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彦  李凤艳 《国际论坛》2012,(3):13-18,79
随着苏联时代的终结,特别是北约东扩进程的加快,部分独联体国家表示了加入北约的意愿,俄罗斯对独联体地区安全的影响力备受关注。对于俄罗斯还能否主导独联体地区安全,学术界存在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区域外大国对该地区安全的渗透,导致俄罗斯失去对独联体的控制权;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俄罗斯的国家实力及其与独联体国家传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仍能保障其有效影响独联体安全事务。本文从影响力的概念入手,分析俄罗斯对独联体地区安全影响力的分布结构、作用机制、限制性因素,回答俄罗斯对独联体地区安全是否仍具有核心影响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集体安全理论是战后出现的一种安全构思。"9·11"之后俄罗斯为了切实保障中亚地区安全,主导"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参加"上海合作组织",较为有效地在该地区安全上发挥了作用,使这一地区"三股势力"的活动没有大规模蔓延。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独联体的分裂呈现进一步明显的趋势,其主要的外部因素是美国对独联体进行大力渗透和拉拢,俄罗斯调整独联体政策客观产生的副作用给了美国可乘之机。尽管分裂形势严重,但独联体仍然能够继续维持,其主要原因是各成员国之间普遍存在着安全、经济等方面的共同利益,其中俄罗斯是维系独联体、以防进一步分裂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冷战后,美国历届政府对独联体的外交政策,整体上是服从、服务于美国对俄罗斯战略需要的,并呈现清晰的演变轨迹:扩展民主、改造防范俄罗斯--渗透独联体、遏制俄罗斯--运用巧实力、对话俄罗斯.事实,政策演变的只是手段和方式,而美国的根本目标"防止俄罗斯重新崛起成为美国的威胁"是不变的.  相似文献   

5.
普京时期,俄罗斯对独联体政策是:(1)区别对待独联体国家,同时在市场经济与互惠互利的原则基础上重建和发展双边关系;(2)在次地区层面,重点经营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和欧亚经济共同体,同时继续发展俄白联盟国家和统一经济空间,抑制"古阿姆"集团;(3)在独联体框架下,发掘独联体在人文和抵御非传统安全威胁领域的合作潜力,发展在其他领域的多边合作。通过实施积极而务实的独联体政策,普京政府维护了俄罗斯的利益,保持了俄作为独联体一体化主导者的地位。未来俄罗斯对独联体政策和俄主导的独联体一体化进程将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是俄罗斯仍将继续巩固和扩大以俄为首的独联体军事政治联盟,推进独联体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6.
自独联体爆发"颜色革命"以来,原来沉寂多年的"古阿姆"又重新活跃起来,并且在2006年转变成为"古阿姆民主与发展组织"。在独联体一体化停滞不前的大背景下,"古阿姆"组织变身成为独联体地区一个非俄罗斯主导的地区组织。本文试图分析该组织的成长与发展历程、原因以及未来的走向,解读其对独联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俄罗斯视独联体国家为“近临国家”,是自己的“利益空间”。在经历了“亲西方”的大西洋主义等外交战略后,俄罗斯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幻想不断破灭,俄罗斯人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确保独联体这一“近外国”的国家利益空间对于俄罗斯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俄罗斯确保自身安全的有利屏障,也是其重振大国地位逐鹿国际舞台的重要资本之一。所以,在苏联解体后,在新的地缘政治形势下,如何维持与独联体国家的良好关系在俄罗斯今后的对外政策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苏联解体后,移民问题不仅在俄罗斯出现,而且在独联体其他国家也都成为深刻的社会问题。现代民族主义的抬头是俄罗斯移民形成的主要原因。独联体国家间相互的移民数量庞大,仅次于华侨数。尽管如此,现在以俄罗斯为中心的独联体国家的执政者们在政策上并不关心俄罗斯移民问题,而只热衷于强化自身及自身所属国家的影响力。随着全球化和地域化的同时形成,社会统合成为核心问题,解决移民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现。  相似文献   

9.
以普京担任俄罗斯国家总统为背景,浅析普京时期俄罗斯在中亚及里海区域的能源外交活动。中亚里海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成为美国、欧盟及俄罗斯争相夺取的"心脏地带"。中亚里海沿岸主要国家历史上隶属于前苏联,虽然苏联解体后各国出现"去俄罗斯化"倾向,但普京执政后为了巩固独联体的团结与发展,在这一地区开展了一系列能源外交活动,既满足了自己的能源需求,又促进了中亚里海沿岸国家的能源开发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结束以后,中亚地区的战略地位提高,各个大国、强国以及国际上其各种势力无不纷纷利用各自优势,争先恐后抢滩这一地区,对中亚国家施加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影响,以便在这一地区占据有利的战略地位,牟取中亚的地缘战略利益以及丰富的战略资源。美国也不例外,尤其是在9.11事件后,反恐成为了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的中心环节,美国以联合反恐为旗号,打击阿富汗塔利班和"基地"组织为地缘突破口,加大了介入中亚力度。而作为中国的近邻,美国的中亚政策必将影响我国西部的稳定、安全以及我国同中亚国家的安全。  相似文献   

11.
近年,俄罗斯呈现出强势复兴的势头。从国家复兴的大局出发,俄罗斯在对外的某些领域悄然调整政策,表现为:俄罗斯在独联体范围内不再“垄断一切”,但要做“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不再硬性禁止独联体国家加入北约;承认独联体的严重弊端,主张改革独联体机制;“能源换安全”成为构建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关系的新模式。从俄罗斯国家复兴的宏观大局角度看,它调整独联体政策是对外战略中的一个策略变化。  相似文献   

12.
中亚社会的“俄罗斯情结”始于俄罗斯的中亚殖民主义进程,是“俄罗斯化”政策的结果。中亚社会的俄罗斯化,使得中亚社会的发展中增加了俄罗斯民族文化与情感因子,已成为影响中亚社会发展的内在因素之一。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共谋发展的“上海精神”及其实践活动,以及俄罗斯与中亚之间的各种一体化机制,是中亚人应对时代变革和地区共同问题所做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3.
近年随着中亚和独联体各国经济的逐步恢复和发展,内部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对新疆外贸尤其与中亚贸易这无疑会产生直接的不利影响。加快推进上海合作组织的进程,充分发挥其在中国与中亚和俄罗斯地区经贸合作方面的作用,是未来中长期抵消中亚和独联体内部经济一体化发展对新疆经贸发展的不利影响,保持新疆与中亚俄罗斯国家经济贸易持续稳定发展最行之有效的途经。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地理解俄罗斯经济治国方略的内在逻辑,深化中俄合作,以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作为时间节点,对俄罗斯经济基本面和普京经济治国方略的重点方向进行系统分析,从“国际-国家-社会”三层次进行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的机制解释。研究认为,俄罗斯入世以来经济治国的方向主要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减少对企业监管限制、促进消费和投资来增强市场活力,改善人口老龄化问题、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从国际层面,入世使俄罗斯更加深入地融入了全球经济体系,但是开放贸易下资源型国家的要素禀赋优势挤占了其他经济部门发展资源,使得俄罗斯可能出现贫困化增长,调整过度依赖能源等原材料产品的经济结构转型迫在眉睫; 俄罗斯坚定地推动欧亚经济联盟,对外经济战略的制定体现了的国家自主性; 俄罗斯国内社会形成以了行业为基础的政治联盟,直接影响了具体经济议题上的政治决策,经贸政策既紧密团结独联体国家又实行“向东看”战略。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 90年代中后期 ,俄美两国由于在战略目标上的对立 ,双边关系不断恶化并几乎走向对抗。“9·11”事件之后普京突然改变对美态度并在重大冲突问题上主动让步 ,俄美关系发生转折。因俄罗斯和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尤其是安全领域有相互合作的需要 ,所以它们会继续推进两国关系发展。然而由于美国不会仅仅满足于俄罗斯支持它的国际主张 ,俄美之间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仍将难以排除。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外交政策自普京总统上任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中亚地区成为俄罗斯外交政策关注的重点对象。在俄罗斯“务实外交”的引导下,俄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不断改善和加强在安全领域和经济领域方面同中亚各国的关系。不但重新获得了中亚各国的信任,而且还巩固了自己在中亚地区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