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继敏 《城市》2011,(12):74-79
北京在奥运会之后,提出了建设"三个北京"的城市发展目标,对首都生态环境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围绕"绿色北京"、"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命题,绝大多数研究主要关注城市建设的资源环境管理、生态科技推广、循环经济发展等物质层面的内容,对于"绿色北京"精神层面的问题关注不足。有文章曾指出,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最大障碍是从政府官员到普通民众冷漠的环保意识,即生态文化培育的不足。本文主要讨论北京生态文化的培育。  相似文献   

2.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城市公共健康提出了新挑战,如何通过既有空间环境更新有效提升健康促进与可防疫能力建设、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为当前健康城市发展所面临的新课题。基于相关理论梳理,构建健康促进和防疫支持的"双效健康城市"框架探讨环境更新要素与设计方法,结合苏州金鸡湖环湖绿道更新案例展开应用探讨,提出了城市既有公共空间环境更新的若干设计策略与途径,以期全面提升城市空间韧性和公共健康防疫力,助力健康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3.
当前西方城市发展的主流思想是强调公民参与和以可持续治理为中心。在公民参与城市治理的制度建设方面,西方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全面的体系。反观国内,公民参与缺乏系统全面的制度保障,公民参与城市治理的机会太少,参与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城市发展规划和城市管理的一些政策主要还是依靠领导"拍脑袋"做出,很少考虑到民众的利益诉求。为此,有必要吸收借鉴西方公民参与城市治理方面制度建设的先进经验来提升当前我国城市治理中公民参与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继而推进我国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怎样"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是一条重要路径。我们知道,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已成为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发展的主要载体,全面深化改革自然对城市体制也提出改革要求。这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中国城市体制历经变革,目前形成了以地域性建制为主、层级繁多,实行市管县、  相似文献   

5.
朱志刚 《城市观察》2011,(4):166-171
"城市村落"的概念提出,是对"城中村"概念的一次批判性反思。"城中村"问题的研究,正如其概念一样,形成了单一性、二元对立的研究模式。本文拟就广州城市村落为研究样本,通过对其空间形态现存状况的分析,探讨广州城市村落保护和发展的模式及注意问题,并提出"城市村落"的研究应从人文关怀之意义出发,更侧重于对其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广州明确将"国际商贸中心"作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城市个性定位的确立,"广州如何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就成为各界研讨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商贸中心的能量等级与城市商业中心的聚集和扩散以及转型等角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王枫云 《城市观察》2011,(4):120-125
对我国城市文化建设中商品性文化生产的"授益诱导型"政府监管模式推行的必要性及其内涵、特征、类别、功能以及制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展开了论述,以期有助于提升我国城市政府对商品性文化生产监管的有效度,推进城市文化建设的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8.
现代化城市的建设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尊重人文的发展理念。"人文廊坊"建设目标的提出符合时代潮流且意义深远。分析国外城市在人文建设方面的特点、总结其成功经验,能够在实现途径方面为创建"人文廊坊"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
宋迎昌 《城市》2010,(11):38-42
一、北京CBD功能分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产业升级 "十二五"期间北京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奋斗目标,CBD作为世界城市的核心功能区,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过程中要发挥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0.
健康城市是当前世界各国应对城市化健康问题和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系统梳理健康城市的概念内涵及其演变发展,基于世界不同地区健康城市的典型案例,分析全球健康城市的建设特色和实践历程,并从发展理念、组织架构、参与主体和实施策略等方面对未来全球健康城市的发展进行趋势分析。最后,结合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的实际,从统筹建设、规划设计和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推进"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中非理性的土地征收行为,容易给城市建设的"品质"留下"经济隐患"和"社会风险"。温州城市建设中的土地征收模式,既有"自下而上"民众诉求"抛砖"的推动,又有"自上而下"政府主导"引玉"的改革,其典型特点是回应被征地群众的"民生诉求"问题,通过"三分三改"给予农民"携土地资源用益物权"入城的市民身份,并创造农民可以"自由择业"的"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工则工"的经济环境,使得失地群众生活"有依靠"、工作"有奔头"。温州征地模式,既有其成功的独特性,又有可以推广的普遍性,科学总结温州城市化建设中土地征收的成功经验,对于指导城市化建设中土地征收和谐化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黄海 《城市观察》2010,(6):186-192
"街角青年"是城市中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他们具有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心理特征,形成了与城市主流文化相对立的城市边缘亚文化,介乎主流文化视角下正常社会化的"白色"青少年和走向犯罪领域的"黑色"青少年之间,甚至成为城市社区建设和城市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因此,城市社区如何把目光更多地投向边缘青年,关注边缘青年,理解边缘青年,是当前城市化进程中一个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健康最重要,运动最有效;没有运动,就没有健康。养生高手在民间著名运动养生专家赵心之认为:"健康最重要,运动最有效;没有运动,就没有健康。"可是,不少人却对运动有着这样那样的小情绪。"平时上班那么忙,哪有时间运动?""去健身房好贵哦!"……运动,真有这么难吗?  相似文献   

14.
孟祥林 《城市》2011,(4):15-21
一、"双核+双子"格局下的京津唐秦城市空间互动分析 "双核+双子"模式的京津冀城市群建设构想是在打破传统行政隶属关系条件下以京津两个大都市拉动近京津河北省地区城市发展的新思路,通过构建大北京、大保定、大唐山、大天津的城市互动新格局以期在宏观层面拉动唐山—保定与北京-天津的城市互动,在这种城市群建设格局下,保定、唐山分别成为京津双核的两翼(如图1)。  相似文献   

15.
国际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大多同时也是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如中国香港、新加坡、伦敦、纽约、鹿特丹等。"十二五"期间,上海处在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成为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迫切要求,因此,处于城市经济转型时期的上海必须建设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实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与上海城市的协调发展。本文结合世界主要国际航运中心的实际,分析国际航运中心与城市协调发展可供借鉴的经验,提出目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与城市发展之间面临的矛盾与问题,并从集疏运体系和港城一体化角度提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与城市实现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李钧 《城市观察》2012,(6):185-18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DNA",对都市"非遗"的淡忘,会造成我国城市传统文化的缺失。保护"非遗",更要在传承中创新,让"非遗"活起来,其生命之树才会常青。广彩是国家级的"非遗",是广州的城市文化名片之一,有过辉煌,亦曾走入衰落。在广州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要求下,广彩如何传承创新,焕发生命力,助推文化强市和世界文化名城建设?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服务经济指数"编制目的是真正做到为各有关城市制定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提供依据,进而为中国服务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通过对2010年服务经济指数排名及简要分析,进一步阐明其指标体系及脸谱图,提出各城市和地区要结合自身的发展现状、利用本地区的优势,积极发展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服务经济。  相似文献   

18.
马善国  王志良 《职业》2013,(2):9-11
素有"皖北明珠"之称的安徽省淮北市是一座"因煤而建,缘煤而兴"的城市,地处鲁苏豫皖四省交界之腹地。2009年,淮北被国务院确立为资源枯竭城市,被安徽省列为全省四个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之一。淮北市委、市政府以此为契机,以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为目标,计划用五到十年的时间,把淮北建设成"全国重要的煤电煤化工基地、黄淮海平原食品工业高地、全省重要的承接产业转移试验区、皖北乃至黄淮海地区最宜人居的山水生态城市",实现城市发展转型。  相似文献   

19.
城市管理公共政策是城市政府为指导城市各要素的有效配置,妥善地处理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城市社会大众利益出发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它是城市管理的强有力手段之一,也是城市政府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一项特权。生态环境公共政策是城市管理公共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项政策的定位是否正确,政策措施是否得当,不仅影响到整个城市管理公共政策的质量和实施效果,而且会直接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经济效益。因此,研究城市生态环境公共政策,对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健康发展,最终将城市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良好三者保持高度  相似文献   

20.
把握上海“十二五”发展历史方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二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的重大调整和变化,给上海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既带来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同时也提供了重要历史机遇。上海面临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四个率先"和加速建设"四个中心"、参与全球竞争的双重任务,必须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创新为龙头,全面推进"四个中心"建设,加快城市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