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邓小平同志6月9日接见首都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时的重要讲话指:“这次事件(指发生在北京的反革命暴乱事件)爆发出来,很值得我们思索,促使我们很冷静地考虑一下过去,也考虑一下未来。”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指示,对于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同志确实应该对过去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经验教训进行认真的反思。特别需要反思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要不要承认和坚持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党性原则问题。这个问题延安整风时讨论过,解放初期讨论过,1958年“大跃进”时期  相似文献   

2.
流通体制的改革从1979年起步到现在已经10年了,改革10年之际,按照邓小平同志“冷静地考虑一下过去,也考虑一下未来”的要求,认真回顾和反思一下过去10年的改革,对于更好的贯彻执行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使我们改革开放的步子迈得更稳、更好甚至于更快是大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3.
北京“风波”之后,邓小平同志要我们冷静地考虑一下过去,也考虑一下未来。理论宣传教育中如何防止片面性,就是一个值得我们“冷静地考虑”的问题。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从研究探讨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改进理论工作出发,本文谈谈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思考。 一、从理论与实践的进程中看真理标准讨论的成就与失误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深刻地领会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讲话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从教育角度“冷静地考虑一下过去,也考虑一下未来”,浙江省教育学会于7月中旬举办了由全省各市(地)及部分县教育学会秘书长参加的学会秘书长研讨会。 现将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一、要深刻领会邓小平同志的讲话和四中全会文件精神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关于“张楚”问题的一封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了今年第五期《文史哲》所载《“张楚”非国号辨》一文,感到似不全面,建议作者考虑一下帛书中的材料。关于“张楚”是不是国号的问题,《文物》一九七五年第五期所载刘乃和同志  相似文献   

6.
文章三律论     
写文章,究竟有无规律可循?这是古人今人都关心和探讨的问题。 晋代陆机在《文赋》中说:“普辞条与文律,良余膺之所服。”宋代陈骙著有《文则》一书。这里的“条”、“律”和“则”,都是“规律”的意思。 1962年4月19日《文汇报》发表了林柷敔同志《文章学初探》一文,他提出了三条文章的规律:衔接律、侧重律、变化律。但我们仔细考虑一下就会发现:笔墨侧重、波(氵兰)变化不一定是每类每篇文章中  相似文献   

7.
(一)在改革、开放强有力的带动下,一个以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反思、推进社会主义文化新发展的所谓“文化热”,出现在内地已有好几年了。从去年以来,我们新疆维吾尔文、汉文、哈萨克文、蒙古文的报刊上,也陆续发表了各民族作者写的许多有关文化反思的文章,各民族文化、思想、理论、学术界的一些同志曾数次聚集一堂,研讨文化与民族进步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学术月刊》创刊35年周年了。曾记得,在它25周年,也是复刊3周年的时候,我们回首话过它那创刊伊始风风雨雨的前10年。但那时,我们的社会正在转折之际——拨乱反正,百废待兴,还只能较多地从教训中进行反思。今天,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学术研究也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我们的实践丰富得多了,思想也解放得多了,特别是最近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进一步启迪和活跃了我们的思想。现在有条件在更深的层次上思考一些本质性的问题。为此,我们对学术刊物自身的理论建设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制订和实行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正是在发展生产力的伟大实践中,对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的历史反思和全面的再认识,从而发挥和发展了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对此,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作了高度的概括。赵紫阳同志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所阐发的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规划了我们前进的科学轨道。”接着说:“这里的核心问题是,必须破除离开生产力来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观念,从根本上划清科学社会主义同种种空想  相似文献   

10.
在我们看来,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仍然停留在前反思的阶段上.什么是"前反思"呢?也就是说,研究者只知道不断地向外开拓研究领域,却很少反躬自问:我们在研究活动中运用的那些概念和方法是否是正确的、有效的?我认为,我们的研究活动应该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即自觉的反思的阶段.什么是"自觉的反思"呢?"自觉的反思"实际上也就是自觉的自我批评意识,即经常反身向内探索:我们在研究活动开始之前欲带入到研究过程中的理解的前结构是合理的吗?我们在研究活动中用来描述对象及其各种关系的基本概念是含混的吗?我们打算在研究活动中加以运用的方法是有效的吗?显然,经常进行这样的反思,会使我们的研究活动获得实质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最近,收到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伍海泉的新著《高校经济论》,几经拜读,掩卷反思,深受启发。 1.经济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研究经济学的人,真正研究自己身边的经济问题的很少。伍海泉同志独辟蹊径,把高等学校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专门研究高校  相似文献   

12.
当“人择原理”初呈端倪时,许多哲学工作者特别是自然辩证法界激动不已。不少同志认为:“人择原理”证明了客体对主体的依赖,这是主体为第一性在现代自然科学上的绝妙印证。他们认为:“人择原理”的主旨是:我们现存宇宙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人类存在和选择之故。对“人择原理”的这种主体为第一性的哲学反思成了自然辩证法界的一种时髦。“人择原理”也成了近来的热点议题设置。对“人择原理”的主体性为第一性很少有人提出异议,但是,笔者不敢苟同。我们有必要对“人择原理”进行认真的哲学反思。  相似文献   

13.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中说:“必须从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个“国情”不仅是指我国建国以来三十多年的现状,也应包括我国历史上的“国情”.有鉴于此,在哲学社会科学界多侧面地反思和研讨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再估价,是深化认识国情的重要方面之一. 过去,我们对文化的研讨是很不够的,长期来历史学界的研究都集中在政治史、农民战争史的狭小圈子里,致使我们的视野愈来愈缩小,这种状况决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些有识之士,倡导研究中国文化,反思传统文化,已引起各界的关注,曾先后召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关于“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讲话精神,对我们民营企业是极大的鼓励和鞭策。一个企业发展了、富裕了,如果是满足现状,不思进取,这样不但不能继续前进,还可能会遭到彻底失败。当年曾显赫一时的如“壹加壹”、“巨人”和“爱多”等企业,在市场激烈竞争的大潮中遭到灭顶的失败,这是极其沉痛的教训。我们反思民营...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同志说,中国改革十年来最大的失误是忽视了教育。负有社会文化教育责任和义务的包头市图书馆界,我看最大的损失是失去了大批读者。经过反思,我认为这一现象正说明我们读者服务工作的薄弱。  相似文献   

16.
曾锡仁同志在《幻想与现实:中国道路》(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道路》)一书中,为自己提出了“展开对自己历史的系统反思”的任务。他的“反思”涉及到许多问题,本文仅就几个问题谈些不同意见,与作者商榷。  相似文献   

17.
91特大洪水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但在同时,在抗击这场严重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形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给我们留下了无价的财富.失中有得:历史的辩证法往往如此.为了对91抗洪精神进行理论反思和总结,南京市于9月16日召开了抗洪精神讨论会.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顾浩、副书记胡序建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常委虞煜星、张晔提交了论文,他们同来自抗洪第一线各方面同志和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专家学者共同研究抗洪精神,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相似文献   

18.
适应时代要求的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反思录》评介袁理10多年来,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进而又对实践唯物主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它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问题的研究,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认识。王金福同志的《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9.
<正> 1989年1月13~15日,广东省社科院孙中山研究所举行了以“深化孙中山研究”为主题的座谈会.张磊、黄彦、李时岳、方式光、黄明同等十多位同志欢聚一堂,在热烈、自由、融洽的气氛中交换意见,回顾了近几年来孙中山研究状况,提出了拓展与深化孙中山研究新领域和新途径的一些看法.针对孙中山研究暂时沉寂的状况,有的同志指出:研究的暂时沉寂,并非说明研究的过时或走到尽头,而是发人深思,说明我们需要开拓与创新,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研究.反思与参与将是向纵深发展的重要环节,孙中山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远远不够,仍有待于我们一代人以至几代人的努力.拓展与深化孙中山研究是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文化教育的中心是什么”的问題。他的结论是:“应以提高民族自尊心为中心”,“使我们这个民族振作起来”。经过1989年的动乱和反革命暴乱后再来反思,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这个任务并未过时,反而更加迫切地摆到了我们面前。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和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国历史前进的动力和中国的脊梁。我们现阶段的文化教育,不仅应该有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体系,更应该把德育放在首位,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发扬民族气节和艰苦奋斗精神为中心。说到底,就是要立足于民族传统的根基,用中国历史文化的根来孕育“四有”新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