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如果说鲁迅的悲剧意识在主体性原则上体现为“孤独英雄”的悲剧命运,那么张爱玲的悲剧主体意识则体现为女性地位的丧失。二者在各自的作品里探讨了知识分子和家族女性在转折社会中的生存困境,其中所表现出的孤独、苍凉、悲悯的悲剧意识,显示了二者在文化上的相似性和承继性。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少有悲剧作品,即使是悲剧作品也总是以"大团圆"的结局告终。鲁迅生活在积弊已久的中国,深感传统文化中的圆满意识对中国人思想的麻痹。鲁迅在其小说中竭力撕毁传统文化中虚假圆满的面具,以期达到拯救国民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崇高美的角度,考察了鲁迅先生《故事新编》中的英雄悲剧的类型,揭示了英雄悲剧的深层意蕴和美学格调,得出“《故事新编》表现了贯穿鲁迅一生的英雄情结与悲剧意识”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鲁迅深刻的悲剧意识早已引起学界关注,但大多关注其社会、历史文化内涵,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鲁迅生命悲剧意识的丰富性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认为鲁迅对生命、存在、死亡的沉思,使其作品也更多地表达了对自我个体存在意义与生命价值实现的关注与推崇,进而传达出人在对自我存在的悲剧性自觉后所昂扬而起的一种自为生存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5.
女性反抗者悲剧的解锁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君、爱姑形象分别出自于鲁迅小说集《彷徨》中的《伤逝》与《离婚》。鲁迅是站在一个思想家的高度来揭示两位最具反抗性的女性的悲剧命运。通过作品我们能清楚地看到站在作品背后的作为先知者和青年思想导师的鲁迅的伟大人格  相似文献   

6.
屈原改革的悲剧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同时也是一个坚贞执着的改革者。然而,他的一生却是一出历史的悲剧,是爱国者的悲剧,也是改革者的悲剧。他的恢宏深邃、灿烂瑰丽的诗篇,处处闪烁着这位爱国的改革者的悲剧之美。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许多作品是经过置换变形的祭祀仪式原型。置换变形的关键在于对主人公地位的处理。这种处理方式显现出鲁迅对于启蒙的一个完整的思考,祭祀仪式原型投射了鲁迅自身体味到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8.
反讽者鲁迅     
张芸 《东方论坛》2006,3(6):49-56
反讽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同时也是一种认知方式和人生态度。作为人生态度的反讽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特征其一、高度的主体自觉性和主体意识;其二、无限的绝对的否定性。鲁迅的创作过程是审慎的过程,创作主体意识时刻在场,因而其作品呈现出高度的创作者的主体性;鲁迅身处的现实在他眼中已经完全丧失了有效性、实体性,现实对他而言已成为一个荒谬怪诞的世界,鲁迅以他所身处的现实来反抗这个现实本身,因而他对现实的否定是彻底而绝对的,这正是反讽的人生态度;鲁迅在作品中大量地使用了各种反讽手法,所以无论从精神本质还是从创作实践来看,鲁迅都是一个反讽者。  相似文献   

9.
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奥赛罗》既是一部爱情和婚姻的悲剧,也是一部女性命运的悲剧.爱米莉亚虽是剧中的陪衬人物,却处于全剧中心事件的漩涡里,在戏剧冲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文学批评中的女性主体意识为切入点,分析爱米莉亚在父权和夫权社会中女性主体意识的苏醒、崛起和抗争,探讨她女性命运的悲剧原因.  相似文献   

10.
鲁迅既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开山之父,也是中国小说现代化的奠基者。鲁迅在主题思想的开掘、悲剧观念的变革、创作方法的创新等方面,为中国小说的现代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诗人屈原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离骚》,则是他悲剧生涯和悲剧精神的艺术再现,是中国文学史上彪炳千古、罕有伦媲的伟大悲剧抒情诗。《离骚》的悲剧特质,早就为人注意。司马迁读之,曾呜咽慨涕,“悲其志”①。严羽也说:“读《骚》之久,方识真味。须歌之抑扬,涕泪满襟,然后为识《离骚》”②,乃强调要把《离骚》当作悲剧作品来欣赏“妙悟”。外国学者也把《离骚》、《九章》等直名为“中国的悲歌”③。因此,从悲剧美学的角度来欣赏、研讨《离骚》,则更有利于把握作品的精神实质和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2.
今天,在党的十二大精神鼓舞下,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万众一心地为开创两个文明建设的新局面而努力献身。这一历史条件同时也为鲁迅研究的发展达到理想前景开辟了广阔的道路。鲁迅既是伟大的文学家,又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是中国思想史和中国文化史上的巨人。鲁迅的精神遗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从存在主义这一全新角度对鲁起先生的悲剧意识进行透视,力图从现代主义思潮出发对鲁迅的思想作出某种新的诠释,同时也对传统诊解鲁迅悲剧意识的思想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作品具有悲剧的美。无论是小说、散文、散文诗,还是杂文,都具有这种动人心魄、感人情怀、令人赏玩不置的悲剧的美。这是他特有的艺术思维、创作心理所创造的一个艺术世界。鲁迅很早就培育了悲剧意识。家庭的中落,家族的破败,亲人的不幸死亡,都是生活中的悲剧,是他亲历并深深体味过的生活的悲剧。民间戏曲中的悲剧,特别是像女  相似文献   

15.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鲁迅的一生,不仅是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冲锋陷阵、英勇斗争的一生,同时,也是为革命的新生事物、为无产者的将来擂鼓呐喊、战斗不息的一生。鲁迅生活在风雨如磐、万马齐喑的旧中国,黑暗、腐败、反动的统治笼罩着整个中国大地,无产阶级革命力量还处在发展时期,同反动势力相比,力量还是十分弱小。但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呐喊》、《彷徨》具有强烈的悲剧性,也具有强烈的喜剧性,但单独地作为悲剧或单独地作为喜剧,都不是《呐喊》、《彷徨》的最鲜明的特征,它们最突出的特征是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的完美融合。 鲁迅小说的这种艺术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呢? 鲁迅小说中最纯正的悲剧集中在以觉醒知识分子为题材的作品中和以被动自守为特征的劳动群众悲惨命运为题材的作品中,鲁迅小说中最纯正的喜剧性作品在以卫道知识分子为题材的作品中和封建权势者的人物形象的描写中,而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相融合的典范作品则是以不觉悟的下层群众为题材的作品。 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他  相似文献   

17.
<正> 在鲁迅研究中,关于鲁迅的悲剧思想很少受到注意;虽然鲁迅那句关于悲剧的著名论断经常被人们引用。这种现象不能认为是正常的。鲁迅关于悲剧论述的直接材料虽然不多,但是相当精辟,而且自成系统。这是我们研究鲁迅的悲剧思想的重要依据。鲁迅还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的悲剧作品,其中包含着深刻的悲剧理论。鲁迅说:“(就是我的小说,也是论文,我不过采用了短篇小说的体裁罢了。”这是我们探讨鲁迅悲剧观的又一重要依据。鲁迅的悲剧思想和他的文艺思想的整体关系,无疑地为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依据,也提供了线索。本文试图依据这三方面的情况来探讨一下鲁迅的悲剧思  相似文献   

18.
把鲁迅作为“伟大的文学家”研究他的作品和文学思想的人很多;把鲁迅作为“伟大的思想家”研究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人也不算少;把鲁迅作为“伟大的革命家”研究他的革命业绩的人虽然不多,但在上述两个“伟大”的研究中多阐述了他的作品和各种思想对中国革命的重大影响,这一方面的研究成绩也还是不小的。唯独对“鲁迅与自然科学”这个题目进行全面研究,形成一组“论丛”,旁证博引,把鲁迅一生著译中凡是涉及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思想,全部介绍给读者,形成了既通俗易懂,又深入全面的一部“科普读物”,象公盾同志的约三十万字的《鲁迅与自然科学论丛》,还是  相似文献   

19.
今年九月二十五日,是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伟大的一生。毛泽东同志对鲁迅作过极其深刻和全面的评价,他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毛泽东同志并号召我们:“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习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相似文献   

20.
娱乐怡性启蒙增识──简论鲁迅的电影观刘棣华(湛江师院湛江524048)鲁迅不仅喜欢戏曲,在他的各类文章和作品中,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和描写,同时他也非常喜欢看电影。许广平说;"如果作为挥霍或浪费的话,鲁迅先生一生最奢华的生活怕是坐汽车,看电影"了。坐汽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