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汉民族秦汉横空出世 ,便开始了雪球滚动式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包涵了汉民族在与入主中原北方少数民族族群的互动中发展 ,汉族南迁在与南方少数民族族群的互动中发展 ,以及明代汉民族大迁徙和清代汉民族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除了元代和清代等少数几个朝代外,汉族在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长期处于优势地位,从历史学视角展开的汉民族研究可谓成果丰硕,而从民族学视域开展汉民族研究的重要性虽然不断地得到强调,也产生了诸多极富建设性的成果,却仍然存在着诸如把汉民族的历史等同于中国历史、各学科对汉民族的研究代替了民族学的汉民族研究、以少数民族研究代替汉民族研究等问题。因此,民族学视域中的汉民族研究应该把汉民族作为一个民族实体进行研究,重视研究当前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新特点,加强研究汉民族海外移民历史和现状,加强对汉民族社区的田野调查,尤其是要加强从少数民族的视角来研究汉民族,以促进对汉民族形成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婚姻、节日、祭祀、娱乐、教育、丧葬、结杜等方面论述了清代新疆汉民族的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4.
外来词是汉语语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译名深受汉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文中拟通过分析汉民族认知心理探究外来词的汉化途径,指出汉民族根据本民族的文化心理,通过音译、音义译以及音义译兼创译等途径对外来词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如此极大提高了外来词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5.
王蕾 《中华魂》2014,(2):32-34
满人入关后,清基本上继承了汉族顺应时令的古老节庆风俗,同时又加入了一些满族传统民族特色。春节是汉民族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清代宫廷也极其重视春节,圆明园正月的筵宴活动就是典型的代表。  相似文献   

6.
在清代历史上,农耕文化前所未有地越过长城,深入游牧,在辽阔的大漠地区,两种文化相互交融与作用,对蒙汉民族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本文试图追述这一历史过程,并对两种文化关系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文学史上,清代是宗室作家出现最多的朝代。而塞尔赫又是清代康乾期间享有盛誉的一位满族宗室诗人。在71年的生命旅程中,塞尔赫潜心研究诗歌写作,即使后来进入仕途,官暇之余,主要活动也是以诗会友,现有《晓亭诗钞》四卷集流传于世。虽然诗作不多,却很有特色,可以说既有满族宗室文人的民族特质,又渗透着汉民族的文化,这种多元性、包容性和丰富性,在满族宗室文学中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纵览关于塞尔赫生平及诗歌研究论著、文章,以期对其生平及诗歌研究状况进行一次较为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8.
清代知识女性人数多于历朝,她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与家庭环境、婚姻生活以及与她们不同寻常的阅历有关,而艺妓则是在与名士的交往酬唱中学识大增。此外,清代知识女性关注社会事务的色彩比较明显,尤其是在清初和清末的社会动荡之际。  相似文献   

9.
爨文化时期南中汉族移民的"夷化"和随之出现的"西爨白蛮"、"东爨乌蛮",是由夷汉民族融合形成的新型民族群体.探讨这一时期夷汉民族融合的历史背景、融合途径及其演变发展规律,对于认识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构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成语被称为"活化石",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蕴涵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服饰成语兼有历史和文物的双重价值,其源头大多是中国古代历史著作,在这些成语中,汉民族的古代服饰风貌、服饰观、服饰礼仪制度等都有轨迹可寻。对服饰成语的研究是探寻汉民族服饰文化的可靠途径和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1.
乌鲁木齐成为新疆的首府是从清代开始的。文章系统地论述了清代乌鲁木齐的建城历史过程。乌鲁木齐城建过程中历经屯田城堡、迪化汉城、巩宁满城(老满城),新满城、满汉二城合并最终形成乌鲁木齐城区。这种建城模式也凸现了乌鲁木齐城市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清初复杂的满汉民族矛盾更可以理解为一种国家认同的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说,汉人对“薤发令”的抗拒,从表面上说是争发束衣冠,但在本质上说争的是明人的身份,争的是中原传统文化,体现出传统民族观念下,对汉人、朝廷、国家的三者的基本认知。随着清朝作为中原王朝统治的巩固,汉人也逐渐完成了“剃发易服”,新的国家认同在文化与地域认同的基础上形成,汉人、清人、中国人形成了同一。  相似文献   

13.
清王朝在统一新疆后,为了加强对当地的有效治理,巩固其统治,大批的遣犯和流人被发往新疆各地。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这些特殊移民群体不仅在新疆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当地教育、社会习俗等文化方面亦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前,一部分革命党人在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将东三省、内外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在内的广大疆域排斥在中国领土之外,只想在汉族传统疆域十八行省恢复建立汉族国家。十八星旗就是这种思想的产物,这是由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受阶级、思想的局限性使然。虽然它与“五族共和”的精神相悖,但在当时十八星旗仍然起到了号召人民起来推翻清王朝统治的巨大作用,是一面革命的旗帜。  相似文献   

15.
清朝统一新疆以后,逐渐以民族“大一统”观念取代了以往的“华夷之辨”。同时在吸收借鉴历代封建王朝统治众多少数民族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元明以来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的同时,又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具有当地当时特点的民族政策,使其深入人心。虽然其民族政策具有以满族统治者的民族利益为最根本、在维吾尔族聚集的南疆地区实行汉回隔离政策等局限性,但从总的方面来讲,是加强了新疆诸族与内地以汉族为主的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密切了新疆各族人民之间的关系,以及有效地抵御了外来侵略。  相似文献   

16.
骊靬县是西汉时期设在今甘肃省永昌县境内的一个故县,这在中国史书当中多有记载。长期以来中外媒体就此多有报道论述。以汉唐至清代诸多经学家的考证为基础,对不断提出的就此问题的看法与推断进行梳理,全面展现当代学术界对此县为何而置所引发的争议与讨论,并以金关汉简所反映出的信息进行推理分析,骊靬县为自西域内迁的骊靬降人而设这一观点更为可信。对历史材料与对已有成果的梳理串连,对研究中西方文化交流、民族迁徙融合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镇西汉移民社区的微观视角观照清代新疆的移民社会,考察镇西汉民族移民社区的形成、分析民间神 的构成、探讨信仰的地域性特征和多元化功能,重点揭示了镇西汉移民社区与内地同质、但又有独特需求与精神创造的民间信仰,其中驼户供奉“马祖”与“冰神”信仰带有鲜明的地域独创性.分析得出清代新疆移民社会对内地民间信仰移植的同时还进行了文化融合与创造,民间信仰作为主导民间大众思想的精神文化,是清代边疆治理移民社会的有效补充方式.  相似文献   

18.
清代是新疆多民族共存格局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新疆各民族进一步融入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时期。在新疆多民族共存格局形成和融入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屯垦是最重要的推动力量之一。该文认为,清代新疆屯垦,实现了清朝对新疆的统一,使得新疆与内地之间的政治藩篱不复存在,新疆地区的各民族共处于同一个国家之中,并在长期融合的基础上,新疆各民族形成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相似文献   

19.
屯垦是我国用于治理边疆的一项特殊的手段,在古代西域的稳定和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中总结了从西汉至清代各代屯垦的时空分布特征,认为屯垦地点多分布在丝绸之路沿线的军事扼要之地,受西域内外政治局势变化的影响,屯垦的重心逐渐由南疆向北疆转移,如此的空间转移也带动了清代以后北疆城镇群带的兴起。自然影响力和政治驱动力是屯垦发生的两类动力因素,探求其作用机制,认为这两类因素是古代新疆屯垦规模之大、屯垦时间之长、屯垦成效之明显的核心动力。  相似文献   

20.
玛纳斯县域自清朝统一新疆以来逐渐聚居成邑,移民群体的生存活动形成地域社会。清代至民国前期的玛纳斯县域农业社会的形成蕴育了众多的庙宇,围绕庙宇广泛而多样的民间信仰活动成为当时城乡显著的社会现象,促进了移民的土著化社会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