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等学校担负着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各种专门人才的艰巨任务。作为高校内部的三支工作队伍:教师、干部、职工都应以此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并为完成这一艰巨任务而努力奋斗。教师要教书育人,管理干部要管理育人,后勤职工要服务育人,这是各自本职工作的职责要求。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日益显出了它的重要意义,并充实了新的内容,作为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鲜经验,被提倡推广。但高校“三个育  相似文献   

2.
高校学生组织是德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载体,发挥着塑造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干部等重要功能,在全员育人的大背景下,学生组织的育人作用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只有学生干部充分利用全员育人环境提高思想高度、实践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学生组织充分利用全员育人环境建设学习型组织、改善体制机制、营造共同愿景;高校全体教职工加强对学生组织的重视,为学生组织发展提供更多软硬件支持,使学生干部、学生组织和学校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组织的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3.
<正> 德育教师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所说的德育教师,是特指专门从事学生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教师及专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干部,他们担负着实现学生德育的神圣使命,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力量。所以,德育教师必须在道德修养方面具有较高的素质,具备良好的道德资格。具体说来,德育教师的道德资格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高尚的道德修养、为人师表的做人准则、严肃认真的生活态度、言行一致的育人原则。  相似文献   

4.
深化大学生诚信教育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新形势下高校如何进一步开展诚信教育活动,本文认为要进一步推进诚信教育活动向纵深发展,还应重视做好在发挥教师、管理干部和职工育人作用、注重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教育活动质量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成才。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这三方面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然而,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只占其全部在校时间的三分之一,其余皆属学生个人自主支配的课余时间,而且随着高教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随着学分制的实行,学生自主支配时间的比例还将进一步增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陶冶育人"。基于这一认识,1990年3月22日,校学生课余活动指导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两委会")宣告成立。指导委员会由学校主管领导、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导教师组成,工作委员会由校团委、学生会、研究生会干部组成。指导委  相似文献   

6.
生长干部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军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核心要素,二者在教育内容和育人目标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若二者能在育人实践中有机结合,将大力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和显著提高军校育人的科学性、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创刊词     
《长沙水电师院学报》正式创刊了,这是很有意义的。我院是一所新建高等师范学院,办学育人,任重道远。积极创办学报,可以激励全院教师、干部乃至学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和教育质量,为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服务。同时,有利于开展和国内学术界的交流,活跃学术思想,促进学术繁荣。  相似文献   

8.
常言说:“敲锣卖糖,各干一行。”在学校里工作就是育人。育人,又可分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帮助学生成才的全部教学过程。育人,就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教书育人,是人民教师的天职。  相似文献   

9.
构建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有效机制的几点探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构建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有效机制,要落实以人为本的育人机制,建立教与学、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机制,深化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互借重机制,完善德、智、体、美、劳并重的评价机制,强化社团活动、干部锻练、社交礼仪、社会实践齐头并进的实践机制。  相似文献   

10.
高校当前普遍存在着专业教师“教书不育人”现象,其原因主要是高校领导不够重视以及专业教师思想认识上的偏差。笔者论述了高校专业教师开展育人工作的必要性,并提出通过构建以学生为本、专业教师主导的全过程专业引导体系来加强专业教师育人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一项基本职责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必须正确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了高校的教书育人问题 ,指出教书和育人是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 ,指出教书必然育人 ,同时强调教书必须育人 ,并且就如何更好地在教书中育人谈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深化实践育人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育人是目前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紧迫的教育课题。深化实践育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质量,关系到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养成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推进实践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依赖于学校、教师、学生、社会各方面协调配合、通力协作,形成实践育人的强大合力。也即,学校:以人为本,全方位育人;教师:练好内功,全身心育人;学生:能动参与,自我育人;社会:广开渠道,全员育人。实现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育人紧密结合,强化教育教学实效性,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相似文献   

13.
高校专业教师育人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育人主体的权威性、育人过程的潜透性和育人方式的亲和性。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决定了专业教师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素质要求:首先要树立自觉的育人意识;其次要懂得伦理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与育人密切相关的各种知识;再次要有设计、组织、控制育人情境,以创造良好育人氛围的能力;最后,专业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  相似文献   

14.
教师性别是审视教育活动的重要视角。教师育人素养和育人效果伴随着教师性别比例失衡的加剧而日益受到社会关注。采用自编的"中小学教师育人素养调查表"中小学教师育人效果调查表"以及Paulhus编制的"操纵印象量表",对来自重庆市30所中小学校182个班级的522名教师以及3 852名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中小学男女教师的育人素养状况总体趋同且成分趋近;育人素养的性别差异存在稳定性和可变性;在具体体现育人素养的一些项目上男女教师表现出各自的性别优势;语文学科教师性别差异对学生成绩有显著影响,语数外学科均不存在同性教育效应;女班主任有比男班主任更好的育人效果及性别平等意识,但男女班主任都存在城乡偏好;班级教师性别比例均衡对学生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师性别比例失衡减弱了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但没有带来明显不利的影响。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优化教师性别结构、重塑教师性别角色期待以及在关注整体女性化失衡的同时警惕局部男性化失衡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政工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及班主任。但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师与政治辅导员各自为政,形成了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两张皮的现象。为了整合两支队伍的资源、形成合力、优势互补,笔者所在的学校实行了思教、学工联动,知行合一的育人新模式的有益探索。试图通过对该模式进行分析、思考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专业课教师与学生工作队伍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力量。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重庆市部分本科院校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调研,并借助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高校专业课教师与学生工作队伍协同育人成效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专业课教师、学生工作队伍以及大学生积极参与协同育人,协同育人成效明显;反之,成效不明显。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专业课教师与学生工作队伍协同育人建议。  相似文献   

17.
教师文化是学校育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价值观念、情绪情感、人格品质和行为方式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教师文化的研究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及教育改革的推进都具有重大意义。拟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分析教师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并在研究中思考当代教师文化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社会转型时期 ,原有的道德规范体系正面临着挑战。大学作为人类社会的精神家园 ,应承担起促进社会进步的责任 ,在办学理念上重视道德教化 ,以伦理学为基石 ,构建高等教育道德规范 ;规范干部、教师、职工和学生的日常行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 ;加强校纪校风建设 ,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19.
试论高素质学生干部的培养与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校“管理育人”工作中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在实际管理的不同层次和活动中 ,师生间的作用甚至两者的关系会发生不同层次的变化。实践证明 ,只有在“主导”作用规范下积极发挥“主体”作用 ,加强培养和使用高素质学生干部 ,这样才能做到既克服放任不管的现象 ,又避免管理过死 ,挫伤学生工作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在“大思政”的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是实施学前专业课程思政的主力军,其“课程思政”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育人成效。采用层次分析法建构了思政理念、思政认知、思政能力三大要素16个指标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素养,从个人、群体、学校层面提出树立思政育人的终身发展意识,构建思政育人的协同共同体,提供思政育人的资源平台等生态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