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老子哲学的阐释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道”的基本特征《老子》最为复杂的问题是对于“道”的性质意义的理解和解释。对此,自五十年代至今,理论界一直众说纷纭。我们认为,老子作为一个卓越思想家,其特殊之处就在于他对“生命潜在性”的深刻理解,因此,只有以“生命潜在性”为楔入点才能正确把握道的涵义。“道”从首从走,文字的直接象征意义是“人走的路”和“人沿着路走”,“道”与古希腊哲学中的“逻各斯”都可以说是一种宇宙存在的最高观念的抽象,但“道”与“逻各斯”的根本区别是:“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性潜在性的东西具有不断创生发展的能动性自发性,是永恒的生生不息、“周行不殆”;而“逻各斯”本质上是对宇宙发展的因果性、必然性、规律性的反映,具有超  相似文献   

2.
章忠民 《求是学刊》2001,28(5):38-44
在社会历史的巨变中 ,西方哲学从近代哲学到现代哲学的发展经历了重大的转型。近代哲学因其固有的神学—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论性质 ,不仅与当代社会发生了严重冲突 ,更是陷入逻各斯中心主义、基础主义、本质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困境而难以自拔 ,这在现代哲学的视界中便被冠以“传统形而上学”而遭到严厉的批判、解构。西方哲学的发展由意识哲学、认识型哲学转向语言哲学、实践型哲学 ,从而使得哲学由抽象的逻辑概念的阴影王国、思辨的精神世界朝向事物本身 ,返回到生活世界。对西方哲学的转型问题的正确理解和把握 ,不仅是我们深入研究西方哲学的重要前提 ,还可为西方哲学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3.
刘晓英 《求是学刊》2004,31(3):31-36
传统哲学将其形上追寻设问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这种设问使哲学陷入必然性之域,从而注定了哲学走向科学理性的命运。"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之所以是哲学问题,是因为它旨在追寻生活的本根,所以它应该转换为"生活的本根是什么"。形上追问的转换蕴涵着哲学的深层革命———跳出必然指向自由。哲学理性正是面对人的生存自由得以确立的。如果说作为世界本原的必然性赋予了科学理性某种"必然性"的话,那么哲学理性则从人的生存自由中获得了相应的"自由"。  相似文献   

4.
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科学地总结了哲学发展史,于1886年写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书中首次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指出,哲学家按照他们如何回答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而分成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哲学基本同题的提出为鉴别哲学基本派别提供了准则,也为理解哲学发展史指明了基本线索。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工作一直遵循恩格斯的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  相似文献   

5.
东方独特哲学天人合一之路——老子哲学思想及其应用研究○王凤显(一)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哲学问题的经典著作。它提出了宇宙的本原是一种叫做“大道”的物质。它演化生成了天地万物,万物灭亡后又“复归”为“大道”。它精练地论述了“大道”...  相似文献   

6.
1.1认识论不能仅仅研究作为结果的已经完成了的认识(知识),还要研究如何达到结果(知识)的认识着的认识。认识的发生是认识着的认识的基础环节和关键,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从“无”到“有”的发生过程,二是认识从未知到已知的发生过程。迄今的认识论对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是分离的,因而面临许多困难。认识发生问题的研究是哲学认识论从宏观走向微观的一道门径。1.2古代(主要是希腊)哲学作为对前哲学意识的否定,提出了哲学本体论。它在企图探讨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时把人与周围世界从原始思维的混沌状态中区別开来,世界成为人的  相似文献   

7.
中西哲学模式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中国和西方在哲学的本体论上具有各自的模式。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基本模式为“一体二元”,即在统一的世界本体中包含着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两个要素、两个单元;西方哲学本体论的基本模式是“二元并存”,即世界有两个并列的、相反的本原。这两个模式的相同点是都有“二元”存在,它表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世界本体论实质是二元的,而非一元的;两个模式的不同点是,中国强调“二元”的统一,西方注重“二元”的对立。强调统一,表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整体”或“有机”(曲线)的思维方式;注重对立,则反映了西方哲学家“具体”或“机械”(直线)的思维方式。中国和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造就了各异的民族特性,对科学文化的奠定,风俗名教的形成和社会政治制度的确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无与有是东方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老庄学说在阐述有与无的关系时,包含了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其中无能生有的观点,既是本体论,又是方法论和人生境界说。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作为宇宙的本原,也是道的基本涵义之一。老子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作为宇宙本原的特征,也就是无的规定性,它被描绘成看不见、摸不到、听不着的恍惚、混沌状态。庄子在《天地篇》中也说:“泰初有无。”无能生有这样玄之又玄的观点,长期以来难以被人理解。而在当代的科学,特别是宇宙学、量子力…  相似文献   

9.
李兆勇 《社科纵横》2010,25(1):127-130
古希腊伊奥尼亚学派自然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该学派用水、无定、气、火作为本原而解释世界的产生。但透过对遗留下来的残简断章的爬剔梳理,我们可以寻找到一种整体的、动态的、发展的模式,以统一说明各家本原观的解释性意义,从而表明各种本原观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并形成了一种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任何一种哲学理论都有一定本体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例外,可是大家都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很少使用“本体”或“本体论”字眼,更没有明确规定自己的哲学本体论,他们实际上对本体论采取一种明显的回避态度,这究竟是为什么? 一 本体:“上帝” 本体是一个古老的哲学概念,在哲学发展进程中,其含义时有演变、损益,各家对它的理解和使用也不尽相同,以致很难用一句简单的话语把它的意思全部说清楚。但是,本体的一般意义又是不难把握的,人们对它的理解和使用也基本上是一致的:哲学上的本体,是指世界的最终本原,或世界的最高属性…  相似文献   

11.
尚杰 《浙江学刊》2005,(3):30-38
为解构"逻各斯中心论"德里达创造了differance(延异),制造了一个重大的"唯物"事件.这个词活跃在主体或先验意识结构之前,暴露了在逻各斯的说话结构之外吐露真相的"物质内容",打开了一个空间的十字路口."解构"作为一种"异"的哲学形态,既不同于东方思想强调"合"的传统,也不同于西方古典哲学的分析传统,所以是一种原创性的思想.所谓"解构"的异的空间,是在堵塞纵向或深度思维模式后的增补式活动空间,是各种活动要素之间横向的并置排列关系.在德里达的异域空间中,精神活动的统一性变化为精神活动的分裂性.德里达诉诸的"延异",不同于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异化"或"扬弃"等辩证法概念.所谓德里达对马克思的"解构",就在于德里达所理解的事物的出场和传播方式与黑格尔和马克思的理解有所不同,即无论"精神"还是"物质",都可以以一种脱离了逻各斯中心论框架的方式"出场".  相似文献   

12.
试论笛卡尔哲学的认识论意义刘小英西欧近代哲学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哲学中心问题由本体论向认识论转换。这一转换过程从培根和笛卡尔开始。在此之前,哲学一直着眼于客观世界,不论是古希腊时期以具体的物质形态而出现的本原,还是中世纪超感觉的上帝,都只是作为单纯...  相似文献   

13.
倪逸偲 《浙江学刊》2023,(2):171-178
早期谢林的先验哲学构想在1797年前后发生了重大转折。谢林以理智直观概念为基础,建构出了一套完全不同于近代独断论传统与批判哲学传统的全新先验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本原是一个始终处于生成流变中的、不断以展开自身的方式建构自身的精神,而理智直观意味着作为先验主体的精神在完成内向自我建构的同时也必然完成了原初质料的外向建构。精神的这种二重化行动塑造了谢林的“绝对同一体”,精神与世界在体系中同步觉醒、同步展开、同步完满。  相似文献   

14.
徐才 《求是学刊》2002,29(3):26-30
“追寻本体是哲学存在的根据”。“本体”的现代内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它是“可以说”与“不可说”的对应关系的存在 ;是“物———我”合一的澄明之境 ;是人对自身存在的一种信仰。哲学本体论的终极关怀是超验的。“超验”作为与“经验”相对称的哲学范畴和哲学规定 ,有着重大的本体论意义、人生意义和科学意义。确立“超验”的合法性 ,不仅必要 ,而且是一种事实。它不仅不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排斥对象 ,而且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争之地。否则 ,在终极信仰上的阵地就只能拱手让给宗教和迷信。  相似文献   

15.
当前要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衡量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性质、方向和水平的根本尺度。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必须坚持理论创新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上下功夫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必须坚持先进性 ,在代表“发展要求”和“前进方向”上下功夫 ,使理论研究始终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头 ;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在落实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上下功夫 ,全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必须坚持牢记宗旨 ,在代表根本利益上下功夫 ,把科学回答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必须坚持面向社会、推动普及 ,在促进领导干部掌握基本知识、增强执政能力上下功夫 ;必须坚持贯穿全部、统筹全局 ,在全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充分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必须牢牢把握四个突出 :突出现实 ,贴紧要务 ;突出重点 ,破解难题 ;突出优长 ,打造精品 ;突出创新 ,繁荣学术 ,在理论创新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哲学有着自己独特的诠释方式或者说一种特征,即在形式上是以经典注释为主,但在实质上却更注重对本原的体认和把握,语言仅仅是一种诠释的手段。中国哲学的根本方法不是虚无空洞的体证,也不是注释或解说经典原文,而根本在于通过言语对实有存在的体认,通过象征言说的方式将本原的意义揭示出来从而达到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7.
“哲学是什么?”是一个基础性问题,“哲学作为哲学”这一重言判断,要从关系中去理解。“哲学”与“科学”都运用概念;但“哲学的概念”是“辩证的概念”,它自身变化发展。“辩证的概念”为“自由的概念”,以“自由概念”建构起来的“哲学大厦”,是“可移动-可变化”的“自由大厦”。概念是“自由”的,亦即概念为“创造”的。“哲学”为创造性的学问。在“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中,某种意义上,“哲学”是一种“没有常规工作”的“科学”,“哲学”只是严格意义上“范式”的科学。在某种“哲学原则-范式”指导下进行的对具体问题的“解题”工作,主要是“科学性”的,而科学家在进行“范式转换-科学革命”工作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做“哲学性”工作。  相似文献   

18.
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理论特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有几大理论特质,包括:对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划界解决,规定政治生活和实践之学的价值限度,用善的分类破解善的理念,主张行动主义的德性观,探索实践逻各斯、倡导实践智慧。这些理论特质跟当代实践哲学的复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陈明珠 《浙江学刊》2003,(4):104-112
在本能冲动造反逻各斯的现代性后面 ,“摹仿”和“欲望”这两个隐含的人类学基设此消彼涨。法国学者勒内·基拉尔提出“摹仿的欲望”概念 ,一方面试图恢复在古希腊之后逐渐残缺的摹仿概念 ,一方面质疑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自发自主的欲望模式 ,重建以“摹仿性”奠基的人类学模式 ,对人类思想文化给予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哲学舞台上后现代主义成为广泛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氛围。作为一种强势话语,后现代主义反对作为现代主义思想核心的实体本体论和理性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并对其进行了激烈地拒斥和拆解,这中间也包括对马克思主义作为解放叙事的消解。但即便如此,当代一批最有影响力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如德里达、哈贝马斯、詹姆逊等先后"走近马克思",对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