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崔颢《黄鹤楼》诗解要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颢写《黄鹤楼》诗是根据不精确的传闻,而非故意用典,今人引经据典指实“昔人已乘黄鹤去”故事,似无必要。崔诗所谓的“昔人”,应该指与黄鹤山有关的“列仙人”,也可以将“昔人”理解为单数,即仙人子安。《黄鹤楼》首旬用“黄鹤”较之用“白云”,应更符合原貌,“唐人选唐诗”作“昔人已乘白云去”的原因可以推测。崔颢《黄鹤楼》一诗有风骨、有兴象、有情思,并非纯粹的七律,而是歌行与七律相结合的佳作。从诗体结构分析,李白《鹦鹉洲》与《凤凰台》仿效崔颢《黄鹤楼》,并未得其神髓。  相似文献   

2.
盛唐诗人崔颢写了首极负盛名的《黄鹤楼》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颗《黄鹤楼》为第一。“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评论《黄鹤楼》诗说:“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宋代李畋《骇闻录》说:“唐崔颢《题武昌黄鹤楼》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李太白负大名,尚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颗题诗在上头。’欲拟之较胜负,乃作《金陵凤凰台》诗。”  相似文献   

3.
关于秦国的“少内”,古文献不见记载。东汉大儒郑玄在注《周礼·天官上·职内》时,也不曾提及;清代学者桂馥在考证古“少内”印时,也认为只有汉代才置“少内”。近、现代的专著如《秦会要订补》和金少英先生的《秦官考》,都未曾提到秦的“少内”。  相似文献   

4.
晋代道教学者葛洪编著的《神仙传》是道教史上重要的神仙传记,该书收集了历来流传的神仙故事,成为其宣扬神仙道教思想的形象例证,展示了以金丹为主以及心性修养、积功累德的成仙方法,具有鲜明的宣教辅教色彩,同时也是当时神仙思想较为盛行的产物。《神仙传》与其理论著作《抱朴子内篇》所阐述的神仙道教思想相互印证,反映了道教当时发展的实际情况,开启了后来道教通过神仙形象来传播教义教理的先声。  相似文献   

5.
《太平经》是早期道教的经典,大部分经文成书于东汉时代。今本《太平经》基本上保存了东汉经文的原貌。本文力图应用《太平经》的内证,参以史料,对东汉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及早期道教产生的社会条件、思想条件和心理条件作些探讨。 一、东汉社会总危机的根源 我们从汉魏之际封建说着眼,把东汉的社会危机看作是“古典古代”型社会形态总危机。 所谓“总危机”,是指秦汉时代的各种社会矛盾已经在东汉后期激化到无法由自身调节机制实行有效地控制和调整的程度,因而达到行将爆发的临界状态,最终导致社会结构的全面崩解。与之相比,秦末、西汉末同样经历了社会危机的爆发,但社会机体大致上仍能按照原来的模式重构。东汉末的社会危机则使社会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政治结构统统崩溃,产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这正与古代罗马帝国“总解体时期”的情形  相似文献   

6.
《列仙传》《神仙传》作为前后相承的神仙传记,演示了道教伦理建构的渐进历程。二书在神仙形象内涵、神仙度人机缘和宗教伦理方面的转化,体现着道教建构神仙信仰体系、确立宗教独立性的努力。神仙观念变化的背后是宗教伦理与世俗伦理的博弈。仙传在反映道教发展进程的同时,也出现滞后、多元并存乃至自相矛盾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古牧一 《新天地》2016,(2):52-53
从桃符到春联 起初,汉朝的人们习惯在春节来临时在门前设置桃符,这时的桃符就是桃木上面画着神荼、郁垒两个神仙,按照东汉王充在《论衡》里引述的《山海经》所说,神荼、郁垒是黄帝用来驱鬼的干将,人们相信有这两人看门,百无禁忌.东汉张衡在《二京赋》里说:“度朔作梗,守以郁垒,神荼副焉.”这就是描写当时洛阳的桃符风俗.之所以用桃木为符,是因为桃木被人视为仙木,能压邪驱鬼.  相似文献   

8.
哲学家老子之所以能够成为道教教主,其原因为:一是老子受到黄帝的“感染”而成为神仙,二是《史记》的含糊记载有助于后人对老子的神学改造,三是《老子》有助于道教理论的建立。最后讨论了道教放弃黄帝而选择老子作为教主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试论汉初道家思想的宗教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初形成的“黄老之学”是以道家思想为基础的,后与盛行于民间的神仙方术思想融合,演变为黄老道。在东汉后期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最终转变为道教。汉帛画及古代丧葬文化和道教养生学,正是黄老学对道教形成的影响的外化。  相似文献   

10.
最早使用“讽谕”(“风谕”)一词的,是西汉末、东汉初的刘歆、班固。在他们之前,人们通用“风”、“刺”、“讽谏”等术语评论诗、骚和汉赋,刘、班也只在评论汉赋时使用这个词语。如《汉书·艺文志》说: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杨子云,竞为侈丽(?)衍之词,没其风谕之义。由于《艺文志》是班固根据刘歆完成的《七略》写的,所以也体现了刘歆的看法。到班固写《两都赋》的时候,对于具有讽谕意义的汉赋就谈得更为详细了:  相似文献   

11.
仙境是道教神仙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神仙人物的落脚点,也是道教彼岸世界的物质环境。从方仙道开始,仙境一直是道教建筑其神仙谱系的重点之一,因此道教关于仙境的叙事,不仅成为道教小说的内容,如《十洲记》、《神仙传》,而且波及六朝志怪小说的洞穴描写,进而影响了唐传奇的创作,丰富了传奇小说的叙事艺术,提高了传奇作家的艺术想象力,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这里不准备全面评价《太平经》。作为一部道教经典,这本巨著无疑充满鬼神妖仙、长生不死、祸福报应、君权神授等陈词滥调,使人初看甚不以为然。但是,那并不是说对《太平经》不可以进行剖析。我们先略看一下道教的起源。就神仙术讲,早在战国时期齐楚等地已经发端。秦始皇、汉武帝、淮南王求长生不死之药,便是依靠那里的方士。但是,以道教这种宗教组织形式出现的,则似乎是在东汉,最初作为官方统治思想——儒教的异端在民间酝育着,并  相似文献   

13.
广西简称“桂”,因秦置桂林郡而得名。实则称桂更早:《逸周书》就说过南方有“桂国”。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桂,江南木,百药之长。”晋朝嵇含《南方草木状》:桂出合浦,生必以高山之颠,冬夏常青,其类自为林,间无杂时。桂有三种,叶如柏叶,皮赤者为丹桂;叶似柿者为菌桂,其叶似枇杷叶者为牡桂。明朝李对珍《本草纲木》谓单名桂者,即为牡桂。桂的种类甚多,有供观赏用,有供药用和做香料。它们遍布南方各地。以物产为地名,“桂”就成为南方的泛称,而不限于广西。桂中  相似文献   

14.
李商隐是一位道教信仰者。他自少年时代就亲自参加过道教的养炼实践,入仕后也一直与道教保持着密切联系。李商隐修道属于上清教派,注重“内丹”法,从哲学层面更多地吸收了老、庄的道家思想。李商隐对道教神仙之说也曾有过怀疑并加以批判,道教一定程度上是他追求功业、修身养性的工具及失意时心灵的寄托。然而道教经典及上清教派的“内丹”、存想思神等方术却极大地影响了李商隐超俗的人格、情感、思维与审美,铸就了他魅力独具的诗作。  相似文献   

15.
福建崇安胡安国、胡宏父子创立了湖湘学派。胡宏字仁仲,因隐居衡山五峰(祝融、天柱、芙蓉、紫盖、石廪)之下,遂称五峰先生。他很少批评道教,仅谓“蓬莱羽化慕神仙,神仙渺茫何处传”(见吴仁华点校《胡宏集·古诗》,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吴氏标点不妥处已经改良),表示对神仙的怀疑。道教杂糅科学、哲学、神话与迷信。胡宏诃斥迷信而维护占卜云: “医卜祝史,技数也。然切于人身而人理之不能不用者也。先王之世,医卜祝史世守其事而身属于宫。医以十全为上,过误而杀人事,有  相似文献   

16.
裘影萍 《社区》2012,(35):9-9
“杜撰”这一词义,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没有根据的编造;虚构。但是,“杜撰”这个词语与姓杜的人有关,而且还是姓杜的人撰写出来的东西。“杜撰”这一词起源于唐五代。与杜光庭有关。杜光庭(850。933年),字圣宾,号东瀛子,浙江缙云人。唐懿宗时,考进士未中,后到天台山入道。杜光庭精通儒、道典籍,在四川做道士时,出于维护道教的目的,编撰神话故事阐扬道教,存世的有《灵异记》《神仙感遇记》《墉城集仙记》等;对道教仪则、应验方面的著录有《道德真经广圣义》《道门科范大全集》《广成集》等.  相似文献   

17.
《聊斋志异》中书写崂山的篇目都是关于道教的,蒲松龄通过对崂山人、仙、物、空间的构建,展现了崂山“神异”、“神仙”、“神圣”的不同形象。崂山篇目对道教的强调和对佛教的忽略,显示出崂山本土的“道盛佛衰”以及蒲松龄本人在道教影响下的新创举。  相似文献   

18.
道教,是中华民族的本土宗教。其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已产生、流布。然而在汉代四百余年的历史中,道教究竟产生于哪一时期,学界却众论纷纭。比较多的人都认为产生于东汉,尤以“产生于东汉顺帝朝”的说法最为流行。我则认为,道教产生的时间不在东汉,而在西汉,要远早于东汉顺帝时。下面,就对“东汉顺帝”说,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滩一号秦墓(M1)出土了一批珍贵的竹简,其中包括《日书》(甲、乙种),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这两种《日书》中均载有一段涉及出行禁忌的文字内容(我们将其拟名为“禹须臾·行不得择日”篇)。对于这段文字的含义,学界虽有讨论,但迄今尚未达成共识。我们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融汇诸家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对简文进行逐一释读,并结合道教经典对其含义进行了分析,进而指出放马滩秦简《日书》“直五横”与睡虎地秦简《日书》、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周家台三0号秦墓简牍《病方及其它》中“五(午)画地”说系出一源,也是后世道教“四纵五横”方术的滥觞和源头。  相似文献   

20.
道教“宫观”的出现有两条源流 :一条是源远流长的宫庭建筑中的“观”;一条则是鼓吹神仙长生的道教文化。当道教文化使“观”具有了通神的能力 ,“宫观”便出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