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市场经济条件下,厂商将其供给量调整到合理水平所需的费用可称为微观调节成本.由于存在微观调节成本这种特殊的经济运行费用,因而传统分析中宏观层面上的就业均衡中心点两侧便分别存在着"低位临界点"与"高位临界点",这两点界定了一个"市场均衡就业区间",社会就业一旦进入该区间,市场机制便不可能再对其作出调节.确认"市场均衡就业区间"的存在,将使我们在更深层次上认识和把握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市场的运行特点劳动市场是"连续非出清市场";劳动市场的波动是供求总量波动的"减幅谐振";劳动市场存在两个层面的运行失衡;劳动市场的调控需采取多种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由于存在微观调节成本 ,传统分析中宏观层面上的就业均衡中心点两侧的“低位临界点”与“高位临界点”便界定了一个“市场均衡就业区间” ,社会就业一旦进入该区间 ,市场机制便不可能再对其调节。该区间的存在使市场经济下的劳动市场成为一种特殊的“连续非出清市场” ,其直观表现即经济运行中经常性地存在两个层面的就业失衡 :根源于有效需求不足的“需求短缺型失业” ,与存在于市场均衡就业区间内部的“区间内就业失衡”。前者可通过实行各种扩张性经济政策予以消除 ,后者则一般需采取多种特殊政策措施方可有效应对 ,其中 ,积极扶持和促进个体经济发展对有效化解“区间内就业不足” ,从而减轻就业压力具有独特作用 ,因而尤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管怀鎏 《学术探索》2004,(11):21-25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供给方调整其生产规模所需的成本可称为调节成本。由于存在调节成本 ,传统分析中的“总量均衡中心点”两侧便分别存在着“低位临界点”与“高位临界点” ,这两点界定了一个特殊的“总量均衡区间”。“总量均衡区间”的出现对宏观调控将产生诸多重要影响 ,使之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为有效应对这种新情况 ,在宏观调控实践中有必要相应地确立“近似均衡原则”、“适度超前原则”、“临界点原则”、“供给方原则”。  相似文献   

4.
总量均衡区间及其对投资波动的助推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供给方调整供给数量须耗费调节成本,因而传统分析中的"总量均衡中心点"两侧便分别存在着"低位临界点"与"高位临界点",这两点界定了一个特殊的总量均衡区间。总量均衡区间的存在会对投资波动产生一种值得关注的助推效应,从而对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产生不利影响,对此亟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应对。  相似文献   

5.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供给方调整供给数量须耗费调节成本,因而传统分析中的“总量均衡中心点”两侧便分别存在着“低位临界点”与“高位临界点”,这两点界定了一个特殊的“总量均衡区间”。总量均衡区间的存在,导致按传统理论进行的宏观调控必然出现一种系统性偏差,从而直接影响宏观调控的精度。为消除这一偏差、完善宏观调控,在宏观调控过程的控制上有必要确立与遵循“临界点原则”。  相似文献   

6.
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微观调节成本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主体是企业。企业的经营效益构成宏观经济效益的基础,同时又是衡量体制效率最重要的尺度之一。从现实经济运行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企业效益的成本因素客观上包含生产成本与微观调节成本两大部分。长期以来,人们对生产成本一直极为重视,而对微观调节成本却鲜有系统深入的分析。这不能不说是经济学理性思维的一大缺憾。有鉴于此,本文拟对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微观调节成本问题作一初步考察,以期有助于理论认识的深化,并对实际工作有所裨益。 所谓微观调节成本,是指社会经济系统的基本层次——企业在其运行过程中调节自身供给的行为引起的各种支出。我们可一般地将其定义为:企业将供给调整到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状态所需的费用。这里所谓“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状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供给规模与市场需求规模相适应;另一方面是指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相适应。根据这一认识,微观调节成本的产生便可归结为两  相似文献   

7.
实证调查发现,零工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不充分就业,但这种不充分业并非导致一般市场条件下的劳动供给大于需求必使价格下降。这种不充分就业更多的表现为:零工在买方市场的情势下所做的微弱博弈——在市场价格严重低于其预期价格时,就拒绝工作,而宁愿选择闲暇。这种意欲找到合理价格工作,却时常面对劳动价值被严重低估而退出劳动市场的行为,是"被动闲暇"。这种现象不符合托达罗模型,却可以借助恰亚诺夫个体"劳动—消费均衡模型"予以解释。零工市场中,个体博弈带来的集体后果是他们通过"被动闲暇"调节了劳动供应量,从而客观上稳定了市场价格,使市场在未出清之时,价格仍免于向均衡价格下滑。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两种就业模式:外部劳动力市场模式和内部劳动力市场模式。前者是自由流动机制和竞争—淘汰机制的融合,后者主要是通过企业内部行政的或准市场的调节机制来实现的,制度环境的差别导致了不同就业模式的选择。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存在着大量的“富余人员”,可以在企业内部优化重组或组建关联企业进行安排,建立以稳定就业关系为特征的内部劳动力市场制度。  相似文献   

9.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资料所有者只有在市场不完善和非均衡,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才能占有劳动剩余价值,导致分配关系的不和谐.构建和谐的分配关系,不是要否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形式,而是要不断地完善市场,促进市场均衡和健全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0.
新型劳动关系与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的途径崔光琳温之钦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劳动制度改革,按照市场规律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配置和调节,从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是我市劳动工作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奋斗...  相似文献   

11.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托达罗的乡城人口流动模型和三部门理论对解释中国非正规就业现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却无法解释正规部门的非正规就业和主动的非正规就业问题.为弥补以上缺陷,本文借鉴“三元劳动力市场”理论解释非正规就业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主动型和被动型非正规就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劳动力市场制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个统一、灵活和充满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是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城镇失业率加速攀升,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继而带来贫困、收入差距扩大等一系列问题,社会不安定因素大大增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促进就业,必须充分重视劳动力市场,维护劳动力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让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3.
Two literatures on work and the labor market draw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non-pecuniary job amenities.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work suggest that workers have preferences for a range of job amenities (e.g. Halaby, 2003). The compensating differentials hypothesis predicts that workers navigate tradeoffs among different job amenities such that wage inequality overstates inequality in utility (Smith, 1979). This paper joins these perspectives by constructing a new measure of labor market success that evaluates the degree to which workers’ job amenity preferences and outcomes match. This measure of subjective success is used to predict workers’ job satisfaction and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some degree of labor force inequality in wages is due to preference-based tradeoffs among all job amenities.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the new measure predicts workers’ job satisfaction and provides evidence for the presence of compensating differentials in the primary and intermediate, but not secondary, labor markets.  相似文献   

14.
充分就业状态及其发展陷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宪忠 《齐鲁学刊》2004,(6):152-155
人力资源配置效率高低的根本标志就是就业或失业程度,国际主流经济学把充分就业定义为消灭了非自愿失业的就业状态。市场供求规律调节和市场经济所特有的人口规律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就是供过于求的劳动力作为失业人口而存在,这是一切市场经济的常态。失业人口流动是市场经济高效率运行的根本原因所在。充分就业作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追求的最优发展状态,归根结底是有利于人的发展的。入世后并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的现代中国,仍然存在传统非效率就业的巨大路径依赖性,因此应尽快走出"充分就业陷阱"。  相似文献   

15.
劳动力市场变革是中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动因与成败的关键,富有生产力的劳动力市场制度则是养老保障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纽带,劳动力市场特征及其变革趋势应该成为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参数。鉴于中国流动劳动力规模大,非正规就业现象突出,城乡劳动者收入差距明显,劳动年龄结构日益老化,以及劳动力市场趋于一体化,需要建立一个城乡居民分别享有基础养老金,不同职业群体分别拥有不同层次补充养老金的多元但有效衔接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6.
加入WTO后我国的就业即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这就需要对就业问题进行对策创新。具体为 :创新劳动力的供给制度 ;更新择业观念、提高劳动技能 ;开拓经济新增长点和创新经济结构 ;建立再就业管理“新网络”、劳动力市场“新模式”和社会保障“新格局” ;实行弹性就业制和灵活工作制等  相似文献   

17.
农村工业化过程中社区劳动力市场建设与女性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工业化过程中 ,早期的农村社区劳动力市场使妇女在本社区内部实现了工业就业和工资就业。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发展和乡镇企业经济效益的下降 ,使得农村社区劳动力市场不再对妇女宽容 ,这导致妇女就业过程中遇到更多的障碍和约束。本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试图从分析农村女性实现本地非农就业、平等进入农村社区劳动力市场的障碍出发 ,提出促进女性劳动力平等转移的对策和公共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8.
丹麦劳动力市场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劳动力市场模式中非常成功的一种模式,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丹麦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将灵活化的劳动力市场、慷慨的福利制度与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金三角”,成功地平衡了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与安全性。丹麦劳动力市场模式以其传统的价值理念、良好的社会合作机制和混合经济体制为基础。随着全球化时代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丹麦劳动力市场模式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镇劳动力配置二元结构及其转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提出我国城镇劳动力配置的二元结构表现在就业体制二元性,工资收入调节双轨运行,城乡劳动就业区别和户籍壁垒三大方而.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国企改革与劳动力退出障碍互为因果,体制内就业者的既得利益刚性,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和劳动力供求严重失衡.在此基础上对转换二元结构的目标、途径、过程、模式选样作出论证,最后从促进企业家市场和工资市场化,实施再就业工程,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缩小劳动力供求差距和改革户籍制度等五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