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农村留守儿童"隐性违法"问题,随着隐性违法行为侵财性、盲目性和暴力性等特质凸显,逐渐受到社会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隐性违法原因复杂,主要是由农村社会环境的"灰色化"、留守家庭功能的"失常化"以及教育管理层面的"放任化"等原因综合所致,应从法律治理、社会治理等维度出发,构建完善的综合治理体系,为控制和减少留守儿童隐性违法行为发生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家庭教育伦理是鲁迅家庭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家庭教育首先任务就是要去除奴性,将儿童当“人”看,使其确立起独立的人格,要从多方面来培育人性“致人性于全”,以此来实现培育“新人”的任务;家庭教育的伦理原则就是“理解孩子”、“指导孩子”、“解放孩子”;家庭教育方法也要注重伦理性,这就是要反对以打骂的方式来虐杀孩子的天性,提倡尊重孩子天性的游戏。  相似文献   

3.
海外华文文学产生于华人“有来无回”的“出走”,而其前途和价值在于“落地生根”而非“叶落归根”。“落叶归根”联系着中国人的传统心态和人生,“落地生根”则反映出海外华人社会在地化的成熟。前者会有浓厚甚至鲜明的“中国性”,后者则有着独特而复杂的“本土性”。而百年海外华文文学是在不断地走出“中国性”、走出“本土性”的历史进程中走向中华民族文学的新形态,更走向文学的新境界。这种“出走”与“走出”构成了海外华文文学的百年历程。将百年海外华文文学分成三个历史时期,考察其“中国性”、“本土性”等的产生和走出“中国性”、“本土性”等依附的努力,能够更切实地把握海外华文文学的历史与价值。   相似文献   

4.
“现代民防”: 安全治理新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安全重心从军事、政治等“高政治安全”逐步向经济、社会、环境等“低政治安全”下沉,安全维护的内容更加丰富与复杂,手段更加多元与综合,安全治理已成为非传统安全能力建设的“新范式”。我国安全维护的实践特别是民防建设更多地停留在传统安全的理念与框架下,在安全维护上存在的诸多困境使之无法全面有效应对常态化、复合化的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挑战。“现代民防”涵盖“战备民防”、“灾害民防”与“生活民防”三个维度,为新时期的安全治理提供了新的路径导向。我国应在“现代民防”的框架设计下,逐步深化现代民防的法律法规、反应机制、专业队伍与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建设,建立现代民防体系,着实提升我国安全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5.
大学之道在于求知和求善的统一,求知是手段,求善是目的,在此意义上,大学是一个伦理实体。“平民大学”坚持的是平等主义哲学,它除了具有一般意义上大学所具有的伦理特征以外,蕴含着在“资源-权利”层面上的公平公正性;在价值取向上对绝大多数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在“意识-人格”层面上对平民意识和平民人格的塑造,培养“人中人”的平民归属感和幸福感的深刻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6.
农村公共产品不仅存在供给不足和结构失衡的问题,还存在“后供给”管理混乱与缺失的问题。农村公共产品的“后供给”管理的混乱与缺失造成了各种形式的“公地悲剧”,加剧了供需之间的矛盾。为避免“公地悲剧”的历史重复发生,农村公共产品不仅要注重供给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同时也应该注重“后供给”的管理。乡镇基层政府应该大胆进行改革创新,依托村民、非营利民间团体组织、经济合作组织等各方主体,形成共同管理农村公共产品与服务的“多中心治理”模式,走出“公地悲剧”的宿命怪圈。  相似文献   

7.
农村留守儿童语言伦理失范是个体问题折射在群体社会性行为的问题,涉及生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性社会问题。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语言伦理失范的因素有家庭、学校、社会等,其中留守家庭人伦关系离散的变化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语境影响最为关键。本文将留守家庭看作特殊的“伦理实体”,围绕此实体建立系统的干预机制,即“明伦”“通理”“持道”的相互支撑、落实符合道德原则言语行为的“执言”的内部干预系统,同时配合外在干预,即对留守家庭成员话语角色定位的指导,达到文明乡村语言伦理秩序的重建。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环境风险治理,主要采取的是基于“常规科学”方法的技治主义模式,旨在以“技术统治论”寻求关于风险的确定性、真理性的科学结论。当前,科学已经进入“后常规”时代,环境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程度极大提高,原有的“常规科学”方法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失去其合理性,技治主义治理模式的弊端和局限性日益显现。应充分认识“后常规科学”的特点,适当调整权威式、中心式的精英决策过程,超越技治主义误区,建构多元开放型的科学家-政府-公众联合治理模式,才能真正提高环境风险治理的实效。  相似文献   

9.
和其他社会群体相比,留守儿童具有天然的监护缺陷。学校教育问题突出、家庭及社会关爱缺失、农村社会环境"灰色化"使留守儿童被害更具易发性。公安机关是留守儿童被害防控的主体之一,应通过被害的事先防控、事后防控及建立留守儿童被害人救助帮扶机制以减少留守儿童被害,防止被害心理危机的出现和恶逆化,减少被害人角色转化。  相似文献   

10.
狭义的“去安全化”是指将安全议题移出安全领域而置于常态政治领域的过程,而广义的“去安全化”则包括防止尚未被“安全化”的问题被“安全化”或“过度安全化”,以及防止已经被“安全化”了的议题被“超安全化”。广义的“去安全化”不仅是安全化的逆向过程,也是国家行为体通过创设以“和合共生”为核心的共同语境来建构适合双方的价值认同与合作机制的过程。把话语分析中的施事话语、价值认同和交往生态三个要素引入广义“去安全化”理论十分重要,而外交对接合法化和互文性则是分析广义“去安全化”理论在外交实践中的作用的重要维度。在美国等国越来越趋向于对中国实施全面安全化战略的语境下,中国需要重视广义“去安全化”的理论及其应用,打造以“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体系,建构具有中国特色并被国际社会认可的规范性力量。  相似文献   

11.
庞大的农业人口和农业隐性失业大军是困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障碍。对农业隐性失业的内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及界定 ,并运用国际比较法、抽样统计法和定性分析与推理法对我国农业隐性失业人口规模做了统计测算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农业隐性失业的现状及走势。  相似文献   

12.
以顾客期望理论为依据,以福建沿海地区为案例地,研究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农村居民的休闲期望,结果发现:就模糊期望而言,期望通过休闲活动来缓解紧张情绪的农村居民所占比例较大;就显性期望而言,期望参与旅游观光型休闲活动、期望参与休闲活动的地点为村外、期望休闲花费为免费、期望本村发展休闲旅游业的农村居民占多数;就隐性期望而言,期望在本村现有的休闲环境基础上加入更多城市化元素的农村居民所占比例较大。鉴此,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根据农村居民休闲期望的转化,主动掌握最新休闲动态,加强与农村居民的沟通,深入了解农村居民的休闲期望,以农村居民的休闲期望为目标制定期望标准,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的休闲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工作场所性骚扰的法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作场所性骚扰行为在我国已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造成很大影响且有愈演愈烈趋势,目前我国对其的认识也已突破"是道德问题还是法律问题"的争论趋向于采用法律手段对它进行规范,并且已经出现受害者胜诉的案例.  相似文献   

14.
农村经纪人作为连接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农村经纪人的总体素质不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纪人的发展。文章引人冰山模型,从显性素质与隐性素质两方面讨论了农村经纪人素质不高的问题和原因,并根据冰山模型对农村经纪人素质提升的启示,提出提升农村经纪人素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从日常生活角度来看,农村女性的家庭权力总体上得到了提升,但仍然存在局限性。从性别间来看,表现为父权制与父权文化的延续,这种延续既有显性表征又存在隐性影响。从性别内部看,农村女性的家庭权力状况由于受到农村社会分层的影响而产生阶层差异。因而我们应当关注限制农村女性家庭权力充分实现的多重因素。现阶段的乡村治理应注意性别盲视问题,需将性别问题纳入决策过程,实现性别主流化,为女性提供更多参与发展的机会,提升农村女性地位,进一步实现农村基层治理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农村中出现的留守儿童低龄化的新现象,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对其现状、原因进行分析,认为让留守儿童生活在一个不完整的家庭当中,错过开发智力的最佳时期,落后的传统文化将在他们身上留下烙印,指出低龄留守儿童现象是中国社会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的必然产物,是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付出的代价。  相似文献   

17.
电子游戏对历史题材的采用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现象。解读这一现象,人们可以更真切地把握到电子游戏的后现代特征,它的消费意识形态隐性控制和历史精神改写。历史的碎片在电子游戏中已然转化为消费的对象,对人类精神传承而言是一场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18.
苏南乡村精英迁居城市的原因及其对原居村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乡村社会中精英群体的研究一直是中国农村社会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特别是对处于社会转型期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已有的很多研究都是把乡村精英固定在乡村社会当中进行研究,而忽视了精英的流动现象。本研究即是以苏南地区普遍出现的乡村精英迁居城市现象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分析导致乡村精英离村进城的原因和由此带来的对他们原居村庄的各方面的影响,以期加深我们对于转型期中国农村社会的认识,丰富乡村社会精英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赊欠现象在我国农村地区具有相当的普遍性。现有对赊欠成因的研究过多关注经济因素,而忽视了非经济因素。通过案例研究,阐释赊欠现象背后的非经济逻辑。研究发现:农村社会的"赊欠亚文化"、赊欠群体的"去污名化"效应、赊欠的象征资本意义、顾客的"赊欠惯习"等非经济因素对赊欠的产生发挥了重要作用。赊欠行为嵌入于农村社会中。  相似文献   

20.
“隐性辍学”是近年来中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一种“另类”辍学现象,它常表现为逃课、“人在课堂心在外”等“症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现行教育体制的消极影响、身心发展的特殊性、教师“冷暴力”的侵害、亲子教育和交流的失误等,可通过加强教育制度的改革、教师进行科学的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亲情教育和交流等措施减少乃至消除该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