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内含了民族复兴逻辑、社会主义逻辑、人类社会发展逻辑,其历史性意义可以从中华民族、世界社会主义、人类社会三重意义叙事中得到全面阐释。从中华民族意义叙事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从落后的传统国家向现代化国家的转变,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得以持存、再度青春化,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自立。从世界社会主义意义叙事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振兴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更重要的是破解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难题”,探索到一条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之路。从人类社会意义叙事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解构了西方现代化霸权,开创了不同于西方现代性的新现代性类型,其效应不仅表现为推动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革,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而且更表现为积极解答“世界之问”,承担着引领世界文明走向、开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模式必须遵循社会发展模式的一般特征和相关因素,从内源性、自主性、动态性原则出发,科学合理地对待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展"国家的优势与难题,从三个维度上选择与设计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模式,即:在发展目标上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在现代化的推进形式上选择渐进型的现代化模式,在现代化所实现的社会转变上实现经济发展和人文发展的双重超越。  相似文献   

3.
实现和维护社会稳定是国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任何国家都有"维稳"的义务.中国外压式"维稳"治理模式是现代化转型期"稳定压倒一切"思想观念下的时代产物,它在维系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将近四十年社会整体稳定的同时,其限度和弊病也越来越明显.寻求社会稳定实现模式的转变,实现内生性社会稳定,已成为中国未来通往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二战后伊拉克社会结构在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中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其国家政体、经济发展模式和教育体制的巨大转型。二战以来,伊拉克社会的分层体系包括复兴社会党、地主阶级、城市中产阶级、社会下层和妇女阶层等。伊拉克社会结构的转变与石油工业、城市化和社会革命密切相关。伊拉克社会结构转变的影响在于扩大了公民权、推动了现代化,教育改革提高了国民素质。这说明社会结构的变迁对国家道路的选择是一个重大因素。  相似文献   

5.
国情·道路·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国情是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 ,决定着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 ,制约着现代化建设的走向。 80多年来 ,中国共产党在三代领导集体的带领下 ,深刻地认识中国的特殊国情 ,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 ,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正在完成西方国家用几百年时间才能完成的从结束封建专制到建成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6.
政党、国家和社会是政治发展的基本逻辑变量,三者之间关系的良性变迁和动态平衡是政治发展的实质和内在要求。"强国家-强社会"模式是国家-社会关系中的最佳状态,能够充分发挥社会各种力量参与到国家治理过程中。中国治理的基本主题是现有国家治理体系如何应对社会快速变迁产生的大量社会问题,这决定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治理理念转变和治理主体多元化。因此,"强国家-强社会"模式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耦合性决定了后者的构建要以前者为目标导向。为此,根据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选择,在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根本、政府转型是关键、社会组织培育是基础,将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国家治理中,以形成一个高效、有活力的网络化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7.
工业化一般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实现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迫切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研究新旧工业化道路的区别与联系,充分认识和把握新型工业化的本质特征,克服旧工业化道路的种种弊端,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欲使"治理"从流行"话语"转变为社会"实在",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转向,必须区分基于控制的秩序、基于竞争的秩序及基于合作的秩序,把握社会互动过程中人的互赖性、能动性及人际互动网络的非中心化,实现社会权力的生成与运用方式从暴力、金钱向知识的转换及社会的组织化,推动政府从管治到服务、从顾客到公民、从命令到承诺、从集权到分权等方面进行变革。总之,重识秩序、合作网络、权力共享与政府变革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转向的四维进路。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已经走上了良性的发展轨道,但总体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仍然是一种"强国家-弱社会"的模式."非典"流行时期国家与社会关系发生了某种变异,"非典"流行事实上打断了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良性发展进程,正是由于社会缺乏自救能力,也无可以自救的组织资源,才使国家有了大规模介入社会的可能,国家不得不依靠强化政府权力的方式和传统的动员渠道来控制疫情的扩散,也在事实上强化了对中国社会的控制.在处理突发事件或者社会传染病时,能否不以伤害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良性关系为代价?"非典"之后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应建立在公平、平等、民主、自由与正义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0.
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进入一个新的社会转变时期。这种转变的表现是从自给半自给的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社会转变,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等等。这种转变,必然会给我国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新的影响和发展机遇。一、国家干预逐步让位于市场调节对民族地区的影响近年来,在有关民族工作和民族问题的研讨会上,不绝于耳的主要是两种声音:一是民族地区与沿海开放地区的经济差距在不断扩大,一是要求国家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投入,给予  相似文献   

11.
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在主体、手段、实质、内容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将"社会管理"提升为"社会治理",要求我们重新认识社会现代化的内涵,将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社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涵非常丰富,主要表现在社会治理主体、手段、过程、基础与路径等各个方面:一是要理顺政府、市场、社会三域的关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主体的现代化;二是要综合运用法、理、情的积极功能,基本实现国家治理手段的现代化;三是要正确处理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基本实现国家治理过程的现代化;四是要发挥科技与信息化作用,基本实现国家治理基础的现代化;五是要统筹治理创新与体制改革,基本实现国家治理路径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市场、社会与国家之间遵循着一种独特的互动关系模式:国家通过强有力的权力推动市场的发展,而市场从两个方面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一方面,市场促使社会力量的成长和壮大,从而使社会能够影响国家,并对国家职能的转变构成压力;另一方面,市场又导致社会矛盾的凸显,从而造成了社会对国家的依赖,并迫使国家权力进一步优化升级。伴随着各个领域改革的深入,市场、社会与国家之间的相互影响不断加强,不断优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市场的良性运作、社会的和谐稳定,乃至国家的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英国是第一个启动和实现现代化即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国家。造成这个状况的关键因素是 ,在现代化启动前 ,英国社会已发生了深刻的社会变革。正是这种变革 ,为现代化在英国的成功启动准备了充分、独特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打破西方现代化的模式,独立自主探索出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智慧的现代化新路。从比较研究的视域论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了道路范式的突破创新,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制度保障、理论支撑、实践基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独立自主探索和拓展现代化路径的优秀范本,形塑了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的发展模式,完成了外生被动向内生自觉的历史性转变。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人民至上的价值诉求、和谐共生的人与自然关系、和平包容的文明理念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独特优势的重要表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原创性的理念制度建构丰富和发展了世界现代化进程的道路谱系。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将社会发展看做是一个源于社会结构变迁的过程,而社会结构是指由社会基本矛盾构成的复杂的网络系统,它具有客观性、系统性、层次性和多样性的特征。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是我们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结构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昭示着广大的非西方、非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之路,要求人们从经济、科教、生态、政治和文化诸方面来推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然要求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我国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政社合作不断地加强,但也存在一定的困境。主要表现为:合作关系是"中心——边缘"式的机械团结;合作关系是基于算计的表象协作;政社合作缺少治理性资源的交换。这是因为社会治理现代化忽视了创造有利于政社合作的环境条件和操作条件,包括政府角色转变不到位,政府与社会之间缺少信任,目标的协商机制不健全,过程的互动机制不合理及绩效的评估机制不完善。  相似文献   

17.
公平正义作为一种价值准则和价值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公平正义之间是内在统一的逻辑关系。公平正义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变视域下出现了新的特征。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公平正义过程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把实现人民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以发展为源动力,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奠定坚实物质基础;以共享发展为基本理念,不断实现共同富裕;以改革创新为助推剂,构建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制度和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实现公平正义提供有力保障;拓展国际视野,推动构建公平正义的国际关系。  相似文献   

18.
社会自主性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维,社会自主性对市场侵蚀的抵抗和对国家权力的制约有利于形成均衡性的治理结构。现代化进程的历史维度、关系范畴的相对维度和治理现代化的功能维度构成理解社会自主性的3种视角。中国经由长期历史沉淀形成的是国家本位主义传统,改革开放打破了国家-社会的同构状态并塑造了一个相对自主的社会。中国社会缺乏自治机制的文化土壤和理念基础,社会自主性的提升需要国家以主动塑造方式,通过输入路径、合作路径和培育路径进行治理推动。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赶超"意识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建设中 ,毛泽东有着强烈的“赶超”意识。新中国经济上贫穷落后的压力及其与西方国家巨大差距的危机感 ,是毛泽东“赶超”意识产生的客观基础 ;来自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威胁和挑战 ,是毛泽东产生“赶超”意识的重要动因 ;全国人民极大的生产热情和急于求成的社会心态 ,是毛泽东“赶超”意识产生的社会因素。毛泽东“赶超”意识及其实施战略 ,实质是为了迅速增强国家实力 ,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摆脱西方发达国家的控制与威胁。因此 ,从宏观指导思想上来看 ,是完全正确的。但由于他对实现“赶超”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缺乏充分的认识 ,夸大主观能动性 ,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和科学技术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试图用“跃进”的方式来搞现代化建设 ,必然造成失误  相似文献   

20.
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是党和国家在治国理念和思维上一次重大的转变,是治国方略总体思想的新提升。理念上的变迁就必然要求新的路径建构。文章通过对"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一字之差的内涵解析,指出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存在着一定的必然性。最后,对我国未来社会治理的路径发展进行了思考:加强现代化公民社会建设,为社会治理创造坚实的社会基础;转变政府职能,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加强社会治理机制建设,以提高社会治理的效能水平;推动社会治理的制度化和法治化,完善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