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蒙古族保护与利用草原自然资源的"天人合一"观念,是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精神财富。对正确处理生态、生产和生活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天人关系”是中华文明的本质所在,它不仅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哲学的核心价值的体现,它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文学研究的代表作《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和《宋元戏曲史》关涉到文艺的评、论、史三个方面。其特点是对“可爱”而“可信”的理论包括书写方式的共同探求 ;在文化转型时期 ,他的这种追求不仅具有文艺学的生态意义 ,同时也具备建构新型文化精神的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南平市松溪县的村民约"法"是对"村规民约"的丰富和完善,具有地域性、权威性和灵活性等特征。在村民约"法"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传统与创新、任意与规则、德治与法治冲突等问题,需要站在法治的视角,采取合乎现代法治精神的措施,实现村民约"法"与国家法的良性互动,发展和完善村民约"法"的乡村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立足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深入思考当前低碳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指导意义.文章主要分析了低碳发展在当前社会文明建设中彰显的生态价值诉求,论述了低碳发展在当前思想文化建设中蕴涵的生态价值取向,探讨了低碳发展在当前公民道德建设中体现的生态价值向度.  相似文献   

6.
孔、孟儒家“仁爱”伦理思想主要表现为:孔子的“爱人及物”思想和孟子的“仁民爱物”思想。孔、孟儒家“仁爱”伦理思想所蕴含的生态伦理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以“仁爱”为一切生命原则.热爱生命、敬畏自然、惜生及物和悯人爱物;二是以完善的道德修养为基础,强调君手人格的培养。孔、孟“仁爱”思想的当代生态伦理价值体现在: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环境伦理道德意识;有助于形成和谐统一的价值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能够弘扬“仁爱”精神,重视生态保护;有助于培养君子生态伦理人格,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网约车规制为例,结合网约车新政,研究互联网+的政府规制逻辑。通过实定法依据与辅助性原则进行合法性与正当性论证,得出政府规制的必要性。并主张基于经济平等原则与比例原则设计具体的规制方案,以形成对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力量。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分层理论和"代际公平"理论视野下,以蒙古族村落社会结构变动现状为研究视点,对蒙古族"双重边缘"阶层出现的路径进行实证化分析的基础上,为其配备了这种"资格"的充足理由;进而对"代际传递"不能正常运行的诸多原因为张扬点,强调"代际公平"合理传递的无比重要性;最后以"社会关爱"理念出发,对他们刻不容缓地进行政府和社会援助视之为本研究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企业逐渐成为国际对外承包工程市场的重要力量.在影响和决定我国海外工程项目成败的诸多因素中,文化因素正逐渐成为管理者关注的焦点.文化具有不易被改变的“刚性”,这种刚性导致项目东道国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激荡与冲撞,进而引发文化风险与管理失灵.有效地运用约哈里“窗口理论”,在两种异质文化之间求同存异,塑造独特的“第三”文化,对于克服路径依赖,改进海外工程项目管理绩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东汉以还,众多学者对孟子的"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进行了注释、疏解,但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修辞理解的角度看,"文"、"辞"、"志"、"意"固然是准确理解孟子"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的关键,而"逆"更是关键中的关键。它包括了"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两个方向的解读过程,涵盖面广,表现力强,可用"推求"对应之。"以意逆志"的过程,实际就是融"意""志"为一体、由已知而未知、"推陈出新"的理解、阐释过程。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阐明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应有内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对广东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走"绿色广东"之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元代初期庐陵文人刘将孙以文胜,代表了当时庐陵文派的文章成就。其文章受理学影响,表现出基本的儒家思想立场和主于心的理学视角;同时,又体现出个性为文的特点。这两方面尤其体现于其记体文章中,尊崇理学而又不失个性,重心性,发论大胆,思想独特,对庐陵一地的儒风学风又洋溢着自美的情绪,整体形成了刘将孙的文章特色,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庐陵文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约·贝·福斯特运用历史和比较的方法,探讨了生态-社会革命与绿色工业革命及其对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之间的效能关系.世界环境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经处于紧要关口,一场生态革命势在必行.离开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试图只通过技术的、政策的、市场手段的绿色工业革命来解决全球性的生态问题是不可能成功的.福斯特强调,只有通过生态-社会革命——真正的全球性的生态革命只能作为社会革命——而且是社会主义的革命的一部分才能行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概念本身就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和生态价值相统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为了创建更加有机和可持续的社会-生态关系,与地球和平相处.福斯特的理论发现对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启示:对待当代资本主义要批判和扬弃;对待马克思主义要继承和创新;对待社会主义要融合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蒙古族具有丰富的口头文化遗产,蒙古说书艺术“胡仁·鸟力格尔”(胡仁·乌力格尔是说书艺人用低音或中音四胡边拉边唱古今中外故事的一种曲艺形式)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但是,如今,已有几百年历史的“胡仁·乌力格尔”艺术。由于多种原因失去往日的辉煌,濒临消亡的境地。1.“胡仁·乌力格尔”艺术正不断失去赖以生存的听众;2.“胡仁·乌力格尔”的载体胡尔奇(说书艺人)日益减少;3.胡尔奇演唱“胡仁·乌力格尔”的地域范围越来越缩小;4.胡尔奇演唱的“胡仁·乌力格尔”之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持续的雾霾天气不仅给公众带来了谈"霾"色变的群体性心理恐慌,而且给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造成了严重阻碍。揭开"雾霾"的面纱,隐藏在"雾霾"事件背后的秘密是一场人类与自然之间事关生存与发展的利益博弈。在我国以往的经济发展中,由于缺乏科学的认识和合理的规划,自然观在认识与实践、宏观与微观、集体与个体三对基本范畴中发生了错位。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自然观的理性回归需要做到认识与实践相统一、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集体与个体相均衡。在"绿色话语"下重构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自然观,自然观与发展观的对接是前提,冲突解决机制的运行是必需,法律制度的完善是保障。  相似文献   

16.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普遍面临资金投入不足、生态产品市场驱动力缺乏以及无法吸引潜在购买者的循环困局。而基于绿色金融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吸引主流投资者、撬动更大规模资金支持及提升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的必要条件。为了探讨绿色金融系统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制,首先明确了基于绿色金融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础条件。其次,将基于绿色金融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划分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产权明晰化、商品化及生态产品市场金融化四个发展阶段,就此提出了基于绿色金融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框架。在系统梳理基于绿色金融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基础上,明确了绿色金融充分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外部性的内部化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最后,提出了充分发挥绿色金融的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功能,系统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所需的支撑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7.
面对日益凸显的自然资源危机,“自然资源价值”论作为一种颇具影响力的环境主义思潮,强调只有通过“发展”劳动价值论来确立自然资源价值,借助自然资源市场化,才能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视角来看,“自然资源价值”论不仅在理论前提上误解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理论导向上依赖不彻底的自然资源市场化方案,还在理论基础上沿袭了古典经济学的无偿自然观。实际上,自然资源作为天然存在的有用物质没有价值,但可以有形式上的价格。彻底解决自然资源危机仍需依赖资本逻辑的克服,而不只是自然资源的市场化。自然资源是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财产,不是理应被纳入市场体系的商品。基于政治经济学批判视角剖析“自然资源价值”论的多重内在缺陷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与建构。  相似文献   

18.
生态辩证法和“普遍联系”、“普遍价值”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个人主义价值观是传统生态观中集体"无意识”的重要原因;生态辩证法主张人与自然万物的平等;"普遍联系和普遍价值”是生态辩证法的核心范畴;生态辩证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当今的人类迫切需要提高包括生态辩证法在内的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和训练.  相似文献   

19.
伴随“低碳绿色”校园活动的兴起,基于“低碳绿色”校园的高校后勤管理运行机制创新,成为当下高校完善后勤服务管理体系,提升后勤服务水平与质量的重要任务。高校后勤管理运行机制创新要围绕高校后勤低碳绿色“服务网络化”的构建要求,确定创新的方向,并以“管理精细化”的理念和“运行智能化”手段找到创新的方法和路径,从而设计出创新的具体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天人合一"思想在时代背景与思维方式上有所不同,但是二者都主张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都坚持一元论;都站在整体的高度看问题。二者在我们探索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机制的具体路径时给我们提出重要启示,即尊重自然规律,调控人的过度行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走科学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