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信息经济学是信息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门研究信息的经济现象及其运动变化特征的科学。该文从信息经济学学科和实际发展两个角度,梳理国内外信息经济学科发展现状,分析福建省信息经济的发展趋势,重点阐述福建省信息经济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产业发展以及相关政策措施等方面的进展,并针对福建省信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经济学理论角度对工业竞争力的内涵和决定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 ,并提出了增强中国工业竞争力的具体途径和方向。工业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工业对于该国资源禀赋结构和市场环境的反应和调整能力。它包括微观层次企业竞争力和宏观层次产业竞争力两个方面。前者是基础 ,后者是条件。在WTO框架下 ,充分考虑发挥我国丰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 ,进行产业选择、技术选择和分工选择 ,是提高中国工业竞争力的现实途径和出路。  相似文献   

3.
丰雷 《管理与财富》2009,(12):64-65
产业集群本质上是技术关联企业在区域内的集聚.技术的内在特征和属性决定了技术关联企业的集聚及其产业集群的形成,而产业集群内技术的延伸与创新又决定了产业发展的高级化程度,从而影响着产业在区域间的布局与转移.同时,以技术关联为基础的区域网络更是集群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对产业集群与技术关联关系的研究分析,有助于解决地区产业集群的技术升级和健康、持续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其新发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惠宁 《管理世界》2005,(11):158-159
20世纪90年代以后,产业集群的研究已成为地区(或国家)竞争力研究以及区域经济研究重要的前沿问题。1990年美国经济学家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对产业聚群理论进行了经典的论述,聚群理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引起了产业经济学、西方微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学科对这一理论问题的深入研究,使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一)从竞争的角度研究产业集群从企业之间竞争的角度来研究产业集群,认为集群的形成是竞争的结果,竞争是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原因,其代表人物是波特。波特(M.Porter,1998)认为企业间的合作竞争促…  相似文献   

5.
管理经济学是MBA的核心课程之一,如何将经济学和管理学两种不同思维模式的课程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如何定位管理经济学,作者从学科体系、学员和教师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结合经济和管理发展新的实践,分析了管理经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相关学者对台商大陆农业投资区位选择方面的研究,对台商大陆农业投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并从产业和地区分布的角度,在搜集数据的基础上,运用stata软件对台商大陆农业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做了实证研究,得出农业科技水平、集聚经济和政策优惠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十二五”规划时期是甘肃省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关键时期.本文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对甘肃省自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实证检验表明:甘肃省产业结构的变动与配第一克拉克趋势相吻合,并对经济增长影响巨大;第二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始终较大,第一产业的贡献逐年降低,第三产业的影响超过第一产业,并且与第二产业的差距越来越小.最后本文对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王金辉 《经营管理者》2014,(26):193-194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下,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了一项很重要的研究话题,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未来经济发展,而人力资源管理又离不开劳动经济学。然而我国目前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尚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各方面理论都相当匮乏和不成熟,只能通过实践来一步步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本文简要概述了劳动经济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从劳动经济学的视角下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9.
刘丹 《决策与信息》2010,(10):152-153
促进产业集群的技术协同创新是提升集群创新能力的关键,基于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活动协同性的分析,认为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是一个协同创新的过程。本文从集群创新活动的过程出发,阐述了技术创新的协同过程,并从沟通、选择、学习和搜寻四个方面分析了集群技术创新的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是一种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网络组织,是在一定的区域内,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紧密相连的一组企业和关联机构。本文的研究厘清了产业集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同时归纳总结了产业集聚的四大动因。最后,本文着重分析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如从专业化分工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学习效应、交易成本降低等。  相似文献   

11.
大学科技园作为人才资源、技术资源和信息资源的聚集地,其在孵化高新技术企业、转化高校科技成果、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速区域经济建设和行业技术进步以及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西部地区的大学科技园的基本数据为基础,利用数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影响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各主要因素展开研究分析,试图找出大学科技园建设中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为科技园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区域产业关联经济距离模型的构建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经济系统中产业之间既存在关联,又存在经济距离. 关联反映产业之间联系程度的紧密,经济距离反映产业之间中间生产环节的多少. 本文结合投入产出关联度和APL模型两种方法各自的优点,创建了区域产业关联经济距离模型,包括前向关联经济距离指数和后向关联经济距离指数,并采用 1997—2007 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电力热力业作了实证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从初始投入的上游产业来看,1997—2007年在中国8大区域的区域内和区域之间,呈现出采选业与电力热力业以及电力热力业与其自身的关联程度最大且经济距离最短; 从最终需求的下游产业来看,1997年重工业与电力热力业以及电力热力业与其自身的关联程度最大且经济距离最短,2002年则增加了建筑业与电力热力业关联程度最大且经济距离最短, 2007年除了京津区域的建筑业与北部沿海区域的电力热力业的关联程度最大且经济距离最 短外,其余均为电力热力业与其自身的关联程度最大且经济距离最短. 研究结果进一步显示, 1997—2007年8大区域中电力热力业上下游生产链在区域内的能源经济联系比区域间更紧密. 受空间成本的影响,绝大多数区域的能源对外联系仍以相邻区域为主导.  相似文献   

13.
<正>不同经济形态下的项目选择模式对项目选择成败最终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随着项目经济和项目管理的兴起,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在选择项目时往往出现一些失误。本文从影响项目选择的经济形态这一独特视角出发,分析了失误的原因及解决办法。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项目选择异同计划经济的“项目选择”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以技术经济学作为选择项目的理论基础,以工程咨询的方法选择项目。所谓“工  相似文献   

14.
产业安全是经济安全和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制定产业政策、实行经济干预最基本的出发点。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尽管产业安全问题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产业政策实践中广受关注,但其在理论研究中却是被普遍忽视的。在很多论著中,产业安全往往被隐含于国家经济安全的研究中,或被贯穿于国际贸易理论中。但就产业安全理论而言,其理论体系的研究还有着十分广阔的空间。我们研究产业经济学理论的目的是为了指导产业实践,并实现产业的安全发展。产业安全是我们研究和实践的终极目的,所以,产业安全问题应该作为贯穿现有产业经济学理论的一条主线,产业安…  相似文献   

15.
产业在不同国家之间空间上转移的经济动因是国家之间的比较优势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劳动力价格的差异、需求时滞、产业受让国的市场规模等几个方面。本文从我国承接的产业转移的角度分析了这几个因素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6.
公平与效率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始终是经济学争论的主题.人们之所以把这一矛盾的难题解析称作经济学说史上的"哥德巴赫猜想",其缘由在于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目标,而经济主体在社会生产中的起点、机会、过程和结果的公平,也是人类活动追求的目标,这两大目标间的内在关联和制度安排,就成为各派经济学解答不尽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主导部门在经济起飞中的作用时,罗斯托(Rostow)使用旁侧效应表示主导部门的变动所引起的周围一系列变化。由于缺乏可计算的方法,对旁侧效应的研究多为定性描述。本文在产业网络的基础上,根据旁侧效应的内涵提出协同型和竞争型旁侧关联的概念,构建了两类产业旁侧关联网络模型,进一步分析了四种旁侧效应。计算实例表明,产业旁侧关联网络可以描述产业部门之间的旁侧关联,表明活动过程中行为主体之间的关联关系和区域经济的结构特征,为分析旁侧效应提供了方法,也为研究关键产业、产业集群和制定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等问题提供了定量化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正他是我国技术经济学奠基人之一,为创建中国的新兴学科——技术经济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领导科研队伍,在国内首次系统研究技术进步的规律及其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经济效益的相互作用,并提出测算中国技术进步及其影响的方法。他带领课题组,每年分春秋两次分析预测中国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京津经济将成为京津冀经济圈发展的主导因素。通过两地的产业结构在空间范围的调整,可以实现京津的经济融合与互补。从经济发展状况和工业发展规模等方面看,两地存在良好的合作基础。根据区位选择理论,可以借助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市场分布差异引起的成本和收益变化,在共同拥有优势的产业中,一方面保留地方优先发展地位,另一方面加强两地企业或个人之间在生产和经营中的合作与融合;在两地存在差异的产业,通过政府、企业和个人在不同层面的沟通,达到一定的分工与互补。两地经济的融合与互补并不是无条件的,资源瓶颈有可能形成资源流动的障碍。因此,必须客观分析不同产业在两地选择和调整的前提,保证京津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产业在不同国家之间空间上转移的经济动因是国家之间的比较优势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劳动力价格的差异、需求时滞、产业受让国的市场规模等几个方面.本文从我国承接的产业转移的角度分析了这几个因素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