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50年代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提出来的繁荣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总方针、总政策。具体地讲,“双百”方针是具有明确分工并有自己的针对性的:“百花齐放”是对文学艺术而言的,而“百家争鸣”是专指科学研究的。“双百”方针提出35年中,经历了曲折的历史,走过了不平坦的道路,因而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在今天,总结社会科学理论,学术界贯彻“百家争鸣”方针的历史经验,对于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的社会科学事业,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1938年发生于上海“孤岛”的关于“鲁迅风”杂文问题的争论,是现代文学运动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由于各种原因,这场争论在以往的新文学著作中不被重视。本文对这场争论的起因,理论建设上的意义,以及《我们对于“鲁迅风”杂文问题的意见》的由来诸问题,在澄清史实的基础上作出了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3.
“不搞争论”的哲学思考吴宏亮,郭永红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春的南巡谈话中指出:“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农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应如此。”①“不搞争论”的思想方法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  相似文献   

4.
侮”字的归部在上古音研究中是个争论不体的问题,从《说文》“古文从母”及马王堆帛书通假字来看,当归之部;《诗经》中“侮”与侯部通押说明它在《诗经》时代已转入侯部。《楚辞》中从“母”之字归之部。“侮”字归部问题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讨论某字归部时,应综合考虑时、空因素。  相似文献   

5.
法学界对于我国《合同法》第 4条确立的“合同自愿”原则 ,一直有较多的争论。本文就《合同法》中“合同自愿”原则与“合同自由”原则争论的缘起及“合同自愿”原则的过渡性特征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 ,未来中国的《合同法》(或《民法典》)中确立“合同自由”原则是必然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金瓶梅现象”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乎在《金瓶梅》产生的同时,便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如果说古代学者争论的焦点是“淫与不淫”,那么,从鲁迅开始则把兴趣转移到它作为一种文化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何在。如果说鲁迅、茅盾老一代学者在回答“何以性欲小说盛于明代”这一问题时,多是从统治阶级荒  相似文献   

7.
建国以后,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发展科学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诗要用形象思维”的理论,对于解放艺术生产力,发展艺术生产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这些问题的提出,深刻地揭示了艺术发展的规律,具有客观性质,是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值得进一步探讨。 一 毛泽东同志提出发展文艺与科学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问题的实质或其基本精神就是,解放艺术生产力,使社会主义文艺在竞争中得到自由的发展。“双百”方针道出了文艺自由或创作自由这一客观规律。这个思想已经反映在我国的《宪法》之中。邓小平同志在第四次文代会《祝辞》中也明确指出:“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  相似文献   

8.
长期来,理论界对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提出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理论等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起决定作用的思想,有不同的看法,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在,争论的焦点,越来越明显地集中在如何正确理解“决定”一词的涵义上。争论双方都对“决定”的涵义作了探讨,这是非常必要的。问题的关键在于,究竟“决定”一词  相似文献   

9.
“诗言志”是中国美学史上最早的关于诗歌的理论。这个重要观点,记载在《尚书·尧典》之中。 据顾颉刚等考证,《尧典》应是战国时的作品(《古史辨》卷三)。“诗言志”的观点不可能如《尧典》所说是帝舜提出来的。尧舜时代的音乐水平非常低下,决不可能产生如文中听说“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那样完备的乐器,更不可能产生审定音阶高低的声“律”。《尧典》关于“诗言志”的记载,实际上反映着周朝时人们对于诗歌的看法。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8年)记载孔子说,“言以足志,文以足言。  相似文献   

10.
粉碎“四人帮””已整整三年。三年来,社会科学战线在“百家争鸣”正确方针的指引下,做出了不少成绩,而且开始有了探讨问题的空气。这种局面使人高兴。我个人从学术研究实践中体会到一个真理:学术研究离不开“百家争鸣”! 长期以来,这样一条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针,却遭到“四人帮”一伙的疯狂践踏。张春桥曾经叫嚣:“百家争鸣,一家作主,最后听江青的。”尽管张春桥在这里还打着“百家争鸣”的幌子,可是,这哪里是什么“百家争鸣”?在“四人帮”横行时期,学术领域里根本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自1932年全文公开发表以来,研究“青年马克思”成为西方学术界的热潮之一,甚至成为一种时髦。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性质及其在马克思主义整个体系中的地位问题,一直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研究、争论的课题,他们在这个问题上形形色色、多种多样的解释造成了许多思想上的混乱,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应当正视这种所谓“重新发现”、“重新创造”马克思主义的闹剧,廓清马克思主义异化劳动理论的本来面目。总的说来,在西方学术界有以下几种错误倾向值得我们注意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至今,发生了两次姓“资”姓“社”的争论。改革开放之初的争论是由于改革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属于“摸着石头过河”,许多人囿于传统社会主义的认识,出现了姓“资”姓“社”的争论。社会转型期的争论主要是因为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而引发的,这些问题是由于改革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健全导致的。要从根本上消除姓“资”姓“社”的争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一是要加强理论创新,用令人信服的理论及时祛除人们头脑中的疑惑;二是要深化改革,把改革引向深度和广度,用改革与发展来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也谈“欧洲中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洲中心论”是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历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历史学的许多基本理论问题,因而引起世界史学界的长期争论与探讨,对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史学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当前,适值我国世界史学界酝酿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之际,本文重提“欧洲中心论”问题,以期引起新的探讨与争论。“欧洲中心论”作为一种史学理论,在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一书中得到了系统的阐述。黑格尔从地理决定论和种族优越论这两大理论支柱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初期,顾颉刚在昆明《益世报》创办《边疆周刊》,并发表文章《中华民族是一个》,从而引起众多学者的争论。因为战争和政治的原因,这个讨论没有充分展开,但为以后民族理论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学者、历史学者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人类学、民族学理论,结合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在民族理论、历史理论方面提出了富有创新意义的见解,尤其是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理论和白寿彝“多种形式的多民族统一”的历史理论,高屋建瓴地揭示和概括了中华民族的特点及其形成、发展的规律,反映了中国民族理论的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15.
“不搞争论”是邓小平的一个重要思想 ,但对这一思想也不可持教条主义的理解。邓小平“不搞争论”的思想是有其特定内涵的。它主要指 :要试验的东西“不搞争论” ;被确定了的政治路线“不搞争论” ;国与国、党与党之间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不搞争论” ;解决国际争端“不搞争论”。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讨论的是一个长期争论而无定论的问题。作者对过去的争论进行了回顾和分析,认为应当引入新的概念和理论。文章结合具体实例论证了《三国志演义》创作方法上的三条基本原则,指出它提供给人们的历史是一部“现实主义历史”。  相似文献   

17.
“百家争鸣”是我国进入文明社会后出现的第一次空前活跃的学术思想争鸣。它的形成有一个长期的历史积累和演进过程,历经五百年之久,与奴隶制社会解体、封建制社会确立的过程相一致,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经济、社会结构解组是“百家争鸣”形成的社会经济条件;上层建筑结构解组为“百家争鸣”提供了政治思想条件;文化扩散和教育下移是“百家争鸣”形成的文化知识基础;“士”阶层的崛起是“百家争鸣”的载体。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的“两个不能否定”与邓小平的“不争论”就其理论品质而言,都是对实践的尊重,这两个论断的目的都是要求我们尊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尊重不同历史时期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探索实践,要辩证看待实践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因为问题的存在就否认实践本身.从“不争论”到“两个不能否定”的理论发展,体现了我们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高度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道路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续发展的重要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19.
对毛泽东关于“百家争鸣”的论述,以往侧重在科学发展的方针、政策方面,作过许多有益的探索。结合反思我国科学发展的道路和有关现代科学发展的理论和方法,我认为,“百家争鸣”既是科学发展的方针,又是科学发展的方法和动力,是发展科学的方针、方法和动力的综合体。这种方针、方法、动力的有机结合,完整地揭示了发展科学的规律,从多方位上显示了“百家争鸣”的科学方法论意义。“百家争鸣”是科学发展的正确方针早在1949年毛泽东曾从理论上预见过经济发展与科学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他说:“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没高潮。”①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展开了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科学文化的地位不断提高,作用也日益增  相似文献   

20.
七九年以来,“朦胧诗”以它自己的新姿态和新风格冲击了诗坛。也许因为它越来越朦胧,越来越不可思议的缘故,人们对它也越来越反感。 “朦胧诗”引起了争论。争论以来,学术界所持的态度是这样的:否定方面认为“朦胧诗”仿照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继承了资产阶级现代派文学的抽象性;肯定方面则认为“写诗在某种情况下,要有点朦胧的意境”,所以朦胧诗只要能令人看懂,思想上过得去,一般来说是有它的存在地位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6期黄药眠《关于朦胧诗及其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