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被称为“世界三大游记”之一的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于日本承和十四年(847)成书,二百二十余年后的宋熙宁五年(1072),由圆仁的后辈成寻携带入宋并直接进呈于宋朝廷,此为该书中国流布之嚆矢。有关该书传入中国的情形,成寻的入宋日记《参天台五台山记》有详细记载。由于此前的文献未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书名,因此,《参天台五台山记》便成为对该书书名的最早披露。《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原本不传,正应四年(1291)由兼胤抄写的日本东寺观智院旧藏本为现存最古也是唯一的旧手抄本,而由成寻传入中国的版本则是现有记载可知最早存在过的手抄本。  相似文献   

2.
日本圆仁所写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以下简称《入唐》)和唐代玄奘写的《大唐西域记》、元朝马可·波罗写的《马可·波罗行记》被人们称誉为“东方三大旅行记”,它不仅是中、日文化邦交史上一部闪灼着耀眼光芒的历史文献,而且也是世界文化关系史上一部彪炳千秋的不朽丰碑。深入地对它进行研究不仅能多层面、多角度地了解唐代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情况,而且对中、日文化的友好邦交也有着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曾有两部作品被称为日本僧侣中国旅行日记之双壁,[1]这两部作品就是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和成寻的《参天台五台山记》。这两部作品不仅详细记录了两位高僧在华巡礼的行历,而且还记录了当时中国社会各方面的情况,是我们研究中国唐代和宋代的珍贵资料。两位高僧都曾朝礼过山西的五台山,他们在时间上相差224年,因此,对这两部作品的对比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了解到中日两国在两个时期的前后差别。以五台山为中心,从两位高僧来华的方式、目的和巡礼五台山的路径、内容对这两部作品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4.
隋唐时代,是中日两国政府与民间交往十分频繁的时代。因此,在这一时期的外交史册上,留下了许多传颂至今的名人佳话,如中国僧人鉴真东渡日本传法,日本阿倍仲麻吕等名人入唐等等。这其中,我们自然不能忽略日本名僧圆仁。20世纪50年代以来,  相似文献   

5.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出现了不少新兴的语法成分:了演化为事态助词;望、往、指虚化为表处所或方向的介词;着演变成动态助词; 来用作概数助词等,这些都对研究晚唐时期汉语语法的变化发展极具价值。  相似文献   

6.
《日本概况》课程是日语本科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通过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日本国概况,让学生对日本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冠婚嫁娶习俗以及国民性等各方面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目前现行的《日本概况》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现状分析,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教材的选用、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尝试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性改革。  相似文献   

7.
《日本概况》课不仅担负着传授日本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教育、宗教、法律、文学艺术及风俗习惯等专业知识的任务,还具有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开阔学生国际化视野的功能,因此,摆正其在日语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日本研究可谓历史久远,截至民国时期,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三次研究日本的高潮,每一次研究高潮都是在中日关系紧张的历史背景之下出现的.民国时期曾出现了第三次研究日本的高潮,此时期恰好也是中国期刊大发展的时期,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危难之际,一批“知日派”知识分子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日本研究的工作之中,因此这个时期出版了为数不少的专事研究日本的期刊,《日本评论》即为其中优秀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9.
10.
明朝嘉靖、万历时期人侯继高,世袭指挥同知,历任把总、副总兵、总兵、都督佥事等官职,先后镇守广东、浙江等地.侯继高在任职期间,除了履行其巩固边防、防倭抗倭将领的职责之外,还积极笔耕,写下了<游补陀洛迦山记>、<补陀山志>、<全浙兵制考>和<日本风土记>等著作.其中<日本风土记>以五卷的篇幅,较为详细地记述了日本当时的地理环境、政治、经济、语言、文学、风俗、人情、爱好等方面,内容极为丰富,是今人了解和研究明朝人认知日本程度的颇有价值的文献.  相似文献   

11.
李朝时期,朝鲜使臣频繁出使明朝,由于其另一身份为精通汉学的文人,因此与同样深受中国影响的域外文人进行了文学交流:李安讷同孔闻謤的诗歌酬唱,体现了中朝两国的文化认同;金尚宪与吴大斌的惺惺相惜,体现了文人间的友好情谊;李醉光与安南使者冯克宽、琉球使者蔡坚的文学往来,体现了朝鲜文学在安南等国的影响.朝鲜使臣在出使明朝的过程中,以文学为裁体,同域外文人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2.
日本首相违反国际民意,屡屡参拜靖国神社,其动机就是利用靖国神社的精神象征性,实现争取民众选票的支持、获得右翼势力的扶助、肯定国家的侵略史、迎合美国的战略意图等多重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   

13.
检视2009年度的民间法研究,我们看到,民间法的研究在原有累积的基础上继续平稳推进,各位研究者分别在民间法本体、民间法社会实证、民族习惯法、民间法司法运用和民间纠纷解决等各领域中贡献了自己的知识增量,民间法研究的话语权日益增强,逐渐获得法学界、社会学界、人类学界及经济学界的众多学者的认可和参与.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应加强民间法基础语词的研究、拓宽研究的领域、加强民族习惯法的理论研究、关注民间法司法实践中的制度和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本次学术报告分别从民间法的本体研究、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关系研究、民间法的社会实证研究、民间法的司法运用研究等几个方面,对2010年度中国民间法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予以客观呈现并进行简要评价。一年来,学者们在对民间法的本体研究、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关系研究予以不断拓展的同时,更加关注民间法的社会实证研究、民间法的司法运用研究。其中,民间法的社会实证研究主要从历史与现实二维角度进行,而民间法的司法运用研究体现了民间法研究向司法领域转向的自觉性,赋予了民间法研究更为深层的理论内涵与现实关怀。由于经验法学理论研究始终具有其局限性,所以作为民间法论者必须要深入研究民间法及其理论研究的限度问题,唯有如此,民间法研究才可真正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5.
杜贵晨 《南都学坛》2005,25(1):73-76
《西游记》"三教归一"、"万法……归一";"三教归一"归于"佛","万法……归一"归于"心"。而心即佛,佛即空。"孙悟空"即"心悟空",为"归一"之象征,也就是说"悟空"为"归一"之旨。《西游记》由"归一"而至于"悟空",是一部糅合儒、道"归一"于佛教色空而以"治心"淑世的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民间法研究学术报告(2006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是中国民间法研究在既有的基础上向纵深发展的一年。通过对民间法与多元视角、民间法与社会自治、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民间法与法律方法等问题的综述,着力展示一年来民间法研究所取得的最新成果,以期在整体上把握民间法研究学术脉络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鉴于学术研究的连续性,2008年度中国民间法研究学术报告,继续在民间法的本体研究、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关系研究、各类民间法研究、民间法司法运用研究等方面,对一年来中国民间法研究所取得的知识增量予以客观呈现.从总体上看,中国民间法研究以一种平稳且积极的姿态向前迈进,无论是走向日常生活的民间法研究,还是深入司法实践的民间法研究,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努力向纵深发展.而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应当加强民间法总体性研究范式建设、民间法的参与性研究、民间法个案研究的整体考量、民间法司法运用的制度与机制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民间法话语权逐渐增强,与此同时,我们也许有必要更加清醒地认识民间法研究的意义及其限度.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西游记》题旨、人物、故事以及思想内涵的全面分析,探讨其在中华民族伟大振兴中的积极意义,认为《西游记》所表现出的异域探索的开放意识、抗争与进取精神、自由与秩序的辩证统一、无所不在的“变”的哲学、人格理想的批判精神、团队和群体奋斗的精神以及人才思想,是民族振兴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