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主义城市土地实行有偿使用、用经济手段管理土地,是城市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这是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一致认识和共同肯定的问题。但是,这一重大改革的理论根据是什么?与土地有偿使用相关的一些理论和实际问题又将如何解决?本文拟就以下几个问题作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我国城市土地资源配置正处于一个从无偿、无限期、无流动使用向有偿、有限期、有流动使用转化的阶段 ,问题较多。必须防止认识上的三个偏差 ,全面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增强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能力 ,配套熟化土地 ,实行土地招标拍卖 ,加强对土地收益的征收和使用管理  相似文献   

3.
一、关于城市土地有偿使用的实现形式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必须采取一定的具体形式来实现,那么,采用何种方式更为合理呢?目前,我国理论界主要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是主张征收土地税,另一种观点则主张征收土地使用费。笔者以为,选择征收土地使用费的方式更为合理。因为:第一,土地使用费在性质上与城市土地有偿使用所体现的经济实质相符。土地税是国家税收的一种形式,它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采取强制手段参与整个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分配方式,这种方式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而土地使用费则是土地所有者凭借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城市土地由无偿使用转变为有偿使用所存在的一系列理论和政策性问题,进行了探讨。论述了城市土地使用报偿的构成,分析了城市地租的形态、特征和来源,并对城市土地使用报偿的各个组成部分的量化予以探索,尤其是对收取土地使用费的政策原则,作了阐发。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行的城市土地无偿使用制度存在严重弊端,不但抑制了城市地产业的发展,阻塞了国家的一项重要的财源,而且造成了普遍的土地投机和浪费行为。建立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是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重大改革,它对于控制城市土地的乱占滥用,促进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有着重要意义。 一、城市土地使用的现状及其弊端 长期以来,我国对城市土地采取了无偿使用的制度,通过行政划拔方式,可无偿无限期获得土地使用权。然而,许多单位和个人则恰恰利用了国家的土地无偿使用制度,若明若暗地进行非法的有偿经营,这既使国家丧失了藉以创立城市建设资金长期平衡机制的大笔财政收入,又使得我国地产经营至今尚未形成产业优势,正在萌发的地产市场也因之秩序紊乱,进而影响到房产业的发展和住宅商品化的推进。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在寻求城市土地有偿使用的多种实现形式的改革实践中 ,城市土地年租制已逐渐成为现实而有效的选择。城市土地年租制是一种以长期契约为基础的土地有偿使用模式。目前 ,土地经济理论界尚未就土地年租制的权属问题达成共识 ,从而影响到其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笔者认为 ,土地承租人以年租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是物权和债权的统一 ,其中物权处于决定性的地位。以长期契约为前提 ,按年度缴付租金的过程事实上意味着债权向物权的逐步转化。同时 ,为在此过程中确保所有者权益 ,有必要建立起完善的城市土地年租制权利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7.
探索中国快速城市化和市场化改革中,城市土地供给的新产权体系.改革思路是以现行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两权分离为制度框架,以强化和完善土地使用权权能为核心,以土地公有私用、保护私用为重点,以有利于城市管理和房地产市场发展为目标,通过增设城市地上权、城市地役权和土地发展权,构建城市土地使用权为核心的新土地产权体系.同时,还必须与土地供给管理体制改革相互配套.城市土地供给的产权重构,是城市土地供给管理由单一行政手段向行政、经济、法律手段并用的法律基础,它更适应中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地租问题,五六十年代在我国曾经广泛讨论过。进入八十年代以后,由于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发生了分离,在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对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因而,地租理论问题再次引起理论界的关注。马克思的地租理论,是近代地租史上最有价值的科学成果,它虽然是以研究资本主义土地关系为对象,但其基本原理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土地有偿使用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城市土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使城市土地在所有权上实现了由私有制向全面国有制的转变,在使用权上实现了从“无偿、无限期、无流动性”的土地使用到“有偿、有限期、有流动性”的土地使用制度的转变。笔者试就这种转变对中国城市土地制度的发展变化产生的重要影响进行介绍、分析和探讨,希望对今后城市土地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调整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当代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实践和理论研究表明:社会经济运行效率的高低和经济发展快慢的首要因素,是生产要素配置的合理化程度。土地是社会生产的一大要素,其特点是稀缺性、凝固性和不可再生性。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极其有限,土地要素的优化配置应当成为我国经济运行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可是在已经进行了十年经济体制改革的今天,在对其它要素的市场配置的研究已较为深入,并且劳动市场、资金市场已逐步付诸实践的同时,城市土地要素的市场化配置的研究却是相对落后了。讫今为止,很多人对此问题的认识还停留在一种表层化的要求上,“计划配置下的土地有偿使用”得到普遍认同,并列举许多例证来证明“有偿”比“无偿”优越。如“增加土地资源使用者的节  相似文献   

11.
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核心问题就是土地使用权的租金问题。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国有土地租赁作为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的其中两种方式,其租金基于法律规定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内容。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土地使用权租金制度,对我国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应当建立国有土地租赁制度,逐步减少国有土地有偿出让。  相似文献   

12.
本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在对外开放、深化改革中较为引人注目的是城镇国有土地由无偿、无期限的使用,变为有偿有期限的使用.国家通过这一改革,克服旧的土地使用制度的种种弊端,适应高度发展的市场经济的需要,并且开辟城市建设资金来源的新途径,最终达到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促进城市建设投入产生良性循环.事实证明,这一制度的改革,不仅使我国的土地使用制度适应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市场经济的运行,而且有力地维护了土地公有制.  相似文献   

13.
自从实行了城市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制度后,城市土地市场显化了城市土地使用权益的市场价格,在利益的驱使下,导致城市土地市场经营混乱。本文基于这样情況下,提出规范城市土地有形市场,探讨解决城市土地经营的新路子,从而建设一个经营秩序良好的城市土地市场。  相似文献   

14.
城市地下空间使用权有偿出让中的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我国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以后,由于房地产业对高额利润的追求,在一些需要高位地价支撑的城市功能区,如CBD(中央商务区)、CCD(中央商业区)等地区,土地的利用强度逐步加强。同时,土地的稀缺性亦日益明显,以营利为目的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投资行为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行的企业使用土地制度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 ,显然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极不相符 ,亟须加以改革。改革的方向只能是政府在实施管理时变行政行为为经济行为 ,实行国有土地有偿、有限期的使用制度 ,把市场作为土地资源在企业间配置的有效途径 ,从而最终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使用 ,充分发挥这一有限资源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制度改革背景下的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背景下的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进行了探索.指出作为土地管理的经济手段,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经历了性质的变迁,从行政性的资源收费制度转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制度.地方政府在制度层面进行了规范性的制度设计,充分发挥了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形成多样化的实施细则.目前制度运行还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包括制度正当性不足及制度之间的相互矛盾.建议缩小宅基地有偿使用费的征收范围,同时建立相配套的制度安排,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从总体上提升基层土地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市土地供应方式改革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供地方式其所产生的土地收益差异明显。在目前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我国的城市土地供应还存在着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小、经营性用地供应的市场化程度低以及隐形交易、多头供地等问题。因此,要想提高土地收益,就须采取建立国有土地储备制度、加强土地监管、规范土地审批和交易行为、提高土地市场化交易程度、建立土地信息发布制度等措施。  相似文献   

18.
迄今尚在沿用的无偿划拨土地使用权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在理论上是违反自然规律和客观经济规律的.在建立严格科学有效的土地管理制度下,应停止无偿划拨制度的继续沿用,规定期限,分类分批统一转为有偿使用,并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的地情、国情,开创我国土地有偿使用的独立求新之路.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土地交换行为由单纯的政府行政划拨逐渐转向土地有偿使用。土地市场中的这种新的经济关系构成的土地使用制度的经济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财政信用是指财政部门将特定范围内的各种财政性资金以信用形式有偿使用的行为。它是财政体制改革的产物,也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一种尝试。但是,从近几年湖南省的发展情况来看,财政信用已成为影响全社会信用总量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问题不少,亟待规范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