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自袁行霈先生在有关论著中重申宋人张 的陶渊明享年 76岁说以后 ,李文初、邓安生、徐声扬、魏正申等已就其论证进行了多方面的辨驳 ① 。笔者同样不能接受 76岁说。本文即对已有辨驳所作的两点补证。(一 )在陶渊明享年问题的考证上 ,颜延之《陶征士诔并序》是一篇重要的参考文献。而其中的“年在中身”一语的“中身”是否概指陶渊明卒岁 ,则理解不一。主 6 3岁说及 76岁说者对此持否定态度。如袁行霈《陶渊明年谱汇考》(以下称《汇考》)信从游国恩说 ,谓“颜《诔》所谓‘年在中身 , 维 疾’乃指渊明中年染疾之事 ,而非临死前情形”② ,从…  相似文献   

2.
在李唐以前的诗人中,陶渊明的生平是最为复杂的。如被朱自清先生称之为“此六者皆荦荦大端”的名字、年号甲子、居址、出处、世系、年岁等,至今仍是众说纷纭,难断甲乙。以其年寿为例,自刘宋以降,即有六十三岁、七十六岁、五十六岁、五十二岁、六十余岁诸说。持六十三岁说者乃肇始于沈约《宋书·陶潜传》,梁启超《陶渊明年谱》则首发其难而创五十六岁说。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从梁说。七十六岁说者为宋人张演在《吴谱辩证》中最先提出,请人黄璋等则从之不疑,但梁《谱》认为是说亦不能成立。宋云彬《陶渊  相似文献   

3.
在高扬"渊明风流"的南宋,"上饶二泉"赵蕃与韩氵虎对陶渊明人品和诗文非常推崇。本文从"上饶二泉"在情感上对陶渊明的认同、对陶渊明人格美的追求、对陶渊明艺术的接受三个角度来探讨"二泉"诗歌与陶渊明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有《赠羊长史》诗,序云:“左军羊长史衔使秦川,作此以赠。”宋吴仁杰《陶渊明年谱》于义熙十三年条下注: 有《赠羊长史》诗.长史名松龄,晋史本传(按,指《晋书·陶渊明传》)谓与先生周旋者。是岁刘裕平关中,松龄以左军长史衔使秦川,故有句云:“路若经  相似文献   

5.
关于陶渊明的思想,是陶学研究中相当复杂的问题之一。古今研究者或将渊明归于儒家,或归于道家。自宋以后,喜欢以禅说诗的人,将陶诗的言约旨远与禅宗的不立文字相提并论,于是就称陶诗“默契禅宗”。近有丁永忠先生集渊明信佛说之大成,著《陶诗佛音辨》以佛经比附渊明诗文,论证渊明深受佛教影响。对这样一种“新论”,很有辨析的必要。  相似文献   

6.
1、回归自然与遥阴存在──论陶渊明诗歌语言(戴建业)龙江师专学报一期2、《四库全书总目·陶渊明集提要》辨证(周期政)九江师专学报一期3、《陶渊明集注》前言(魏正申)九江师专学报一期4、陶渊明年谱新说:读邓安生《陶渊明年谱》(孙梓洲)古籍整理研究学刊一期5、杰出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与叶赛宁:中俄渔歌比较研究)(岳风群)外国文学一期6、陶渊明自然思想初探—一读陶札记之七(赵治中)绥化师专学报一期7、陶渊明生死观漫议—一读陶札记之八(赵治中)丽水师专学报一期8、浅论宋代的“崇陶〔陶渊明〕”现象(吴惠娟)贵州社会科…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365—427),生活在东晋后期和刘宋的初年。他是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时期最为杰出的大诗人。他对唐宋以还文学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在他生前和南朝这两百年间并不著名。我们都知道齐梁之际伟大的文学史家兼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并没有提到他。同时,沈约在著《宋书》时为他立传,对他的名字也弄不清楚,只是根据传闻这样写着:“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到了梁朝,受到《文选》的编撰者萧统特别重视,搜集他的诗文,编著成集,并写了一篇《陶渊明集序》,还写了一篇《陶渊明传》,传的一开头是这样写的:“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可见萧统也弄不清楚,也只是根据两种传闻著录而已。沈、萧二人笔之于书,虽各有侧重,但都是根据那两种传闻,当不失为史家所应有的“多闻阙疑”的可贵精神。  相似文献   

8.
由于每个人对陶诗的理解不同 ,因而对陶公的享年便有多说 ,我于《九江师专学报》 1998年第 2期上发表了《评陶渊明享年五说》的文章 ,即评古直的五十二岁说 ,评梁启超的五十六岁说 ,评邓安生的五十九岁说 ,评袁行霈的七十六岁说 ,评沈约的六十三岁说 ,现在又发现《岭南学报》第六卷第一期发表了赖义辉的《陶渊明生平事迹及其岁数新考》的文章 ,他通过对陶公诗文的分析和归纳 ,定为享年五十二岁 ,他的取材与古直不同 ,但得的岁数相同 ,因此 ,我也要评赖义辉的五十二岁说。评了以后 ,便是否定这种新考。现在作出评述。赖义辉说 :“渊明乙巳辞…  相似文献   

9.
作为清代画坛扬州八怪之一的高凤翰,他的诗文创作成就少为人知,诗名为画名所掩,对陶渊明的接受是其诗文作品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但这一创作特征历来没有得到学界的关注。高凤翰对陶渊明的接受是全方位的,不仅在诗文中用到陶渊明的典故,也化用陶渊明诗句,模拟陶诗意象,欣赏渊明志趣,仰慕渊明为人,还创作了数量众多的田园诗。高凤翰对陶渊明的接受贯穿其一生,在高凤翰不同时期的作品中都能发现陶渊明的影子。在诗文作品中如此大量有意识地拟陶、和陶、用陶,不仅在清代中前期文坛,即便是整个明清时期,也是为数不多的,高凤翰在清代陶渊明接受史上的地位应该受到学界重视。  相似文献   

10.
关于陶渊明从出仕到归田,专家在编年谱时,都认为陶公在州召主簿不就后,即在家闲居数年,等待第二次出仕.今择其影响大者九家予以介绍.1、邓安生《陶渊明年谱》太元二十年乙未,二十七岁.是陶渊明始仕之年,不久,自解归.隆安二年戊戌,三十岁.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生前和身后 90年间 ,其作品默默无闻 ,几乎亡佚。之后 ,仅《诗品》列为中品。陶渊明逝世百年后 ,萧统收录陶渊明诗文并编纂成《陶渊明集》 ,是为我国第一部文人专集。萧统亲为陶集作序 ,序文高度赞扬陶渊明人格与作品。自始 ,一个伟大的诗人和一集伟大的作品才得以面世  相似文献   

12.
古代绘画中的陶渊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曾提出,陶渊明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古代绘画中大量关于陶渊明的作品,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个论断。现存关于陶渊明的绘画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取材于他的作品;第二类取材于他的遗闻轶事;第三类是陶渊明的肖像画。考察这些以陶渊明为题材的绘画,可以看到陶渊明在画家心目中的影像,进而探讨陶渊明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所体现的人生追求和美学理想,以及陶渊明所产生的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3.
陆瞻云出生于有着家学渊源的文学世家,常与其亲族诗文唱和。她婚后清贫的生活环境对其宗陶诗风的形成有着决定性作用;在与汪亮的诗文酬唱中,也能看到女诗人对自身婚后生活状况及隐逸超脱个性特征的表现。陆瞻云的诗歌在思想内容上,注重描写正积极的归隐情结,其笔下的日常生活亦与陶诗非常相似;创作题材上,陆诗多表现农田桑事等田园生活,既关注社会现实,又有享受隐居生活的摹写;语言风格方面,陆诗质朴清新与深沉豪迈之风并存。  相似文献   

14.
明末清初遗民诗人的杰出代表钱澄之对陶渊明的接受可谓是全方位的,尤其是在其人生后半段隐居田园期间,更是将陶公作为效仿的对象,写下了大量效陶的田园诗篇。本文拟从气节操守、生存方式与生活态度、诗文及艺术风格方面来论述钱澄之对陶渊明的接受。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向以高洁的人格、冲澹的诗风受到普遍推崇。但在日本汉学家冈村繁所著《陶渊明新论》一书里,陶之一生,无论出仕还是隐逸,均属率意任性的极端个人主义,明显缺乏社会协调性。对此论陶新说,国内学者多不以为然,指出其背后隐藏着的现代性叙事逻辑及日本现代公司伦理,有违古代陶渊明之真实。文章认为,重要的不是在孰是孰非之间遽下判断,而是在现代陶渊明研究中,引入现代性"自反"意识,检审所有立论特别是自身立论的前提,同时将对"真实"的理解由对古代事实的绝对还原的"真"向研究者共同体内相互切磋、形成共识的"真"转变。惟其如此,才能拓展陶渊明研究的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所有制结构形式的变化,我国工人阶级内部产生了许多相对独立的阶层。工人阶级内部各阶层之间在根本利益一致的情况下,存在着方方面面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正确认识这些差异和矛盾,加强工人阶级自身的团结和统一,已成为新时期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当务之急。因此,深入剖析工人阶级内部存在的矛盾,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工人阶级内部的统一战线工作。成为刻不容缓的理论与实践的严峻课题。  相似文献   

17.
孟浩然一生都保持着对陶渊明的敬慕之念,但是,其敬慕态度以应试不第为分界线有前后不同的明显变化。前期,他往往把自己比作陶渊明,纯粹地表达出对陶渊明的亲密感情,以及在陶渊明式的世界中生活的怡然之情。但应试不第后,隐居故乡的生活没有了过去舒适、愉快的感觉。他明确知道了田园生活并不是自己的本怀。后期的孟浩然,在求仕的欲念与甘于隐居之间强烈动摇。为摆脱求仕不能的苦恼,他憧憬陶渊明的世界,但此世界不再是前期把自己比作陶渊明那般亲密的世界。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的生存存在着物质乃至精神的压力。田子泰自耕自食的居民点对陶渊明写作《桃花源记并诗》有启发。税有积极的正面作用,但王税异化为盘剥百姓的同义语时,没有存在的必要,陶渊明呼唤着“靡王税”的理想社会。“王税”的问题没有解决好,王朝的更替没有意义。陶渊明并非晋室忠臣,因为晋室也有盘剥人民的“王税”,陶渊明呼唤没有王税的社会,实际上就是对晋室的否定。  相似文献   

19.
唐人受到科举制度及崇道思想等时代因素的影响,对陶渊明的人格与诗歌有着不同于以往的评判、接受乃至崇拜,至此,曾经被冷淡的陶渊明的诗歌方才得到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同时,陶渊明又以其巨大的人格魅力与突出的诗歌成就,分别影响着初、盛、中、晚唐不同时期的诗歌风气。  相似文献   

20.
刘熙载一生恪守着儒家信仰,特别重视人格修养。他在《艺概》中,把人品摆在了第一位,并明确提出了“诗品出于人品”这一论诗范畴。他特别服膺陶渊明,认为“陶渊明则大要出于《论语》”。本文试图通过刘熙载对陶渊明论说的分析,以窥其思想及他对人品重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