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乐老师,您好!<甘肃社会科学>杂志近几年搞了一个学术名家访谈的栏目,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我作为您的一个非正式学生,受<甘肃社会科学>前主编董汉河先生的委托,对当前比较文学研究与教学中的有关问题向您做一个访谈.我了解到,您作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带头人,这些年已有一些人就比较文学研究的相关问题向您进行过各种形式的访谈,如<外国文学研究>的邹建军先生等.但是,我也看到在他们对您的访谈中还有一些没有涉及的问题,有些方面与我的角度和思路也有明显不同,而这些问题又都是当前比较文学研究与教学中值得关注和需要做出解答的.所以,我想请您就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2.
正学术开端:孤军深入的出场张晓琴:陈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我的访谈。受《甘肃社会科学》杂志杨文德先生委托,对您进行这次访谈,也想借此机会请教一下您有关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的思考。您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是为数不多的兼文艺理论研究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于一身的学者,同时您有关德里达与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研究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学术影响。前段时间做您的学术年谱时,发现您进入学术领域较早,著述也非常丰厚,学术著作二十余部,中英文学术论文则有  相似文献   

3.
邹赞(以下简称邹):乐先生您好,<社会科学家>杂志近年来开设了"名家访谈"栏目,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好的反响.编辑部委托我对您进行一次学术访谈.同时借此机会向您请教一些比较文学方面的学理问题.您曾经担任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长期担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也是中国比较文学专业第一位博士生导师,可以说,您的学术生涯与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紧紧牵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4.
邹赞(以下简称“邹”):金老师,您好,首先感谢您 接受本次学术访谈.2006年初,我有幸读到您的专著 《媒介的后果——文学终结点上的批判理论》,后来又 陆续读到您对斯图亚特·霍尔、戴维·莫利、马克·波斯 特和托尼·本内特等人的访谈,最近您又出版了《积极 受众论——从霍尔到莫利的伯明翰范式》.可以说,不 论是对文学在电子媒介时代生存现状的描摹,还是对 自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论到英国文化研究的电 视编码/解码范式,乃至对波德里亚的消费文化理论 和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等,您都积极介入过.  相似文献   

5.
金瑶梅(以下简称金):吴老师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这次学术访谈,我也很高兴能有机会和您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作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请您大致描述一下您的求学经历和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6.
苏永前:叶老师,您好!我受《甘肃社会科学》主编胡政平先生委托,很荣幸能对您作一次学术访谈。近年来,在推动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学科发展上,您不断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7.
○陈先生 ,您是个大忙人 ,几次相约访谈 ,都因忙而不能如愿。这次有幸畅谈 ,十分感谢。记得《新民晚报》有篇文章 ,标题是《多才多艺陈燮君》 ,据我观察 ,可谓一言中的。您不但从事学术理论研究 ,而且在绘画、书法、音乐和电子计算机设计等方面也很有成就。限于篇幅 ,现在只访谈前者。我知道您曾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工作了 1 7个年头 ,担任过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助理 ,社会科学杂志社副社长、副主编 ,主持过信息研究所的工作 ,您能不能先介绍一下这段经历对您理论研究的奠基意义。●正如您所说 ,对于这段历史确实能用“奠基意义”来加以概括。我…  相似文献   

8.
陈老师,很高兴可以有这样的机会对您进行访谈。认识您很多年,读过您不少研究成果,也了解您不少经历和故事。我想,一个学者早期的求学经历可能会与他此后所走的学术道路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所以,就让我们先从您早期的学术经历开始吧。这些不同阶段的学习经历带给您什么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邵:陈老师,您好!感谢您接受我的访谈.从2004年以来,受《甘肃社会科学》杂志董汉河先生的委托,我曾对国内许多著名学者做过这样的访谈,请他们谈过不同领域的学术问题.对您的这次访谈,可以说是我,也是杂志,期待已久的.以下是我准备的几个主要问题,请您择要回答.  相似文献   

10.
邓锡斌:蒋老师,您好.感谢您忙中抽暇接受我的采访,此次学术访谈缘于《甘肃社会科学》编辑部赵国军先生之托,对我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您在宗教与文艺、古代文论、文化诗学批评及城市诗学、文艺文化学等学术领域都取得了不菲的成就,这次访谈主要就您近十年来在城市诗学、文化产业和消费时代文艺存在方式和意义等问题进行请教.  相似文献   

11.
童潇:李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给予我这样一个机会,接受我代表《甘肃社会科学》杂志对您进行学术访谈.我想,这次访谈也是我作为一名社会学的后学向您求教的一次难得机会,还请您能多加指点!李老师,您是中国社会学界的翘楚,也是中国中青年社会学家中的佼佼者和代表性人物.我一直认为,您的学术经历是您这代学者中十分丰富的一位,一方面,您是南开大学"黄埔一期"学员,是中国社会学恢复招生后自己培养的首批学者,您在农村和城市都曾经做过扎实的社会调研;另一方面,您又是名副其实的"海归",在法国——社会学学科的发源地——拿到博士学位,接受了严格的法兰西式的社会学学术训练洗礼,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从您身上,我常常会感受到您有某种"中西合璧"的研究底气.我很想听一听您的学术经历和学术成长的历程.  相似文献   

12.
童潇:邓老,您好!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接受我对您的访谈.对于这次访谈,应该说期待已久,是我作为后学向您的一次求教机会.我曾经仔细拜读过您的简历,我发现在众多学者之中,您是简历非常丰富的一位,我有这样两个印象:一是您人生经历跨度长,您出生于1938年,可以说,您出生至今,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多个重大历史时期;二是职业经历多,曾经当过小“游击队员”,送过鸡毛信做过工,务过农,做过干部,还当选过民主党派中央的领导人,又从事理论工作,在理论研究中,既研究过自然科学,又研究过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3.
童潇:王院长,您好!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我代表《甘肃社会科学》对您进行访谈。2010年,您从民政部慈善司来到北京师范大学担任壹基金公益研究院(后改名为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我注意到,在您的带领下,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广泛开展了各方面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活动,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积极和重大的政策和社会影响,可以说是目前我国有关公益慈善研究的一面旗帜。想请王院长为我们读者整体介绍一下  相似文献   

14.
江教授,找到您我不由自主地想到王国维《人间词话》中"三境界"所引用辛弃疾的一句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访谈了不少中青年专家,他们有治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当代史,或思想史、军事史,乃至宗教史等,就是缺少科学史。对我来说,您就是那个"灯火阑珊处"找寻已久的"他",承蒙支持配合,使访谈顺利进行。按照我刊惯例,还是从您的学术起步谈起吧。  相似文献   

15.
周立红(以下简称周):首先感谢您接受我的访谈.我们从您的家庭出身谈起.您在朱利安·卢夫里耶(Julien Louvrier)的访谈中这样说道:"我出生在一个卑微的平民家庭,祖辈几代都是农民,我对这样的家庭出身感到骄傲.因为它让我深深地感到扎根在了这个‘平民’的法兰西——我们成为今天这个样子就是这个‘平民’的法兰西造成的……在我的直系尊亲属中,没有剥削者,没有拥护奴隶制的人,没有大贵族,没有特权阶级,没有投机商人.我继承了这样一份几乎无暇疵的遗产,这是福分!"[1](P30)我想知道是这个出身让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还是马克思主义影响了您对自己出身的表述?  相似文献   

16.
张涛甫  周奇 《学术月刊》2024,(2):211-216
<正>张老师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访谈。我知道您是文学出身转入新闻传播学界,这种身份的转换在过去是很普遍的,某种程度上还具有优势,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学科,估计在这个过程中辛酸苦辣甜都有,您是如何走上这条路的,请为青年学人分享一下治学的心路历程和经验?非常荣幸接受您的访谈。《学术月刊》在中国学术界地位崇高,是人文社科学者敬重的学术平台,接受贵刊专访,受宠若惊,也深感忐忑。  相似文献   

17.
童潇(以下简称童):郑老,您好!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我代表《社会科学家》杂志的访谈。这次访谈您想围绕"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的主题展开,应当说,自2004年中央较为完整提出并阐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以来,关于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的问题就被置于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  相似文献   

18.
黄教授,您是我北京访谈的第二位中青年专家,本来早就应该进行,由于“非典型肺炎”(SARS)的流传,使之一拖再拖,目前疫情已有好转,故访谈应正常进行下去,首先请谈谈您是怎样步入学术殿堂的? 好的。我于1958年8月出生于江南水乡城市——浙江绍兴一个普通的职员家庭。小学与初中都是在当地读的,其实在“文革”期间,学校里能学到的东西实在少得可怜,如果说我自幼对古  相似文献   

19.
正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尊重和珍惜每一种文化。孟凡行(以下简称孟):色音老师,首先我对您在百忙之中专门抽出时间接受我的访谈表示感谢。我们知道,二十几年来,您一直在文化人类学、民俗学领域勤奋耕耘,取得了不菲的成就,引起了学界的瞩目。您学术基础宽厚、视野开阔、涉猎多门,在文化人类学、民俗学、宗教学、文化遗产学等领域都提出了一些颇具创新意义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粟世来:胡老师您好!我受<甘肃社会科学>编辑部赵国军先生的委托,对您做一次学术访谈,访谈将主要围绕您的研究展开.首先我要请教的第一个问题是,近年来,您对新时期以来文艺理论与批评中的某些热点问题发表了一些颇具建设性和前瞻性的观点.比如,在2007年举行的"文学理论三十年--从新时期到新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您作了"开放的民族主义"的发言,并将之作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一种基本立场.但在如今,民族主义不说声名狼藉,也可谓名声不佳.霍米·巴巴就提出过"不可救药的民族主义"(impossible nationalism)来指称一种狂热的、排外的、极端的甚至是暴力的民族主义,认为它已不再具有"民族一国家"建构的历史有机性和进步性.请问您倡导的"开放的民族主义"(open nationalism)是怎样的一种理念?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建设中我们应怎样坚持这一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