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许颖青 《南方论刊》2001,(10):33-34
写实小说是新时期文学以来最重要、最具影响的小说创作现象。随着八十年代伤痕文学、改革文学、知青文学、寻根文学逐渐式微和现代主义倾向的实验小说难以走出困境,一批描写普通百姓生活而且形态上有着某些共通特点的作品便在当代许多实力派作家的创作中诞生了。池莉的《烦恼人生》、《太阳出世》,方方的《风景》、《祖父在父亲心中》,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单位》等等,便都是被人津津乐道的所谓新写实小说的代表性作品。  相似文献   

2.
"新写实"小说在本质上仍然是现实主义,但在观察视点、创作原则、叙事态度、叙事语言等表现形式上有了新突破,是新时期文学的转折性探索.  相似文献   

3.
杨彬 《江汉论坛》2003,(9):113-115
新时期小说思潮迭起、流派纷呈,除现实主义小说外,先锋派小说、新写实小说、新生代小说以其完全不同于现实主义小说的特点在新时期的文坛上异彩纷呈,构成了新时期文学的多元化特色.本文通过对新时期几个具有代表性创作流派的真实观的研究,揭示新时期小说流派发展嬗变的精神内核是新时期社会生活由单一走向丰富、人们内心世界从服从共性发展到崇尚个性的深层反映.  相似文献   

4.
《源氏物语》的女性群像浅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源氏物语>是日本女作家紫式部创作于11世纪初的一部长篇写实小说,被认为是代表了日本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峰.其艺术成就是塑造了源氏及众多女性形象,并通过这些形象反映了物哀、幽情等审美意向.  相似文献   

5.
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文坛崛起了一个新的流派——“新写实主义”。先是有一批中青年小说家,如刘恒、朱晓平、李晓、王朔、刘震云、叶兆言、池莉、方方、苏童、格非、余华、李锐等,创作了一批既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又与近年来我国文坛“先锋文学”有区别的、所谓表现生活“原生态”的小说;尔后有人在理论上加以概括,称之为“新写实主义”;继之则有的刊物,如《钟山》杂志开辟“新写实小说大联展”,推波助澜。于是,一个新的创作流派悄然而颇有影响地在我国文坛崛起,并占有一席重要地位。对于这一文学流派的创作,褒贬不一,在理论上也颇有争议。因此,如何看待这一创作流派的出现,怎样评价他们创作的成败得失,成为当前文艺理论研究中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6.
从中国文学传统看新写实小说鲍云峰新写实小说作为新时期以来最有实绩、最具影响的文学潮流之一,已引起了评论界相当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这些讨论尽管见仁见智,臧否不一,但有一个共同点,即大都满足于把这种小说创作拘囿于我国当代文学的狭小视野,用以往现实主义理论的...  相似文献   

7.
马德翠 《河北学刊》2007,27(4):124-127
"新写实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的文学现象,作为90年代文坛第一个聚焦点,它在新时期文学史上留下了难以湮没的痕迹,重要的文学史著述都没有回避对它的言说,或认为"新写实小说""对于中国文学在90年代的走向,特别是对于文学史上占主导地位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的消解,发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1](P306);或将"新写实小说"的登场看作是"在'先锋小说'出现的同时或稍后,小说界的另一重要现象"[2](P339).对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给予了肯定.  相似文献   

8.
“新写实”这个话题不知不觉已延续了六、七个年头,至今仍然不见消歇.“新写实”从八十年代从容地跨到九十年代,一直占据着小说创作的主流地位.尽管“后现代主义”的话题在中国文坛上已经出现,但小说创作的重心还没有“后”移.显然,“新写实”不是一个短期行为,而是一个具有相对稳定注的、为现实时代所决定的、有牢固现实依据的创作倾向或文学流向.尽管人们对“新写实”聚讼纷纭,但“新写实”的基本因素仍然在继续发展,并有所深化.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中,冰心是惟一一位受到特别关注的女作家.以茅盾为代表的编选者在确立新文学"关注现实,提出问题"的创作传统、赋予新文学历史合法性的过程中,选择冰心的"问题小说"进入这部"经典",对其提出问题的社会意义给予肯定;与此同时,又自觉不自觉地对冰心小说所体现的具有女性性别内涵的社会问题思考做出了贬抑.该书的编选,对构建和彰显以男性为主导的新文学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而此间女性历史和自我的双重主体性,一定程度上受到遮蔽.  相似文献   

10.
韩少功是知青作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位,2002年他出版了第二部长篇小说<暗示>,再度引起评论者的注意.他放弃传统的小说叙事模式,在探讨语词内蕴的<马桥词典>之后,又聚焦于理性的思考和具象的解读,尝试文学与理论间的文体置换,虽然论者对此有不同观点,但二十多年来韩少功在小说创作道路上不断找寻突破点的精神,是不容忽视的.本论文为能理解韩少功文学实验的义涵,重新追索其小说创作历程,拟由三时期探讨韩少功由知青小说、寻根小说到<马桥词典>的创作历程首先是1979到1983年的知青小说,创作主题偏重在政治与人的关系;其次是1984到1995年的寻根小说,创作主题走向文化与人的关系;最后是199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创作主题环绕在语言、文化与人的互动关系.沿此路迹追索,可较清晰地认识韩少功走向<暗示>的历程,以及他在文学道路上的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11.
韩彦斌 《阴山学刊》2005,18(2):41-44
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支流,台湾"大河小说"则是这一支流中的丰碑.其创作以钟肇政和李乔为代表.钟肇政的<浊流三部曲>、<台湾人三部曲>是台湾当代乡土文学的里程碑;李乔的<寒夜三部曲>是继<台湾人三部曲>后台湾当代文学发展的又一丰碑.这三个三部曲在选材、内容、创作方法等方面都有共同特质,共享"大河小说"之称.它们的出现在我国新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台湾同胞爱国主义的颂歌,是伟大民族的泣血诗章.  相似文献   

12.
郑新安 《中州学刊》2006,(5):270-272
相对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新写实小说”作为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无论从思想内涵还是叙事方式上,都给文坛吹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前期的“新写实小说”着重表现普通市民庸常的人生状态,着力于对现实生活进行“原生态”的刻画。后期的“新写实小说”开始把目光转向对历史叙述的挖掘。“新写实小说”虽然也有着种种不足,但它毕竟把中国当代的小说创作推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潘海鸥 《阴山学刊》2009,22(6):55-58
新写实小说是80年代后期崛起于文坛并产生重大影响的小说创作潮流:新写实小说关注普通人的世俗欲求,将日常生活叙事提到了一个较高的位置。但是受到转型期社会文化心态的影响,新写实小说带有种种先天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的存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新写实小说作为一种小说创作形态或者说是一种小说创作理念很难维持较长的发展期。  相似文献   

14.
“新写实”这一概念是否确切涵盖了80年代中期以后兴起的一批小说,至今尚存争议。撇开主张者的褒扬和否定者的质疑,这里权借该词来指称一个不能不正视的新异事实,以面对并剖析已经客观存在的一种小说类型。 1 这种小说类型并非天外飞碟,它的出现具有值得探究的文化背景与现实因由。新时期文学进入80年代中叶,喧哗躁动愈演愈烈,茫茫九派恣肆纵横。在风云际会的天幕下,新潮小说与新写实小说不约而同,一举发轫。马原的《虚构》、洪峰的《极地之侧》、孙甘露的《信使之函》,开启了新潮小说的先河;而刘震云  相似文献   

15.
就20多年来的新写实小说研究来看,其中绝大部分研究都是在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的框架中将其视做一种作家作品的集合。拓展新写实小说研究的出路在于将其视做一个具有历史性的文学事件,充分注意到参与这一文学事件的媒体、批评家、文学机构的主体性作用,同时,运用文学社会学的方法重新激活新写实小说研究,重审这一文学事件兴起过程中的复杂历史因素。  相似文献   

16.
略论许地山早期小说创作的浪漫主义色彩黄春莲文学研究会就整个创作主导倾向来说是注重写实的,他们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的一般的问题”(茅盾《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许地山作为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他早期小说对社...  相似文献   

17.
“新写实”相对于它以前的文学思潮来说并不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它对生活原生状态的“还原”,对情感要求的“零度”处理以及与读者的“对话”姿态,都不难在以往的小说中找到先例。新时期文学最后终结在“新写实”这样的“烦恼人生”、“一地鸡毛”之中,实在是新时期文学的作者和读者很不情愿接受的事实。“新写实”犹如薄暮时分的晚钟慢鼓,实在不嘹亮,不让人振奋,带着更多的惆怅和感伤。  相似文献   

18.
所谓新写实小说,从总的文学精神来看仍属于现实主义大范畴,是现实主义的发展和深化,是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相异的一股潮流。“新写实”的出现,是一批写实型作家审美意识调整的产物。如近期发表的高晓声的《触毒》、赵本夫的《走出蓝小河》、朱苏进的《在绝望中诞生》、《范小青的《顾氏传人》等。这些作品站在时代高  相似文献   

19.
导师心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创作心态。新时期作家中 ,张洁始终张扬导师心态 ,而“新写实小说”作家池莉的小说对导师心态发挥着一种解构作用。她们的创作分别体现着对理想主义的显性表现与隐性表现。  相似文献   

20.
新写实小说成为一个文学史事件的同时,有关“新写实”的文学批评也成了一个颇受争议的理论命题。在现实主义批评内部形成了两派:“折衷派”与“回归派”。“折衷派”认为,新写实出现在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双重低迷的情况下,它是在对两者超越和改造后形成的新的创作理念和倾向。“回归派”认为,新写实小说是对现代主义文学围攻的突破,是传统现实主义在新历史阶段的回归。“折衷派”和“回归派”的理论阐释都体现了在现代主义话语冲击下,现实主义话语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