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德哲学向来是西方哲学研究中的“显学”。我们对康德哲学的研究获得了许多新见解,尽管如此,我们对康德哲学的认识从根本上还未突破“认识论”的框架,即把康德哲学“认识论化”了。诚然,康德研究认识论问题曾写下《纯粹理性批判》,但《纯粹理性批判》却只是康德哲学的“导论”,更何况《纯粹理性批判》不仅仅是一部认识论著作。其实,人是什么?这一斯芬克斯之迷才是康德一生渴求解决的主题。康德对这一哲学主题解答就是重建形而上学即人的科学。康德的意图并非人们理解的那样,在认识论领域实现哥白尼式的革命。当把康德哲学“认识论…  相似文献   

2.
审视近现代西方哲学观的变革,从康德的理性批判到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批判,不仅表征着西方哲学从认识论到语言学的范式转变,而且凸显了西方哲学从思辨哲学转向生活世界的根本指向。康德理性批判在于划定知识的经验界限,试图为科学的形而上学进行奠基。早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批判在于澄清思想的语言界限,对形而上学幻相进行治疗,但其后期思想却坚决捍卫常识,要求重新回归生活世界的意义。从思辨的观念世界走向日常的生活世界,成为现代西方哲学观演变的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3.
康德哲学由著名的“三批判”构成,《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讲认识论,《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讲伦理学,《判断力批判》(1790年)讲目的论,目的论又分美学目的论和逻辑目的论。比起这一体系的其他组分,逻辑目的论常被后人忽视。与之相关的许多问题,诸如逻辑目的论的地位、基本论证、重点、其对人性的规定,乃至“人是目的”命题的含义等等,迄今仍属疑难。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些探讨,以强化康德研究中的这一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4.
如果就书名而言 ,萨特的《辨证理性批判》可以说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仿制品。但是 ,这两部著作的内容是完全不同的。康德通过批判纯粹理性 ,提出和回答的是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 ;而萨特通过批判辩证理性 ,提出和回答的则是辩证法如何可能的问题。康德通过批判纯粹理性建立了他的先验论的、不可知论的认识论 ;萨特则通过批判辩证理性建立了他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哲学。萨特认为 ,他撰写《辩证理性批判》是要把意识介入历史 ,从而为历史唯物主义奠定基础。在萨特看来 ,历史唯物主义虽然是“意识到了自身的历史本身” ,但…  相似文献   

5.
康德是伦理学史上著名的义务论者。他以义务为中心建立了自己的伦理学理论体系,并试图以此给道德立大法。由于他思想缜密、理论深邃和逻辑严谨,特别是强调义务范畴在伦理学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这种独树一帜的理论使人耳目一新,所以他成了伦理学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物。这里,我们仅就他的义务论理论体系作一简要的分析。(一) 康德哲学的划时代的意义,是他的以三种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批判力的批判”)开路的批判哲学,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阐述了他的先验论的认识论,为他的批判哲学体系奠定了基础。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则在先验论的基础上论述了他的道德哲学。也就是说,他在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基础上,把自己的先验的道德模式完整和系统化了,这种模式就是他所谓的“实践理性”。当然,康德所讲的“实  相似文献   

6.
先天综合判断对于《纯粹理性批判》来说具有胚胎似的重要地位,它的成立与否决定着形而上学的成败。海德格尔反驳了新康德主义者对于先天综合判断的心理学或逻辑学解释,而是从此在存在论上进行解释。海德格尔在《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中研究了《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与第二版的差别,把先天综合判断的本质建立于第一版的想像力之上。以人的想像力作为先验逻辑的基础,这动摇了逻辑理性在西方哲学中的绝对统治地位。在海德格尔看来,康德在第二版中从想像力面前退缩企图拯救纯粹理性,但却失败了。  相似文献   

7.
图式(Schema),又译图型、范型、格局、构架,它是现代西方哲学、心理学等领域中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概念。在西方哲学史上,这个概念的最初历史形态,要追溯到康德。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提出了知性图式说。这一学说构成了他的认识论的骨干,同时,这也是他认识论体系的一个关节点。但是,在以往的康德研究中,人们对这个  相似文献   

8.
《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不仅深深影响了康德同时代的人,而且也给现代哲学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然而,此书不仅是一部认识论著作,而且也是一部逻辑著作,无容置辩:先验逻辑构成了该书的主体。在康德的先验逻辑中,通过对形式逻辑局限性的批判,限定了形式逻辑的研究范围,而且,也通过对思维内在形式的积极探索和对理性本质的深入分析,为辩证逻辑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社会科学战线》一九八一年第四期载赵冬垠同志《评李泽厚著<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一文说:“西方哲学史家历来把康德思想划分为‘前批判期’和‘批判时期’,而以《纯粹理性批判》出版的那一年——1780年作为分界线。”我认为此说不妥,有必要提出来加以讨论。首先,赵文关于《纯粹理性批判》出版的时间,前面说“是1781年出版的”,后面又说是1780年  相似文献   

10.
先验哲学是康德的认识论的基础,因此,康德的认识论是不同于传统认识论的本体认识论,认识论在康德哲学中仅仅占有导出形而上学的作用,是康德哲学的入口。尽管《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认识论占有了很重要的份量,但是,同样明显的是,所有对于认识论的分析都是为建立科学形而上学的可能性作奠基的。这种形而上学已经是实践本体的问题,是人类生存的理想问题。康德的批判哲学的实质应该是西方哲学传统中的实践哲学,是道德哲学、政治哲学、法哲学、社会哲学、宗教哲学等所谓的部门哲学展开的。然而,我国的西方哲学研究对此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致使我们在理解西方现当代哲学时多少有些偏差,这种偏差使得我们对于西方哲学研究,对于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几乎很难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是我们现今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卡尔·拉纳先验认识论的基本论题是“上帝启示何以可能”的知识论原理.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之后,在康德先验哲学和海德格尔基础本体论的现代语境中阐述基督教的知识论原理,意味着通过本体论和人类学的基本命题揭示上帝与此在之间的生存论关联,把启示神学规定为对于神圣奥秘的启示和倾听.卡尔·拉纳的先验认识论是对于作为基督教奥秘的启示神学的形而上学奠基.  相似文献   

12.
我国著名康德哲学专家杨祖陶教授和其弟子、西方哲学后起之秀邓晓芒教授,两代学人博士生导师通力合作、精心完成的一部从德文原版译编成中文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的哲学专著,最近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纯粹理性批判》这部被称为哲学史中转折点上的经典著作,哲理博大精深语言艰深晦涩。为了帮助有志于哲学研究的人逐步深入地读懂原著,原本地系统地理解和把握康德哲学的原意和要义,实现译编本书的宗旨,译编者按《纯粹理性批判》德文版原著思路和编目顺序,采用的是对原著逐章、逐节的解读方式,这是国内从未有人做过的一…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对《纯粹理性批判》的刻意误读,意在寻求康德对他提出的存在问题的支持。本文通过“互文性”的解读,试图展示海德格尔把康德关于“先验想象力”这一批判哲学的“变调”,铺展成关于存在论题的“基调”的整个思路,说明了海德格尔实质上割截了“人是一个能追求无限的有限存在物”这一完整的康德式命题。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伊曼努尔·康德是以努力把唯理论和经验论结合起来而著称的。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晚期著作《判断力批判》是把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联系起来的桥梁。笔者认为,国内目前关于《判断力批判》的研究偏重于康德哲学中先验认识论和审美目的论的关系,似乎忽视了道德律令与审美命令的关系在康德哲学体系中的支点性地位。本文同意这样一个基本看法:如果说康德关于认识论和审美判断关系的论述曾极大地影响了康德以后好几代理论家的思路,那么可以这样说,康德关于道德律令和审美命令关系的思考则启发了近三十年来美学理论和艺术批评的发展。因此,在介绍和引进近几十年来西方美学和艺术批评的过程中,严肃认真地探讨一下康德哲学中道德律令和审美命令的关系无疑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西方近代哲学史上,康德因为著名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完成了对古典哲学的清理工作而享有崇高的哲学地位。与康德的“三大批判”遥相呼应,现代西方哲学实际上也因为完成了对传统哲学的“三大批判”而引人注目。传统哲学的基本信念表现为本体论上的实体主义、认识论上的理性主义、方法论上的科学主义。富于批判性的现代哲学家在每个环节上都向传统哲学提出了根本挑战,从而走上了对实体主义、理性主义、科学主义的“三大批判”。一、实体主义之批判从本体论上看,西方古典哲学是一种实体主…  相似文献   

16.
“应用逻辑”这个概念,康德早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就把它作为逻辑学分类的一种使用。康德将逻辑学分为“普通逻辑”、“先验逻辑”、“特种逻辑”,然后再将普通逻辑分为“纯逻辑”与“应用逻辑”。在康德看来,应用逻辑是对于知性及其必然的具体应用规则的表述。而康德所谓的具体应用则是在偶然的、主观条件之下的应用,这些条件可能阻碍、也可能帮助其运用,并且,也都是经验中给予的。他认为应用逻辑要研究注意力及注意力的障碍和因而产生的后果,要研究错误的来源、研究怀疑、踌躇与信念的种种情态等等。后来黑格尔在其《逻辑学》中也认为这种相对于纯粹逻辑的“应用逻辑”,乃是一种从事于具体认识的逻辑。因此他说,“因为  相似文献   

17.
“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这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致力于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学术界通常把“纯粹自然科学”等同于自然科学或牛顿物理学,认为康德解决“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的问题,就是要为自然科学或牛顿物理学提供理论辩护1。本文认为,康德的“纯粹自然科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它指与纯粹数学相对应的另一类纯粹理性知识,即纯粹哲学或一般自然的形而上学,因而康德解决“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的问题,其内涵和目的远比仅为牛顿物理学提供理论辩护更为深刻、丰富,其意义也更为深远。一纯粹自然科学正因为其“纯粹性”和…  相似文献   

18.
朱立元 《中州学刊》2000,1(1):74-81
本文按西方哲学史发展的线索,把西方美学史也分为本体论、认识论、语言学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古希腊罗马至十六世纪,在哲学上着重对本体论中的“是”或“存在”进行探究,从而建构了本体论美学。第二阶段从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由于人性、人道主义等的复苏与张扬,从理性主义出发探寻知识、真理等问题,在美学上也出现了认识论转向。这一转向从法国笛卡尔开始,由大陆理性主义与英国经验主义共同发展,由德国古典哲学最终完成。第三阶段是语言学阶段,即语言学转向,使语官取代了理性而上升到哲学的王座之上。经过逻辑实证主义、现象学、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等的发扬,一直延伸到当代前沿思潮中,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对语言的关注即是证明。可以说,整个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美学均处在“语言转向”的不停变动之中。  相似文献   

19.
《理论界》2019,(7)
康德的道德宗教建立在对传统宗教分析的批判上,通过对宗教神学的本体论、宇宙论尤其是自然神论的批判,将神性的宗教和人性的道德联结在一起。宗教与道德的统一并不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客观世界中,而是在人们认知理性的逻辑中。通过对人的日常"经验"和人的"先验"的认知逻辑的分析,康德把宗教神学中"上帝"的功能悬置了起来,以"灵魂"为中介统一了此岸世界的道德实践与彼岸世界的幸福。康德既证明了"上帝"存在的必要性,又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上帝"对自然世界的影响,其目的就在于让具有纯粹理性功能的宗教道德指引人们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社会实践,履行自身的道德义务。  相似文献   

20.
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把“理性”规定为人的不同于“感性”、“知性”认识能力的另一种认识能力。那么,“理性”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起着什么作用,康德的讨论对后人又有什么启发呢?本文拟就此谈谈自己的浅见,以求教于其他同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