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维国 《现代交际》2010,(12):271-271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子女所实施的教育,也包含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家庭教育是社会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孤儿学校因其特殊性,承担着孤儿家庭教育的重任。本文详细探讨了孤儿家庭教育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随着时间的推移,四川地震灾区的灾后重建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在地震灾害造成的诸多问题中,“三孤”问题——即孤老、孤残、孤儿的赡养是最紧迫的社会问题。但是,从近期媒体的相关报道看,与此相关的话题似乎更多地是在谈论学校的重建和孤儿的养育。当然,灾区的孩子,尤其是失去双亲的孤儿,是需要给予特别关注的。  相似文献   

3.
万里  于佳琦 《现代交际》2011,(8):151-151
孤儿是社会特殊群体,孤儿学校是集中抚养和教育孤儿的社会福利机构。本文作者通过调查研究,在借鉴孤儿学校55年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总结了孤儿学校学生情感方面的心理特点。研究发现:孤儿学校的学生在生活自理能力、自立精神、生活适应能力等方面存在着普通同龄学生所不及的优势,但同时在其他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本文从情感方面加以总结和探讨,初步分析了孤儿情感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希望能为孤儿群体养教工作提供有利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汶川8级大地震发生半个月以后,灾后重建的问题逐渐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但是,从近期媒体的相关报道看,与此相关的话题似乎更多地是在谈论学校的重建和孤儿的养育。当然,灾区的孩子,尤其是失去双亲的孤儿,是需要给予特别关注的。但是,地震灾区的老人,尤其是在地震灾害中失去亲人的孤老,目前社会上给予的关注显然很不够。  相似文献   

5.
齐书春  任威 《现代交际》2011,(10):186-186
坐落在吉林省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的吉林省孤儿学校是一所集养教为一体的特殊教育单位。这所学校收养了近千名的来自吉林省的孤儿,他们的年龄段在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生活来源主要来自政府拨款。许多的爱心人士对孤儿学生捐款捐物,以表达对孤儿学生的关爱。正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孤儿学生应有比普通家庭出身的学生更有感恩之心,以回报社会。但是部分孤儿学生却对他人的帮助无动于衷,他们的感恩思想越来越被现实淡化。因此,对孤儿学生加强感恩教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相识于孤儿院 陆小飞两个月大时,因残疾被父母抛弃,后被人送进了专收孤儿的武汉市第二儿童福利院,他的姓名是院长取的.随着岁月的流逝,他的双手呈现鸡爪形,没有力度的双臂如同两个随意摆动的袖筒.孤儿院里身体健全的适龄孩子被送到外面的学校上学,但陆小飞生活不能自理,所以只能待在孤儿院里,眼睁睁地羡慕地看着伙伴们每天早上背着书包去上学.  相似文献   

7.
孤儿作为一种弱势群体,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长期关注与关爱,这些关爱对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对于孤儿院里的孩子来说,由于成长的环境以及他们生命中不幸的起点,他们对于外界以各种形式所呈现的关爱有着特殊的敏感性,呈现出极为复杂的心理,而这些心理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他们未来的社会适应力。不恰当的社会关爱也许事与愿违,对孤儿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无锡市社会福利中心的孩子大多是被父母遗弃的,从小被送到福利中心,在这里学习、生活直到长大.按照政策,已成年孤儿很多不再属于政府供养对象,即将要独立生活、成家立业.作为这些孩子的"家长",福利中心希望他们也能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成家立业,因此在融入社会方面给予他们指导,并从住房、就业等方面对其提供支持.成年孤儿回归社会已经成为福利中心的一项日常工作机制,每年有3~5名孤儿通过廉租住房等形式回归社会.2009年,福利中心又申请到了5套廉租住房,根据申请情况,经过前期评估,选定了5名孩子作为当年度回归社会的对象.  相似文献   

9.
唐山大地震后,我国探索了安置孤儿的三种方式:爱心学校、亲属领养、社会领养。但无论是抚养过地震孤儿的爱心人士,还是地震后成长起来的孤儿,在思考如何安置“汶川地震”孤儿时,都异口同声:这是集体的灾难,需要集体的温暖,爱心学校是最佳的选择。无独有偶,1999年我国台湾“9·21”大地震之后,是由台湾安泰人寿保险公司认养了全部的地震孤儿。  相似文献   

10.
当地震过去,我们迫不及待地想给孤儿一个温暖的家,帮助他抚平心灵的创痛。可是,你有没有想过,收养孤儿是接过孩子的一生,你的热情和爱心能持续多久?你的付出不能得到孩子的回馈,是否还能一如既往?你的小心呵护会不会反而造成他的二度创伤?当发生这些问题时,我们要怎样表达自己的爱才能让孩子接受?  相似文献   

11.
张海燕  李巍  袁颖 《现代交际》2014,(12):141-141
21世纪,人类在科技进步、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同时,越来越关注精神世界的生活与自身发展。为了落实全体孤儿学生的发展,预防孤儿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学校通过多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力图保证孤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也为以后幸福的生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何金玲  任威 《现代交际》2010,(10):156-156
作为一名孤儿教师,我已经在这块特教事业的土地上耕耘了三年。面对这群自尊心强、敏感、个性鲜明的孤儿学生,我们作为孩子们的老师和母亲,每天都在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快乐生活而努力工作着。在吉林省孤儿学校这所特殊的教育单位,孤儿学生的自主管理不仅体现在让学生在综合素质上能够得到全面发展,重点在于师生能够创造一个和谐家园氛围,使学生安心学习、乐观生活。  相似文献   

13.
新“孤儿”现象:有家的孩子像棵草?文武宝生生长在新中国的儿童是幸福的。他们是祖国的花朵,是家庭的小太阳。然而,当千千万万的花朵与小太阳正受着社会和家庭的宠爱时,你可曾发现,一代失宠的"新孤儿"出现了......钱与孩子,哪个重要?改革开放,搞活经济,...  相似文献   

14.
有这样一群孩子:因为父亲或母亲犯罪服刑,没有了正常的生活来源,失去了家庭管教,他们或游荡社会,乞讨为生;或寄人篱下,受尽歧视;或流落街头,自暴自弃;或为生活所迫,行走在危险的边缘…一这些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社会上把他们称为“特殊孤儿”或“法律孤儿”。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地方的社会福利院开始将孤儿或残障儿童寄养在附近村子的农民家里,那些寄养孤儿或残障儿童的村子就被称为乳娘村。90年代以后,更多地方福利院开始推行这种寄养模式,但是,近几年这种寄养模式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孩子所受教育较差、康复条件差等。面对这些问题,乳娘村将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16.
【新闻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为永霸"满洲",从国内招募了10多万贫民组成开拓团,到中国东北落户屯田。日本战败后,2808名日本孩子被遗弃在中国,成为孤儿。当时,一些处境仍然艰难的中国人收容了这些孩子,将他们养育成人,这就是日本残留孤儿。他们在中国完成了社会化过程,在某种文化意义上,他们已经成了"中国人"。"日本遗孤"是一个人数不多的群体,他们的故事折射了历史,折射了时代变迁,折射了人性的光辉与扭曲。  相似文献   

17.
1992年,西藏拉萨市周围几个县发生地震,孔繁森领养了3个在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孤儿。他家本来就不宽裕,每次下乡还要接济生活贫困的藏族群众,所以工资常常不够开销。领养3个孤儿后,孔繁森经济上更加拮据了。为了抚养3个孤儿,他悄悄来到西藏军区总医院血库,要求献血。医院护士见他年纪大,认为不适合献血,加以拒绝。他恳求道“:我家孩子多,负担重,急需要钱,请帮个忙吧!”见他如此恳切,护士心生同情,勉强同意。1993年,孔繁森先后献血900毫升,得到营养费900元,全都用在3个孤儿的生活上。孔繁森:卖血抚养孤儿@曾彦志…  相似文献   

18.
人间真情:河南“父母”千里领养被拐卖的湖北苦命儿文/李万卿这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故事。几年前,湖北孤儿被人贩子拐卖至河南省夏邑县,由于买方家贫,孩子险些病死。这时,好心人出现了,他收养了孩子,并在夏邑县警方协助下找到孩子的老家。当他们把孩子送回湖北后...  相似文献   

19.
大龄孤儿教育救助是孤儿发展型福利中的薄弱环节,关系到其能否摆脱福利依赖,实现自立自强。同时,大龄孤儿长期滞留孤儿院引起福利院人满为患的问题亟待解决。大龄孤儿"增能型"教育救助模式注重挖掘大龄孤儿潜在能力和优势,在救助主体和救助客体分工协作的条件下达成一种良好的救助循环,实现大龄孤儿教育救助理念的转变,同时构建个体主动增能和外力推动增能相互补充的合理救助结构。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及教育机构的引导作用,促使孤儿福利向青年乃至成年阶段延伸。大龄孤儿"增能型"教育救助模式对于消除贫困的代际传递,完善我国儿童福利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10年前,一个年仅6岁的孤儿被村委会以“父债子还”的名义卖往他乡,10年来,他的亲人在艰难地寻找他的下落。孩子,无疑是一个文明社会中应该得到保护和救助的人群,但孤儿任冬非但没有得到额外的安抚,就连被亲戚抚养的权利也被某些人以欺诈的手段剥夺了。最终,他作为父母留在人世间最后的财产被抵了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