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12月27日下午.本刊编委在绿洲宾馆会议室举行座谈,市社科联主席汪炜主持了座谈会。专职副主席洪玉良谈了今后办刊的思路,党组书记陈平民代表编委会作了2005年度工作总结和2006年工作打算。市委副书记朱文根同志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2.
4.
5.
6.
黄树民先生(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人类学教授)的《林村的故事———一九四九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素兰、纳日碧力戈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以下简称《林》,以下凡引此书只注页码)在当代中国研究的著作中,题目虽不张扬,却是一本颇为内秀的著作,就像冬日里一只热腾腾的“烤红薯”。林村既小也普通,但可供研究的价值却极为丰富深远。读者一剥开“书皮”,就会发现里面黄灿灿又香又甜的实在内容,甚是诱人。《林》书仅是一个闽南小村庄1949年后的民族志,对1978年后任该村党支部书记叶德文富于戏剧性的生活记录是该书主线。显然“叶书记”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哈罗德·阿克顿与陈世骧合作编译的《中国现代诗选》和罗伯特·白英编译的《当代中国诗选》,是最早的两部中国现代新诗英译选集。他们的外国编译者在旅居中国的过程中,认识到西方世界对现代中国尤其是现代中国文学知之甚少,希望通过诗歌翻译增进西方对中国的了解,从而开始了对中国现代诗的译介。两本诗集的译源选择,既受到译者在中国交游的影响,也呈现出中西方文学观念的交融与碰撞。两个集子在欧美产生的影响和在中国引起的争议,体现出了译者与批评者之间在传播价值与学术价值之间的不同取舍。本文希望通过两个个案的对比研究,在“同”与“异”之间,还原中国现代诗歌早期英译的历史现场,总结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经验和路径。 相似文献
8.
9.
面对以1923年的沉默为标志的第二次绝望,鲁迅写作了《朝花夕拾》、《野草》和《铸剑》等故事新编作品。这些作品一方面显示了鲁迅在思乡的蛊惑中,回到故乡与童年的记忆中寻求精神的抚慰与依托,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鲁迅此一时期的安魂曲,另一方面又昭示出鲁迅在走向底层民众鬼的世界中,在从这一底层的阴间世界抵抗正人君子的阳间世界的斗争中思想的发展。同时,故乡不仅为鲁迅抗争心灵的黑暗与虚无提供了一种价值的视野与资源,也提供了抗争的动力与方法,在抵抗黑暗与虚无的斗争中,还张扬起一种独立抗争的复仇精神,《铸剑》正是这一精神的艺术象征。 相似文献
10.
刘淑梅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21(3):94-94
<第二十条军规>是海勒的代表作,它以其深燧的主题思想和独特的艺术特色成为美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它作为无法摆脱困境的代名词,更是一部处于悖论中的人的痛苦挣扎的记录. 相似文献
11.
新疆是一个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资源的大省(区),它的文学具有全国不多见的多民族、多元文化和多语种的典型意义。编写出一部新疆当代多民族的文学史,为新疆这片辽阔的疆域填上鲜明的文学色彩,也就为弥补以往中国当代文学史整体性的缺失、为最后描绘完整的一幅中国文学大地图作出贡献了。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针对这一个世纪的文学发展,有各种不同的分期法。通过比较《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系列和《中国新诗总系》可以看出,不同的分期背后有一共同的认识论基础,即文学是有机进化的、朝向"文学的现代化"发展的存在形态。"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因此被建构为指向"文学的现代化"的一整套叙事,这是以"世界文学"作为方法观照下的中国文学(特别是诗歌)发展脉络的建构。在这一视域下,当代五十年(即1949—2000)的新诗发展,尽管有不同分期但彼此并不冲突,"文学的现代化"诉求在这五十年中是贯穿始终的主题,分期的不同只表明这一主题的阶段性演变程度。 相似文献
13.
14.
李雪梅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5):96-98
原型批评理论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种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文章运用原型批评理论分析欧·亨利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认为小说从主题到人物及各种意象都可以在《圣经》中找到原型。主人公老画家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画了一幅杰作——最后一片叶子,拯救了年轻女画家的生命,表现了《圣经》中的拯救主题;老画家的光辉形象正是基督耶稣的形象;小说中的常青藤象征《圣经》中伊甸园的生命树;肺结核蔓延的小镇象征《圣经》中的地狱。 相似文献
15.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既是继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需要,同时又是现实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当今价值多元化的社会,部分大学生忧患意识的缺乏虽有社会环境因素的浸染,但更重要的是在培养大学生忧患意识方面存在问题。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具体事例,从爱国主义的培养、崇高理想的构建以及实践的观点对当代大学生的忧患意识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1848年,一个体现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意志和根本利益的<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横空出世了.列宁说过:"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宣言>所提倡的科学精神--理论联系实际,更是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做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行动指南,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永具活力的保证. 相似文献
20.
本世纪40 年代初在《今日评论》上出现了一场集中的文化建设问题的讨论, 讨论在全盘西化派与自己创造派中进行, 在时代迫切需要中国化的特殊背景下, 全盘西化论完全失去市场, 讨论很快中断。这场讨论尽管影响不大, 但具有独立性、哲学家的集中参与、误读现象严重等明显特点。从“长时段”的历史眼光来看, 这场讨论的中断和讨论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 也还值得我们今天重新回味和思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