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美国现代诗歌界对中国古典诗歌关注的热潮发轫于美国诗歌的复兴时期,美国诗人竟然意想不到地“发现”了中国诗歌的宝藏,认识到他们自己的运动不过是中国精神在美国的一次再生。确实我们几乎难以发现那个时期有哪位主要诗人不为这种“来自中国的精神入侵”所打动。这次浪潮在1922年达到了高峰,以后就逐渐趋于消退。从那时起直到五十年代末,保守的艾略特—新批评派占统治地位,这种压制和稳定,致使对中国诗歌的兴趣仅限于少数几个诗人,到了50年代末,“垮掉的一代”的风暴,连同其他反学院派诗歌运动席卷美国诗坛,对  相似文献   

2.
以大学校园诗人创作为主的“第三代诗歌”为切入点,在辨析上个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不同学院环境的基础上,论述1980年代校园诗歌创作的特点,以及1990年代围绕“学院派诗歌”的命名所进行的相关论争,进而讨论“学院派诗歌”这一命名的合理性问题及其对于当代诗歌实践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大学师生为主体的"学院诗歌"不同于泛化的"校园诗",它在近年中国大陆的崛起是大学扩招和大众化教育阶段来临的直接结果;但"学院诗歌"也不等于"学院派诗歌","学院派诗歌"在中国还仅仅是一种假想的可能,这一概念目前并不具有针对性和阐释力。"学院诗歌"的命名更符合中国新诗近现代以来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4.
正很荣幸有机会和在座各位分享关于大学文学教育的思考。这是我十分兴趣的一个话题,也是我的工作领域。今天的会议有两个议题,第一个是文学教育与学院派批评之间的关系。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参与文学批评的工作。回想起来,现在与当时有一个极大的不同:现在的批评家几乎都拥有学院的背景,那时只有一部分批评家栖身于学院。而且,那时来自学院的批评家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受过系统的、完整的高等教育。现在的学院派批评占据了非常大的份额,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学院派批评往往是郑重其事地布置一个强大的理论阵容对付当代的文学作品。这  相似文献   

5.
从汉语的空间化看中西诗歌空间形式的同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种文学的形式总不免为它的语言“模子”所塑造。如果说西方拼音语言是一种典型的线性语言,汉语言则具有某种空间化倾向。与此相一致,西方传统诗歌注重时间的线性发展,古典汉语诗歌则倾向于同时并置。打破传统句法的西方现代诗,虽也具有空间化效果,但中国古典诗歌的空间化并非只是由对语言完全任意的破坏才达到的“效果”,而是从空间化的汉语中自然生长起来的“精神”。它具有一种空间整体感,而不是空间断片性,也较少存在西方现代诗歌那种由线性语言本身的限制所导致的空间形式悖论。以空间化见长的中国古典诗歌,更宜于发挥“画”的审美功能,以时间流取胜的西方诗歌则包含着更多的适宜于“乐”的成份。  相似文献   

6.
当代诗人任洪渊的诗歌是中国学院派创作的一个典型。任洪渊的严格的学院派教育,稳定、执著的人生艺术态度都使之与其他的社会派诗人大相径庭;“语言的任洪渊运动”是他对于当代诗歌的重要贡献;当然,生命与文化的矛盾也是包括任洪渊在内的中国学院派诗人的主要难题。  相似文献   

7.
我的自然观     
我被一些评论家称为“自然诗人”,可能是我的诗歌中关于自然的内容比较多。我一直认为,自然是中国古典诗歌里的最高价值,自然也是中国人的神圣殿堂。这实质上是一种诗性自然观。我对自然的尊崇,与成长环境、生活方式乃至个人性情、思想认同有一定关系。我诗中的自然包含着对世俗生活的精神超越,表达一种社会性和公共性。  相似文献   

8.
监狱叙事虽然没有成为过中国当代文学叙事的主流,但是作为一种文学存在,考察其叙事伦理的嬗变也有某种学术意义。以六十年代的《红岩》、八十年代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及新世纪初的《报告政府》为样本的当代监狱叙事,形成了“超我”——“自我”——“本我”的叙事伦理谱系。这暗合着中国当代文学从高度意识形态化向更为多元的世俗化的演变,也暗合着中国当代文学所折射的中国社会文化心理从拘束到开放到多元的深刻变迁。  相似文献   

9.
青年诗评家杨远宏(本校校友)对“莽汉主义”诗歌的这篇评论,指出了莽汉主义的文化误区与精神误区:一、由于极端的反传统,反艺术,使莽汉主义诗歌语境,成为性、酒、斗殴等放浪行为的语言流泄物。二、“莽汉主义”诗人与其诗歌文本的表现同时,也表现了他们的“生命、生活文本”。性、酒、斗殴的歇斯底里行为,超前地消歇了他们的精神与生命。三、“莽汉主义”诗歌“速灭”的历史,值得深思。 由于“莽汉主义”诗歌在青年学生中曾有一定影响,我们发表这篇评论,是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特别是引起青年诗歌爱好者的注意。但是,仍然应该说明:本刊所发表的学术论文,都是本着“百家争鸣”方针,斟酌选载,任何一篇文章的观点,并不意味着都是编者完全认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朦胧”诗之后,诗歌基本上沿两个向度发展:一个可以看作是在对“朦胧”持深化的基础上向史诗性方向迈步;一个可以看作是在对“朦胧”诗反拨的基础上向及史诗性方向挺进。同时,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诗歌还有可能陷入“经济技帅”的漩涡。从这几方面考察,均显示出当前诗歌处于困境。然而,作为“潜流”的“民间诗歌”似乎透露出了当代汉诗走出困境的某种可能。因为写作者是在用双手养活自己的身体,用思想创造自己的精神。本文力图提出一种现象,以期引起诗界关注。  相似文献   

11.
在这个钢筋铁骨的时代,龚学敏的第六本个人诗集《钢的城》其突出的特点在于对“钢铁”的诗性规划,并由此呈现了当代诗歌“钢铁诗学”,具有特别的意义。他从中国钢铁的源头展开的“钢铁之诗”,回到了“钢铁本身”,彰显出钢铁的柔性、温暖性、抒情性的一面。同时,在回到“钢铁本身”的“钢铁诗学”中,还张扬出一种浓烈的科技意识和理性精神,这为当代诗歌如何注入理性精神、科技意识的“新的抒情”走向,提供了一种新的诗学可能。  相似文献   

12.
1948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的建立,标志着现代口述史学的诞生。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口述史学已经成为历史学举足轻重的分支学科,其研究方法被广泛运用,尤其在当代中国风云人物与重大事件的研究中,显示出独特的韵味与魅力,获得巨大的成功。海峡两岸的口述史研究起步较早,互访交流始于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近年来有着更为密切的接触,两岸口述史刊物与口述史成果的交流也获得长足发展,标志着一个新的口述史研究热潮的到来。  相似文献   

13.
层出不穷的当代文化危机与科学的发展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因此对当代文化批判的理论往往被等同于对科学文化的批判。当代文化批判理论的实际对象应当是科技理性的僭越和科学主义的滥觞,而非科学和科学精神。因为科学主义虽然极力推崇科学和理性、贬斥非科学和非理性,但从本源上看,它不但违背了科学精神,而且大大损害了科学精神。当代文化需要科学和科学精神,科学的怀疑批判精神、开放进取精神、平等宽容精神、理性负责精神将为当代文化应对危机、实现转型提供积极有效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4.
美国教育理念对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影响重大,具体到南开经济研究所经济学教学的发展亦然.南开经研所中的留美学人从数量到质量上一直占据绝对优势.他们的教学改革依托美国教育精神,但实质是致力于"中国化",而这才是美国教育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15.
依中国文化精神建设当代国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国学"与"近代国学"有别.近代国学之研究,起自中学与西学之对比以及依西学之目标重理国故,其意义主要在近代中国革命的意识形态方面.当代国学则缘于西学根本局限性之发现以及中国文化生命之复兴的需要.中国文化精神与西方文化精神的区别在于:一为"实践感性",一为"实践理性".明此区分,是建设中国学问之当代构架的出发点.当代国学之建设自有当代中国民众的生命实践作为基础,但需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感性意识异化原理作启发,兼引当代西方存在论革命之思想,才能一方面从根本上诊治中国传统文化之痼疾,另一方面为当代中国立心、立命.  相似文献   

16.
苏曼殊作为近代文学家翻译了以拜伦、雪莱为代表的西方浪漫主义诗人的诗作,并编译了《文学姻缘》、《潮音》、《拜伦诗集》、《汉英三昧集》四部集子。他之所以选择翻译这些诗作,一方面是受到了日本文坛的影响;另一方面被拜伦和雪莱追求自由的浪漫主义气质和革命精神感染。他是中国系统翻译拜伦诗歌的第一人,在翻译上的功绩不可磨灭。  相似文献   

17.
典籍英译是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的主要途径。因而,越来越多的翻译者和学者开始热衷于翻译古典诗词和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文章通过研究以庞德为代表的英美“意象派”诗歌的创作原则以及中国古典诗词喜用意象并置和叠加的特点,提出将庞德的意象密集型创作手法和民族诗歌翻译法结合起来翻译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密集型诗歌,以实现诗歌翻译的形神兼备;形似是诗歌翻译之基础,形神兼备为诗歌翻译目标。  相似文献   

18.
明代是中国古典诗歌最平庸的时代。尽管明代主流诗人或力倡复古 ,或力主创新 ,企图找回失落的“真诗” ,但也未能改变明诗平庸的面貌。究其原因 ,既非明代诗人移情别恋缺乏创作热情 ,也非他们在诗学理论上抱残守缺缺乏创新精神 ,而是宋以后中国文化理性成熟童心渐失所致。明代主流诗人以“真诗”为最高境界的种种努力、种种试验 ,就是要拯救宋以后古典诗歌的衰势 ,再现盛唐以上的辉煌 ,但留下的却是平庸的诗作与失败的记录 ,由此可以窥见古典诗歌由盛而衰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9.
公木诗歌世界的心路历程与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公木是一位积极融入历史并且能够真实评价历史的诗人。由激情走向理性 ,又由理性走向智慧 ,包含诗人心路历程的全部坎坷与丰富。他的诗首先是时代精神的激情显现 ,也是具有现代理性精神的独立人格的再现。苦难使诗人的思想得到深化 ,人格得到升华。在不变的激情和真诚之上 ,又增加了通过对于社会和个人的历史反思而形成的深刻。他后期的诗不再局限于具体的经验感受 ,而是使诗成为智慧的表述。这是他以诗人之心、哲人之性对自己和民族波动不已的一系列过程的理解认识的结果。然而诗作中思想的引入往往是直接以哲学概念为构件的 ,深邃但又赤裸的思想单独在诗人的精神世界中运行 ,缺少艺术转化的过程 ,诗的哲理性成为哲学的格式化表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