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文体观念十分丰富。前人关于刘勰文体论的讨论有多种不同意见,但这些观点都有缺憾。徐复观的体裁、体要和体貌三次元的理论是有益的,有的研究者对他观点的批评更不可取。我们要在全面理解刘勰文体观念的基础上,加以理论的系统化。刘勰的文体论是针对他所处的时代"文体解散"而发的,具有现实意义。刘勰对于文体问题作了历史的逻辑的梳理,指出了文体的形成的历史文化根源。刘勰的文体论具有体制、体要、体性和体貌四层次或四个序列,并且四层次之间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论史上,批评意识历经三个发展阶段:泛文学意识阶段、纯文学意识阶段和独立的批评意识阶段.文论家在不同阶段批评意识的统照和主宰下,依据一定的理论,运用一定的方法选择文体来评判和观照文学现象,从而造成了文论史上批评文体多姿而繁复的体貌.  相似文献   

3.
论批评功能与批评文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论史上,文学批评的功能不是从批评诞生之初就永恒不变地存在着,人们对它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现和发展的过程。在不同批评功能论的影响下,文论家自然选择不同的批评文体进行理论的阐释与作品的批评。序跋和评点主要是批评的社会功能影响下的产物;批评的审美功能促使了骈文、赋和论诗诗等批评文体的出现;在批评自我表现功能的推动下,文论家喜用轻松自由的书信和诗话等文体来承栽理论的内涵。这些批评文体历时性出现,却又共时性存在,共同构筑了中国文论繁复多姿的体貌。  相似文献   

4.
文章结合李小兰博士的研究,对古文论语体嬗变规律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并就所存分歧进行初步的商榷与交流.作者认同李小兰"隐秀同体"的概括,而对"韵散相递"则存有异议.文章依次从各类传统批评文体在宋以后得到了承传与融汇,文人骈体写作技能的内化与不自觉化等方面展开商榷,提出了新的古文论嬗变规律.同时就原作者"韵散相递"概括的原因和不足进行了学术反思.  相似文献   

5.
虚构文体与非虚构文体有着鲜明界限 ,却也有着相通之处。报告文学、历史传记正是这种相通的产物 ,这类跨类文体没有虚构意识 ,却有一定程度的虚构行为 ;现实是文体发展嬗变的最终推动力 ,在它的推动下 ,文体之间的融通有自己的发展规律 ,传统文体理论的“防范性”存在一定的弊端 ,应该肯定一种开放性的文体研究态度  相似文献   

6.
赵静 《理论界》2022,(9):87-93
骈文自清中期复兴一直持续至民初,这是骈文相对繁兴的一个时期。此一时期文章观念论争中,主骈一派将尊骈发挥到极致,定位骈文为文类“正宗”;同时,力排骈体的古文一派对待骈文的态度也有所缓和,肯定骈文的文体价值,意欲融通骈散以提高文章创作技法与品位。整体上看,近代骈体批评沿骈散关系的演变发展渐次展开——对立与相争,融通与合一,交织演绎的逻辑脉络中相应的文体批评话语以层垒方式不断繁殖;在沿承清代骈体批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以文位演进为主导,于文体制式、文体风格方面又有了新的话语生成和结构性新变,为骈文这种中国传统标志性文体的批评理论作出了一个具有时代变局性特征的独特收束。  相似文献   

7.
汉赋作家强烈的侍从意识、对成功赋作的盲目崇拜心理、汉代经学的陈陈相因思维模式和对诗骚美刺叙志文学传统的全盘接受,是造成汉大赋模拟成风的主要文化因素。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造成汉赋模拟的文化土壤的渐次消失,汉赋创作在体式上和题材上出现了超越,由汉大赋的兴衰不难窥见中国文学史上文体嬗变的规律:文体自身的逐渐呆滞和文化风尚的不断改变,是一切文体嬗变不可或缺的内因和外因。  相似文献   

8.
在魏晋和南北朝两个时期,众多批评家发挥优长顺时采用渗透法,使本是散体语言写就的序跋体、书信体、史传体、子书体等批评文体普遍地赋化与骈化,在语体上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实现各种批评文体的互融与共生,极大地提升了批评文体的文化品位。进入南朝,骈体文完全成熟,批评文体也普遍地骈化了。一是在文体中综合运用各种对偶并灵活进行变换,且四、六句式非常鲜明;二是大量使用典故来析理;三是广泛采用声律,注重词句的藻饰,形成形美兼声美之批评。  相似文献   

9.
《宗经》篇提出"体有六义"说,多数人都认为这里的"体"只是指文章,而不是指"文体"。这是一种误解。"体有六义"的"体"是包含了体裁、体要、体貌三层面的文体。刘勰《文心雕龙》一书中心点是讲"为文之用心"。圣人把他们发现和把握的"道"体现于"为文"中,这就要研读他们所著的所编撰修订的"五经"——《易》、《书》、《礼》、《诗》、《春秋》——了,因为"五经"是为文的榜样。"五经"内容如同鼎之三足,涵盖自然、社会和人的修养,学习"五经"可以使人成为真正的人。"体有六义"中的"体"包含体裁、体要和体貌。刘勰提出"体要"是针对词赋家的"为情而造文"所导致的"文体解散",解决之道,就是要学习"五经"的文体。"体有六义"中的"六义",指涉"五经"的"体要"和"体貌"。刘勰把"五经"中的体要和体貌及其关系作了具体的阐述,强调的是文体创造中情与辞、华与实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0.
八股文是一种相当僵化的文体,自明代开始,对八股文的批评几乎无时或息,但它为什么能够长期沿用达五百多年之久呢?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这种文体用于科举考试体现了统治者巩固体制、维护道统的需要;二是用这种特殊文体试士,对选拔人才有一定作用;三是长期形成的八股文化学术体系,对这种取士制度起到了极大的支撑作用,并形成了一种稳定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