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界对张湛注《列子》所附《列子叙录》存有质疑,认为非刘向所作,是后世伪造。文章对历代质疑考辨后认为,流传至今的《列子叙录》确实出自刘向之手。  相似文献   

2.
《列子》中关于称数法的运用──兼论《列子》的成书年代马振亚关于《列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列子》八篇,它是经由刘向、刘歆整理而成的,现已佚亡。当今流传于世的《列子》八篇,肯定不是班固所著录的原书。对此,历代考证的文字颇多,马叙伦在《列子伪书...  相似文献   

3.
刘向校订《列子》为八篇,早佚。张湛作《列子注》,据汉志旧目重新整理,此后所传《列子》多以此本为祖本。宋之前多为写本,宋以后刻本逐渐增多。宋代道士陈景元发现殷敬顺《列子释文》之后,便有人将其混入张湛《列子注》中,丰富了《列子》传本。  相似文献   

4.
关于《列子》一书的作者及其成书年代,目前虽无确定无疑,完全一致的结论,但大体上意见是相近的。对此,古代与近代的学者作了大量、细致的研究、分析工作,有过不少精辟透彻、令人叹服、启人心扉的论述。如柳宗元《弁列子》、朱熹《观列子偶书》(《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七)、高似孙《子略》、叶大庆《考古质疑》、宋廉《诸子弁》、姚际恒《古今伪书考》、钱大听《十驾斋养新录》、姚鼐《跋列子》(《惜抱轩文后集》卷二)、俞正燮《癸已存稿》、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马叙伦《列子伪书考》(《天马上房丛著》)。他们都分别从《列子》这部书所记叙的内容,编录的体  相似文献   

5.
马叙伦《列子伪书考》中,对《列子》一书提出二十条质疑以确证其伪书。然而这二十条都经不起历史文献和事实的检验,文章仅就其中“儒生之名”和“颜渊之寿”两条进行匡正。  相似文献   

6.
关于《列子》其书的真伪问题一向是学者们争论不休的问题。从语言方面讨论《列子》真伪问题也不例外。杨伯峻先生《从汉语史的角度来鉴定中国古籍写作年代的一个实例———〈列子〉著述年代考》中 ,列举“数十年来”、“舞”、“都”、“所以”、“不如”五个语词 ,断定《列子》是魏晋人的伪作。但本人认为杨先生的论证有误 ,尚不能证明《列子》是魏晋时期的伪书。笔者认为《列子》基本上是一部先秦著作。  相似文献   

7.
《列子》一书包含着某些科学猜测或科学幻想 :有关医学的寓言 ,所想象的诊疗方法与现代科学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列子》说梦 ,表现出冷静的理性精神 ,对梦的成因有比较深入的论析 ;《列子》所幻想的的人工制造的演员 ,显示出古代作家的创意之功  相似文献   

8.
《两小儿辩日》节选自《列子·汤问》篇.据《汉书·艺文志》,《列子》的作者叫列御寇.他所著的《列子》八篇,汉代以后散失了.今所传的《列子》八篇,是由晋人张湛收集有关资料编成的.列子生平不详.据传说.他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家中十分贫困,但很有名气.郑国统治者子阳曾派人送米给他,他拒绝接受.后来郑国人民起义,杀了子阳.因列子与子阳没有联系,故未受牵连.(《庄子·让王》)  相似文献   

9.
挖掘《列子》中包含的名辩思想内容,联系其本身的哲学思想,以评价《列子》在魏晋时期乃至整个名辩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价值,从中也可了解魏晋时期名辩思想的概貌。《列子》名实观的特点是名实相异、各自独立,但认为名对实有“反响”的作用。其名实观与其本体论相联系,服务于其思想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东晋玄学家张湛注《列子》以明己意,而《列子》真伪尚存争议。20世纪二三十年代对《列子》真伪争论颇多;至三四十年代以后学者始对《列子》及张湛注进行学理分析。随着魏晋玄学研究的深入,近20年学界对《列子》真伪的探讨涉及方方面面,张湛融通前代玄学及佛教思想的理论亦得到初步梳理。  相似文献   

11.
清以前,无人怀疑过刘向《列子叙录》为伪作,康熙年间,姚际恒怀疑《列子叙录》非刘向所作,以后持此观点的还有马叙伦、顾实、吕思勉、陈旦。经一一考证,以上五家的怀疑,或是只凭想当然的猜测,或是以偏概全,攻其一点,不计其余,理由不能成立。将《列子叙录》放在刘向奉旨校理群书的背景上,放在刘向的学术思想、学识功力上及《列子叙录》与《列子》书的关系上,实事求是地考核,正确的结论应该是、也只能是:刘向的《列子叙录》绝非伪作。  相似文献   

12.
关于《列子》,早自唐代柳宗元,近至马叙伦,冯友兰等学者,都曾列举大量证据,论述该书绝非出自战国列御寇之手,而是一部后人托古的伪作.但这些论述多着眼于内容,从该书所言的人和事,所反映的思想与列子所处时代不相吻合中,寻求破绽,论定其为伪书,却很少有人从语言入手,加以研究、识别.唯杨伯峻先生注意了从语言的时代性出发,运用汉语史知识,对《列子》进行了考查.他在《从  相似文献   

13.
马叙伦《列子伪书考》认为《列子》是魏晋以来好事之徒聚敛了包括《吕氏春秋》在内的诸家之言而成。然而当对《列子》与《吕氏春秋》基本相同,一部分相同,只是极少部分相同者,实事求是地逐一进行比较研究之后,就可以匡正马叙伦的这一论点,得出《列子》书先于《吕氏春秋》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三、从哲学体系看两《庄》思想的对立性 我们先谈谈根据什么资料,从什么观点出发考察两《庄》思想的问题。 前面,我们曾指出《思通》《比照表》查出的注文,仅限于《列子注·黄帝篇》,资料太少,不足以说明问题。我们则扩大查索的范围,由东晋到唐初,从张湛经过陶弘景、刘孝标到陆德明、李善,共查出两《庄》注文一百五十条,为《思通》二十七条的五倍半。我们即以这些注文为根据,参考其他可信资料(如向秀《难养生论》、郭象《庄子序》《庄子注·后记》等),对比研究两《庄》思想。 有一些同志曾怀疑唐初陆德明、李善是否看到向注的问题。我们肯定他们是看到的。证据在于陆德明在《释文》里不仅多次提到向本,而且在《胠箧篇》“民不相往来”句下写道:“一本作不相与往来,检元嘉中郭注  相似文献   

15.
列子,先秦道家学派重要人物。《列子》一书却写成于西晋中叶,为西晋人所伪托。《列于》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主要表现在:其一,对老庄哲学观的继承和发展,同时融合东汉晚期、西晋前期一些哲学流派的观点,显得新颖而有意义。其二,《列子》乃是西晋前期玄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吸收“贵无”论、“崇有”论的思想成果和发展“独化”论观点,有着相当高的成就。其三,有较为完整的社会人生理论体系,坚持“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采取放达肆情的生活态度,对礼乐名教加以嘲弄和否定。本文还企图驳正学术界对《列子·杨朱篇》的曲解,提出该篇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具有的积极人生意义。  相似文献   

16.
“载笔敢言宗史、汉,闭门犹得读庄、骚。”(陆游《书志示子聿》)古人素喜将《庄》《骚》并称,可见他们早就把《庄子》当成文学作品来研读了;且所谓“庄狂屈狷”,正表明《庄》、《骚》同具浪漫主义特征。但《庄子》一书毕竟是阐述庄周哲学思想的,何以能产生绝妙的文学效果?郭预衡先生新著《中国散文史》指出:“《庄子》文章论辩的特点是生动活泼,文理自然,语言流畅。在先秦的论辩文章中独具特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了成书于魏晋时代的“先秦诸子”著作《列子》的人生哲学思想。《列子》扭转了古典道家崇尚天道、贬低人道的理论偏向,把生命存在引入本体论,既肯定人的情欲与意向,又肯定人的理智与实践,实现了感性与理性、无为与有为的统一。《列子》一书的完成,标志着魏晋玄学理论大厦的最后建成。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细致分析基础上,指出《列子叙录》为伪说的诸多纰谬,将它作为《列子》非伪书的证据。  相似文献   

19.
《列子》是先秦时期重要的道家之作,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孕育着很多种现代文体。采用逐章逐篇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列子》至少可以析离出五种现代文体,分别是论说文、小说、小品文、寓言和神话。其中,论说文、寓言和神话在《列子》产生之前已经存在和大量运用,《列子》以其表现道家思想,成就斐然。小说和小品文是当时正在孕育的新型文体,小说用来写人叙事,形象生动,为后世"小说之祖";小品文境界奇奥旷达,影响流波直至晚明。  相似文献   

20.
杨朱是先秦道家的重要人物,主张“为我”“贵生”“全性保真”。在老庄思想的演变过程中,杨朱起着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杨朱和列子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今本《列子》非伪,其中的《杨朱篇》可以作为研究杨朱思想的基本材料。在中国古代老学史上,大家对《列子》十分重视,解《老》时普遍征引该书,并以杨朱思想证《老》。从老学史的验证来看,或者从道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来看,我们都应该重新认识列子和杨朱思想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