的的时候,才走向“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12.
从对“朴”的诉求看梭罗与陶渊明的“隐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洁 《兰州学刊》2007,(12):134-136,92
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与陶渊明分别为美、中两国文学史中以"隐逸"著称的创作者和思想家,他们都选择"隐逸"的生活方式来进行个人对于人生和时事的人文关怀.文章试从两者对"朴"的诉求的一致性分析入手,结合他们的生平和作品,比较论述他们"隐逸"情怀的异同,探寻中美异质文化思想会通中所具有的精神启示.  相似文献   

13.
刘熙载的书品人品论——从"狂狷"、"乡愿"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熙载是清朝中叶后期著名的书法理论家及书法批评家,其书论收在《艺概.书概》及《游艺约言》之中。刘熙载论书极重人品,并据人品为书法立品,“狂狷”和“乡愿”即其中的二品;他仰慕圣贤,心仪“狂狷”,痛斥“乡愿”,从而构成了其书品人品论的梯级。他的“书如其人”论旨在劝人坚持操守,“迁善”、“改过”。  相似文献   

14.
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伪东北行政委员会委员长张景惠以伪满洲国政府名义发表一系列所谓平等的言论;另一方面日伪政权所设立的伪满洲国官僚机构也以“民族协和”而冠冕堂皇之,但是在实际上却是由日本殖民者直接参政、操纵和控制傀儡政权。  相似文献   

15.
"起来"的句法变换条件及其理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起来”的不同句法形式对应着不同的意象,并且制约着其句法形式之间的变换条件。“起来”跟“了”之间的对立和交叉,是各自的意象图式和扫描方式的对立和交叉造成的。这些意象图式和扫描方式制约着“起来”跟数量成分的同现条件。  相似文献   

16.
从"社区"的语词历程看一个社会学概念内涵的演化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胡鸿保  姜振华 《学术论坛》2002,1(5):123-126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把“社区 /共同体”这一概念引入社会学后的 1 0 0多年过去了 ,社区研究与时俱进 ,成为社会学人类学等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人们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和研究目的出发 ,对社区作出不同的界定 ,因此 ,“何为社区”值得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思考。本文试图从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国社会和学术发展的角度对百余年社区概念的演化脉络进行一番梳理。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代的说话艺术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小说中,一些同名而形象基本稳定的人物在多个不同的故事中出现,其中一些人物的名字甚至可以作为某些特定类型的人物的代名词.这些人物形象的形成跟说话艺术主要是口头文学有关,在说话艺术长期的演变中形成了一些"格套",既方便说话艺人的记忆,也方便了听者的接受.正确认识说话艺术这一特点有助于对这类人物形象及相关情节的解读.  相似文献   

18.
张淳 《中州学刊》2005,(4):236-239
如今在各大书店里,最庞大的"家族"无疑当属四大名著读物.一些嫁接于四大名著母体之上的衍生出版物大量出现,比如,所谓后现代文化的<大话西游>,经管、励志类的畅销书<水煮三国>、<麻辣水浒>,还有新近出现的漫画版<红楼梦>,等等.这些作品一问世,便无一例外地成为市场的宠儿和人们争论的焦点.相比之下,陈列于"古典文学"专架上那些装帧精美的原著却显得高贵而落寞.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的一再追问:四大名著的"变脸"究竟是对文学经典的光大传承还是糟蹋戏弄?当下,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涌动,中国虽然主要还在进行现代性这项未竟的事业,但它也已经被纳入世界文化的整体格局.有学者指出,当前中国在文化上既不是一个纯粹的传统社会,也不是一个纯粹的现代社会,更不是一个纯粹的后现代社会,而是一个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同时并存的社会.本文从四大名著的种种"变脸"现象入手,重点分析文学经典在这种复杂的文化语境中的命运遭际.  相似文献   

19.
政文同构、政法同构、政经异构和“差异”是保持一个社会稳定均衡运行的关键,其微观基础在于实现“理”、“力”、“利”的不同配置。苏共丧失政权和国民党的“黑金”政治都同“权力”和“金钱”的结合紧密相关。本文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差异”政治学、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出了新见。  相似文献   

20.
社会转型和城市以急剧发展为侦探文学提供不竭的源泉和日益增多的读者 ,我国侦探文学该如何更自觉更深刻地认识法治与人性的关系 ,同时又坚持文化思考和审美品位 ,成为正义、理性、人性、自由与美的召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