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三叶集》蕴含丰富的诗学信息。郭沫若等在《三叶集》中有关"人格忏悔"的探讨,突破了传统的文化"场",一个反思性"内面"得以登场。在诗学意义上,这标示着现代抒情主体的裂变与生成。《三叶集》建构的诗学观念在诗集《女神》中得到具体显现,二者构成互文性文本。《女神》显著的艺术特质是以抒情为本,确立了抒情的诗学本体地位。《三叶集》与《女神》共同推进了抒情主义诗学的建构,在早期新诗观念的建构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2.
普通话写作是1950年代共和国文学体制中的有机部分,郭沫若《女神》在50年代的修改与再版,体现了普通话写作的意图与规约.对欧化的清理与整顿,对文言与方言的扬弃,以及添加注释便于普及,形成了《女神》在特定时代的版本注释文化,同时构成《女神》经典化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康德的“二律背反”理论阐释了郭沫若诗集《女神》中的一些意象 ,认为 ,郭沫若创作《女神》的基础是哲学 ,读《女神》产生的哲理思辩是诗歌欣赏较高的层次 ,而诗歌的意象能给读者产生一种哲学思考正是它的重要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凤凰涅槃》是整部《女神》的“诗眼”,典型地体现了郭沫若的创作状态、思维方式以及人格特征,是链接郭沫若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的关键词.郭沫若为什么会成为20世纪中国评价褒贬反差最大的文化名人的奥秘也可以从中得到解读.《凤凰涅槃》是郭沫若思维方式和认知结构的真实反映.从中可以探讨郭沫若思想意识、身份定位、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的内在关联.从而使郭沫若研究尽快走出众声喧哗的杂乱局面,不断向研究对象深层本体逼近.  相似文献   

5.
历来对于郭沫若五四时期诗歌的研究,主要以诗集《女神》为对象,特别是解放后出版的各种新文学史中评述郭沫若的部分,其中的评述,论及他五四时的新诗时,只提《女神》而不涉及《女神》集外的佚诗。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是在西方浪漫派的直接影响下从事诗歌创作的。考察郭沫若五四时期的作品尤其是《女神》,可以发现,在形象内涵、意象类型、情感趋向等方面它与西方浪漫派之间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内在联系;而且在《女神》中作为基本意象底蕴而出现的挑战者形象及其狂放不羁的创造激情与哀惋不绝的忧郁情调,甚至其抒情主人公遁入自然的倾向等等,都可以从其精神上的领路人那里寻出直接的对等的吻合关系。从影响比较的角度寻绎郭沫若与西方浪漫派的关系,对于全面认识并揭示新文学的内在结构颇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以《凤凰涅槃》、《女神之再生》为代表的新诗集《女神》,在1921年带着宏伟的气魄、灿烂的形象、奔放的诗体独树在中国现代诗坛上,开辟了中国诗歌的新纪元。《女神》不仅受到了中国古典文学、民间文学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在“五四”新文学广泛吸收外国文学营养的洪流中,受到了惠特曼《草叶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本文试将《女神》和《草叶集》这两部伟大的作品加以比较,分析其中某些共同的与不同的特点,进而在新诗与外国文学的关系上,总结一点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8.
刘静 《江汉论坛》2005,11(5):107-110
郭沫若的《女神》诞生于日本,是受日本泰戈尔热激发的第一部新诗集。“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创作主张,“泛神论”的精神内核以及部分诗篇清新婉约的审美取向源于泰戈尔诗歌的感召。从《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起,日本掀起了阅读、研究泰戈尔作品的热潮,并在1916年前后达到高峰,这给与了《女神》创作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郭沫若研究与当代学术界接轨的过程中 ,与《女神》相关话题的新诗现代性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如何理解《女神》创作的现代性问题 ,也是解决新诗现代性乃至五四新文学现代性问题的一个关键环节。中国现代新诗从其产生之始就呈现出鲜明的平民化特征 ,《女神》以及现代诗直露的抒情方式及其相应的平民意识成为现代诗人情感爆发的先河。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在《女神》的创作中,突破中国传统的感知天地宇宙方式,以现代人的生命体验表现了一种新的现代宇宙观:宇宙是奔腾不息、永恒创造的;宇宙是不断直线向前发展的;宇宙与人是和谐的。这种现代宇宙观为以后中国新诗发展提供了新的表现领域,为新诗的现代化注入了新的诗质。  相似文献   

11.
郭执桓是清乾隆中期的山西诗人,与朝鲜诸多文士有“澹园联唱”之谊,扬名海东。朝鲜诗家欣赏其人品、学问,并称赞其诗歌“清虚洒脱”,有李白之遗风。郭执桓在中国并不是有名的诗人,而朝鲜诗家对他却颇为赏识,与当时中朝宗藩体系的稳定、两国文人交流的频繁有直接关系,同时也说明了清代中期两国诗歌交流的深入和繁荣。  相似文献   

12.
汪韶军 《云梦学刊》2010,31(2):62-66
称郭象把庄子的“外内不相及”改造成“内外相冥”是对庄子思想的重大修正,是不成立的。外内指方外方内,方内是礼法的世界,方外是不由礼教束缚的大方世界。庄子批判礼法,方内与方外本来就无法统一,也没必要统一。郭象据以发挥的游外冥内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统一,而这本来就是庄子已有的思想框架。庄子与郭象都反对刻意伏于山林,都主张游外冥内,但所要与之冥合的“内”在庄子是民间,在郭象是庙堂,指的都不是礼法。所以,我们可以说郭象改造了庄子的游外冥内,但不能说他把“外内不相及”改造成了内外相冥.否则就是混同了两种不同意义上的外内。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发表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把这篇文章印发全党作为整风文件.在此政治语境下,解放区出现了<李闯王>、<闯王进京>、<甲申记>等以李自成起义为题材的戏剧作品.这些戏剧作品在戏剧情节、人物形象上表现出了较大差异,这也反映出他们在创作意图上的差别,进而表现在他们对毛泽东、郭沫若,以及大家对三百年前甲中年那段历史的误读.  相似文献   

14.
张莉 《晋阳学刊》2008,(3):35-38
东晋著名博物学家郭璞,曾为《水经》一书做过注解。从《隋书·经籍志》至《四库全书总目》,各正史“艺文志”及目录书、典志史中皆有明确记载。现存郦道元《水经注》中,也保留了郭璞注的部分内容。郭璞广泛的游历、渊博的学识以及他渴盼祖国南北统一的志向,是他注释《水经》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5.
王伟 《河北学刊》2012,32(2):157-160,166
所谓中国化,是指外来文化按照中国社会的实际需要,根据中华民族的历史特点,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并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佛教在漫长的中国化过程中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宝贵经验.本文以佛教典籍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坚守和调适为视角,试图探讨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如何适应并促进这一进程.  相似文献   

16.
张沛 《兰州学刊》2014,(4):12-17
自清代乾嘉以来,沉寂已久的汉代象数学得以再次勃兴。在此易学学术语境下,李道平明确提出"言象数而义理在其中"的易学观,推尊汉代象数的治《易》之法。为追本溯源,李道平作《易筮遗占》一卷,对《左传》《国语》中的十六则筮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亦对"之八"、"皆八"等三则疑难筮例明抒其见。因汉儒《易》注有赖李鼎祚《周易集解》而留存,李氏又作《纂疏》以疏通、彰明之。其疏文除诠解汉易旧说、考辨字义文意外,又参以己意。其中二百余条"愚案"疏文,充分反映了李道平本人的易学识见。约言之,其"愚案"内容不外发挥汉易、引证字义、阐发义理和兼采宋学四端。总体而言,李氏《纂疏》虽偶有失当处,但毕竟瑕不掩瑜。迄今为止,此书仍为学者入门汉易乃至研习易学之锁钥。  相似文献   

17.
柏亚东 《兰州学刊》2007,(11):207-208
《文选》李善注大量引用扬雄《方言》,经考证发现,其中有14例是李善误将郭璞《方言注》或其他典籍作为《方言》而引用的.通过文献比较和分析,对这十四条引文的来源作了推断.  相似文献   

18.
民初崞县民间日常生活中的禁忌,包括服饰禁忌、饮食禁忌、居住禁忌和出行禁忌等类型。日常生活禁忌除表达"避凶趋吉"的愿望外,更具有标识角色、规范行为、维护健康、构建和谐与传播文化等诸种功能,对乡村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何刚 《学术探索》2010,(1):103-107
王维江先生仅以回忆录为史料,试图完成“分析中国共产党与学术研究的关系,探求五十年代知识分子的命运浮沉”这一宏大叙述的研究路径,有勉为其难之虞。他对郭沫若在五十年代的学术成就“不成东西”的评说难以与事实相符,把一直主张“西周奴隶说”的郭沫若,因其所谓的“紧跟毛泽东”,而划到“西周封建说”一营,更留下实在不该有的硬伤。与给予党外学者的理解包容相比,他对郭沫若缺少了些许的“了解之同情”。  相似文献   

20.
李保霞 《学术探索》2012,(9):163-165
郭沫若原来对武训的评价是持论公允的,兼顾了武训其人,把握了历史但又没有全部把握历史的两个侧面。经过文艺上的批判运动,郭沫若的学术品格、学术风格发生了两种转变:由原来的知识分子传统的代表者向主流文化的代表者转变;由人民本位的陈述立场向官本位的陈述立场转变。这是"左倾"政治对文化、学术的挟持和强制性要求的极不正常的产物。因此,我们探讨《武训传》批判对郭沫若学术品格、学术风格转变的影响,不仅有利于我们研究郭沫若,而且有利于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