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新战略”的出台并不是偶然的因素,而是美国国内“退出伊拉克战略”之争、伊拉克教派结构恶化的情势、伊朗核问题恶性发展等多维力量在伊拉克地缘政治博弈的结果。“新战略”历史性地继承了布什主义的战略认知和基本理念,其基本要旨在于将伊拉克纳入美国中东战略轴心的地缘政治范畴。由于“新战略”实施的政治文化缺失,美军陷入“驻留”、“退出”和“增兵”伊拉克的多重困境。“新战略”言词空洞,缺乏硬性操作指标,是布什在国内关于撤军问题争论日趋激烈、伊拉克教派仇杀日益严重之时做出的“减压”之举。其成功前景黯淡,并成为布什政府遥遥无期的迷梦。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典籍一向有“以树喻人”的传统。当代许多诗人、作家也常常在不同的生存境遇中以树喻人、以树咏怀、以树明志。因此,“树”便成为当代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文学意象之一。对这一意象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古典文学与当代文学的精神联系,同时也对当代文学研究的深化开拓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20世纪50年代,华裔美国文学作品的母题呈现“本土化”趋势,及至20世纪70-80年代,华裔美国文学作品母题“本土化”日臻完善。华裔美国文学作品母题“本土化”进程主要表现为中国母题的缺失、“身份”母题含义的流变、“关系”母题内涵的新建构。对此,以刘裔昌、黄玉雪、汤婷婷、赵健秀、谭恩美等为代表的华裔作家,从不同方面展现中美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而他们作品的主题主要反映华裔作家处在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夹缝中的尴尬生存状况。在这种冲突中,他们或者和解,或者反抗、寻找自我、努力构建自我文化的身份。一言以蔽之,华裔美国文学作品母题“本土化”就是华裔作家对归属、两种文化等问题的思考,并在其文学作品中加以淋漓尽致的叙述,由此在美国文学界获得应有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4.
英语文学中缺乏明确的“海洋文学”的定义,但韦勒克关于文学类型的理论和陈平原对武侠小说类型的研究,却为“海洋文学”的确立提供了思路和方向。同时,介绍清末民初“新小说家”在文学类型方面作的努力,联系文学的意识形态塑造功能和当下中国步入海洋大国的实际境遇,指出在当今语境下推进“海洋文学”的意义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互文性理论视域下,分析讨论非裔美国女性作家赫斯顿、沃克、莫里森及内勒的代表作文本之间多维度的互文勾连关系,即从克里斯蒂娃的广义互文角度来探讨小说对非洲及非裔文化的挖掘和指涉,以及从热奈特的狭义互文角度来探析几位作家对颠覆圣经文化的表达技巧。通过讨论小说之间的创作思想内涵之间的观照,论证非裔美国女性作家的文学书写传承性。  相似文献   

6.
美国文学中有关海的互文主题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是惠特曼和麦尔维尔笔下的海,自然主义时期的代表是克莱恩笔下的海,现代主义时期的代表是海明威笔下的海.不同时期作家对海的态度,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阶段,丰富了不同文学时期文学思潮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中国文学中关于“树”的诗歌,其意象绝大部分都是作为现代知识分子形象的含义,纵观这些诗歌,20世纪“树”的意象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意义的变迁阶段:一二十年代的独异,三四十年代的坚韧,五六十年代的挺立,六七十年代的忍辱,八十年代初期的申诉,八十年代中后期的崇高,九十年代以来的世俗。  相似文献   

8.
困境与超越——试论觉新、琴的形象的文化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探讨《家》中觉新与琴的形象的文化价值。分析了儒学“仁”及传统责任意识的内在结构,指明“忍”是“仁”的重要表现方式,成为大众服从于统治者意志的更实用的儒学化身;人类进步意识——责任意识被封建礼教扭曲了,由此,觉新陷入困境。对琴的现代文化心理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剖析,说明独立、平等等现代意识融入传统观念,使琴超越觉新的困境,迈出一代女性新生之路的第一步。觉新和琴的形象的比较,警醒人们对传统文化意识的反省。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陶渊明诗文中写到的树进行了分类整理,分析陶渊明写诗文用树之动机和树的意象在陶氏诗文中的复杂寓意,并由此略探他对后来山水田园诗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美国梦”一直是美国文学中的经典主题。19世纪后期以来的“美国梦”文学中,女性形象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她们或传统顺从,成为了“美国梦”悲剧的牺牲品;或独立自强,在追梦过程中实现了自我价值。对“美国梦”文学中经典女性形象的分析,可看清一个多世纪以来女性发展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1.
从《诺顿美国文学选读》看美国文学经典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诺顿美国文学选读》为主要资料,察看在美国多元文化主义影响下近30年来美国文学选读对美国文学经典作家作品的不断重新认定,通过描绘这一权威美国文学读本对弱势群体文学的逐步关注,揭示了弱势群体文学在美国正在得到高度重视,并且对繁荣美国文学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采用比较分析方法,从纵横双向比较分析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四位中国式人物———关公、花木兰、屈原和蔡文姬,考察华裔美国文学作品的中国式人物形象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物形象差异。主要是因为中美价值观念存在一定差异以及华裔美国人既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受到美国文化的熏陶,使得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式人物在性格,性别意识,情感经历等方面虽然与传统中国人物形象有一定相同点,但也存在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美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容小觑,它被视作“年轻”的“长者”。它沉淀,吸收并发展了欧洲文学的精髓,但它的繁华不仅于此。美国文学的奇迹源于近五个世纪以来文学先驱的不懈开拓和前行,每一部文学作品都记录着一种不朽的时代精神。美国文学的世纪领袖们挥笔记述美国的民族精神和信仰,这一切都成为这个民族生存兴盛的伟大力量。文学作品中展示的不仅是精神的繁衍和信仰的传承,更是思想的进程与变革。  相似文献   

14.
当代美国作家多克托罗的后现代历史小说《拉格泰姆时代》,主要叙述策略是"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兼有其他后现代主义的叙事技巧。小说把虚构和事实杂糅,虚拟与历史并置,用语言结构来建构现实,不仅挑战历史话语的特权地位,也更为逼真地再现了历史真相。文本重述历史,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做了多方位的批评和嘲讽,面对当下,旨在未来,是一种成功的历史重构。  相似文献   

15.
针对文学作品教学忽略作品的审美意义,重内容轻形式的弊端,中学语文教师应吸纳形式主义的研究成果,来更新作品教学理念,增加作品分析维度;从语言、表现手法、篇章结构等方面来挖掘作品审美因素,提高文学作品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6.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这是江泽民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也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美国文艺作品中的阶级位移主题是一个未被学术界重视的边缘话题,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研究其主题模式的嬗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洞悉此类美国文学作品的崭新视角.根据拉梅耳(R.J. Rummel)的观点,梳理了文艺学视域内的阶级概念,以此标准定义出阶级位移的主题并归纳总结出美国文学作品中"堕落"与"成功"两个主题模式.纵览19世纪中前期到当代的涉及阶级位移的美国主流文艺作品,在历史与文化语境中勾画出此类作品嬗变的轨迹和特点,并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其成因,指出女性和少数族裔人民的觉醒是推动阶级位移主题模式发展变化的内因.  相似文献   

18.
互文性作为语篇的重要特征,常用来对语篇进行分析和解读。文章通过分析比较中美法庭判决书中存在的具体互文性现象,探讨中美两国判决书在语言运用上各自不同的特征,诠释中美法庭判决书中所蕴含的法官和诉讼当事人之间的权势关系,为司法文书写作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互文性为视角,将改编自《三只小猪》的图画书进行个案分析,旨在通过观念模式、阅读体验、文本运作三个层次的论述,透视当代儿童文学领域出现的后现代叙事文本,以此突破传统的文学认知框架,拓展儿童文学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文学批评理论作为依据,对英语专业的传统主干课程"英美文学"教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新批评"理论所强调的以文本为基础的主张,将这种主张用于文学教学中,将有助于避免贴标签似的印象式批评,使学生通过细读原著,培养起踏实的学风,还能真正体会到文学的魅力;"读者反应批评"则强调读者在文本意义构建中的不可或缺.在文学教学中,只有使作品与学生的人生经历与人生目标紧密结合,才能真正使他们与作品产生共鸣,得到一定的人生启示;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这门传统课程焕发出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