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6 毫秒
1.
李佳琦 《现代妇女》2013,(12):35-35
我国刑事诉讼法借鉴亲亲相隐这一优秀传统,在法律中规定了亲属证人的免证权。但是该制度在主体范围、程序规范、权利救济等方面规定尚不完善,这就需要立法机关及时完善立法,以使得我国的法律制度更加健全。  相似文献   

2.
劳动者就业权益是劳动者正当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我国法律对劳动者在就业过程中的权益及其保护缺乏具体的规定,相关研究也较为少见。本文结合目前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和一般法理,提出了劳动者在就业过程中应享有就业信息知晓权等九个方面的权益;同时,针对劳动者在就业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提出应从劳动者自身、劳动行政部门以及司法机关等三种途径来对劳动者的就业权益进行保护,其中劳动者自身的保护是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公民享有绝对的姓名权,姓名权是一种具体的人格权。一直以来,姓名权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也缺乏法律的专门保护。随着社会公众权利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姓名权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现有的法律规定已经无法满足公众对于姓名权保护的需求。完善姓名权保护法律制度已经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杨亚南 《现代妇女》2014,(7):131-132
民事诉讼证据失权制度克服了证据随时提出主义的弊端,它的建立是我国司法制度的一个巨大进步,也是我国司法制度科学化的重要体现。证据失权制度可以提高诉讼效率和有效的防止证据突袭,从而更好的保障司法公正。但作为一个新生制度,无论是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司法实践中都依然存在的诸多问题亟需解决,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和完善。本文结合国外民事诉讼法律规范关于证据失权制度的规定以及通过对我国证据失权制度的分析,对我国证据失权制度的完善提出若干设想。  相似文献   

5.
承租人优先购买权是如今争议不断的法律问题之一,我国目前关于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立法过于宏观,也正是因为立法的不完善造成了与其他权利难以达到平衡。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为优先购买权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提出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滕玫 《职业》2001,(2):36-37
劳动争议主体,即劳动争议的当事人,包括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是劳动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三条规定“企业与职工为劳动争议案件的当事人”。 一、作为劳动争议的劳动者主体的法律适用 “劳动者”必须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劳动权利能力是指依法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能力和资格。《民法通则》规定,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而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则从16周岁开始,终于退休,这与民事权利能力明显不同。劳动行为能力是指能够以自己的行为行使依法取得劳动权利和…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劳动社会保障法制建设成就斐然,劳动社会保障法制从经济发展的配套措施变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策变为法律,其适用范囤不断扩大,其内容既是中国国情的产物,也更多地吸收了国际劳工标准。站在30年的界碑处,中国劳动保障法制建设的路程仍然任重道远:一是要加快社会保障立法,促进社会公平;二是如何保证现有劳动社会保障法律得到切实实施;三是如何优化劳动保障法律的实施环境;四是如何通过借鉴国际劳工标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劳动保障立法。  相似文献   

8.
《现代交际》2009,(6):34-39
劳动标准有多种不同的形成方式:国家和政府通过制定劳动法律,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来规定劳动标准,这样的标准具有强制性和普遍适用性;政府通过发布关于劳动标准的政策性文件,在本行政区域内起到一定的指导性作用;而在企业中,劳动者可以通过集体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与用人单位进一步协商适合本企业的劳动标准,用人单位自身通过内部规章制度在法定标准的基础上来规定本企业的劳动标准叠适用于特定企业及其劳动者。  相似文献   

9.
养老保险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0.
企业劳动争议预防机制是未来提高企业运行效率,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措施.文中分析了企业劳动正与预防机制建立的途径,主要包括:推进劳动合同制度的建立,促进企业用工正规化发展;加强宣传力度,促进企业认真执行和落实相关劳动法律;进一步发挥工会作用,完善企业内部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1.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六十九条规定:老年人参加劳动的合法收入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安排老年人从事危害其身心健康的劳动或者危险作业。但根据劳动法律法规,老年人又不具有劳动者的主体资格,工伤无法认定,没有经济补偿,法律的冲突,导致退休人员被返聘后产生的纠纷遭遇法律适用尴尬……  相似文献   

12.
《职业》2008,(7):73
2007年被称为"劳动法年",这一年全国人大共颁布三部劳动法律,劳动法律受到国家的如此重视在我国立法史上前所未有.劳动关系之和谐,一方面有赖于法律之完善,另一方面也有赖于执法、司法之健全,而劳动者维权意识的强弱,对于推动立法、执法、司法的进步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之 《职业时空》2013,(6):105-108
每年我国有大量的实习生参与各种工作,当然也会遇到各种纠纷。然而目前我国法律却从未明确规定过实习生的法律地位,在实习生与用人单位发生争议甚至工伤时,各地的纠纷解决和赔偿适用也各不相同。文章从实习关系与劳动关系的特征比较入手,分析了实习关系与劳动关系、劳务关系的异同,论证了实习关系应当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关系,以及将实习关系列入特殊劳动关系立法的合理性,并提出了完善实习关系,减少争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我国社会日益发展,致干扰婚姻关系事件之数量日益增加,此情况严重影响婚姻关系,大陆对此情况尚无明文法律规定予以惩戒。故参照其他国家以及台湾地区有关规定、判例与学说,探寻我国今后关于干扰婚姻关系之侵权责任的法律见解。确立干扰婚姻关系侵害受害方之配偶之配偶权、名誉权与人格尊严之精神赔偿制度是保护夫妻双方合法权益、维护稳定家庭关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杜有刚  宋宏伟 《职业》2012,(34):84-85
我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第九十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在从业期间和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后必须遵守劳动合同约定的竞业禁止条款,保守原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以及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其他保密事项,否则,劳动者将承担违约责任,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还要承担赔偿责任.但从法律规定看,我国劳动合同法对竞业禁止制度的适用进行了严格限制和制约.  相似文献   

16.
怎样立遗嘱     
李文成 《老年世界》2010,(12):21-21
遗嘱是立遗嘱人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对自己所有的财产生前预做处分,并于死亡时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行为。我国《继承法》规定公民可以立遗嘱将个人的财产指定由法定继承人中的一人或者数人继承。也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赠送给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法律也同时规定,在立遗嘱时,必须对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  相似文献   

17.
《职业》2008,(3):73-73
2007年被称为“劳动法年”,这一年全国人大共颁布三部劳动法律,劳动法律受到国家的如此重视在我国立法史上前所未有。劳动关系之和谐,一方面有赖于法律之完善,另一方面也有赖于执法、司法之健全,而劳动者维权意识的强弱,对于推动立法、执法、司法的进步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过去的一年,  相似文献   

18.
《现代交际》2005,(1):56-56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只要内容没有违反法律规定。一经签订。该合同对双方均具有法律约束力.双方均应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双方的权利义务。对劳动合同的任何变更,均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但根据《劳动法》有关规定:  相似文献   

19.
《老年人》2003,(7):42-43
问:我退休在即,与公司发生了关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待遇问题的争议,这属于劳动争议吗?我该通过怎样的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答:劳动争议是指劳动关系当事人即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因执行劳动法规,履行劳动合同以及其他劳动问题所发生的劳动权利、义务方面的纠纷。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是《劳动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规定,因企业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定发生的争议,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等,都属于劳动争议。这里的“保…  相似文献   

20.
《职业》2007,(22)
员工辞职权利受法律保护[重点法条]第三十七条: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辞职权是指劳动者享有的法律规定的解除与用人单位劳动法律关系的权利。不少人误以为员工辞职必须经用人单位批准,用人单位未同意,就不能解除劳动合同;而有些用人单位在职工行使辞职权后,也迟迟不予审批,想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