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汉语称谓语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汉语称谓语是汉民族传统文化观念的一面棱镜,折射出协调与和谐的文化精神,其中亲属称谓语强调了汉人对宗法等级的重视,社会关系称谓语突现了汉人的官本位思想,虚拟亲属称谓语则显示了汉人浓厚的人情味儿.  相似文献   

2.
襄陵话俗称红卫话,属于中原官话汾河片平阳小片,其亲属称谓语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而独具特色。襄陵农村家庭中祖孙三代人由于价值观等原因在亲属称谓语的使用和亲属称谓的语音方面有较明显的差异。运用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以襄陵话的亲属称谓为主要研究对象,整理出了襄陵音系。采用矩阵的形式对襄陵亲属称谓语进行了概括和语义描述。最后文章提出了进一步研究襄陵方言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汉语亲属称谓语数量庞大,文化内涵丰富,情感意义复杂,与英语称谓语形成了鲜明的差异。如何将文学作品中这些为汉语所独具的亲属称谓语翻译成恰当的英语,使英语读者能正确地理解和欣赏作品。本文从跨文化角度出发,借助关联理论,探讨英汉亲属称谓语文学作品中五种常见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韩两国一衣带水,同属东亚儒教文化圈,都具有父权家长制的宗族文化传统,但由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亲属称谓语体系。从社会文化差异方面入手,探讨了中韩血缘亲属称谓语的差异,分析其成因,总结出亲属称谓语的异同点及其产生原因,使人看到了中韩亲属称谓从体系到用法各个方面的不同,了解了这些区别对翻译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5.
文化观照下的英汉亲属称谓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英两个民族的传统经济和文化渊源截然不同,前者是以家庭为主体的农耕经济,以儒家文化为主干,宗法意识浓厚;后者是以个人为本位的商业经济,源于希腊罗马文化,人文成分较多。从而使得其相应的亲属称谓语体系迥然相异,具体体现在区分长幼辈分、血亲与姻亲、宗族与外宗族、父系与母系以及泛化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在英汉互译中,对亲属称谓语的处理实非易事,通过实例说明了亲属称谓语可采取包括归化法在内的五种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6.
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够反映出一定社会的文化,而词汇作为语言的构建材料,理所当然地就成为了其文化的负载者。汉、彝、英亲属称谓词是汉、彝、英语言词汇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仅反映社会的亲属关系,还积淀了民族文化不同的个性特征和价值观念。本文以汉语亲属称谓词做参照系,通过对汉、彝、英具有代表性的亲属称谓词作对比性地描写分析,旨在探索它们在宗族关系、长幼次序、背称面称的差异上反映的不同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7.
关联域角下汉语拟亲属称谓语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眼于探究汉语拟亲属称谓语的英译方法。众所周知,汉语拟亲属称谓语具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特色,正是这点造成语言交流间的困难。本文从跨文化角度出发,借助于关联理论,语用对等原则探讨了翻译该类词语的适用方法:具体化,转换,省略,信息替代以及音译加注。在提出方法的同时,文中列举实例指出亲属称谓语语际翻译最终应达到语用对等的目的,从而实现交际价值。  相似文献   

8.
亲属称谓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属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人与人之间的亲缘关系在语言上的表达形式。哈萨克族亲属称谓是以父系为中心,展开各种脉系的一种体系。论文从传统的分类法入手对哈萨克族亲属称谓语进行分类,梳理了哈萨克族亲属称谓系统和哈萨克族亲属称谓的界定,并对亲属称谓所包含的文化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称谓语是人们用来互相称呼的一种方式,由于中西方社会在文化传统、伦理道德和亲属关系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亲属称谓语在中西方文化中的文化缺失现象。本文就文化缺失现象对亲属称谓语的英译的影响,来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以及如何解决文化缺失下亲属称谓语的英译问题,并提出一些基本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0.
受网络等传媒催生,"房叔"、"犀利哥"等拟亲属称谓语大量孳生,其中"哥(姐)"等正日益泛化为人们可随意采用的自称,已成为具话题性和典型性的网络流行语。"哥/姐"自称义的泛化透射了汉语亲属称谓语在当代语境中的演变历程,网络上"哥/姐"自称与其他亲属称谓语的自称不同,分析其泛化原因有助于对其他亲属称谓语的泛化趋势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1.
亲属称谓词是人类较早出现的词汇,是民族语言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种语言的亲属称谓系统的构成和使用特点体现了该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反映了该民族的社会文化特点。黔东方言苗语亲属称谓有其独自的特点。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观察了苗族的婚姻家庭关系和婚姻制度,并阐释隐蔽其中的交互从表婚、姨表不婚、逆缘婚、对偶婚等婚俗文化。  相似文献   

12.
维吾尔语亲属称谓的社会称呼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亲属称谓是亲属关系的名称 ,亲属称呼是亲属接触时所用的口头称呼 ,两者在语义特征和适用范围上都有不同。维吾尔族亲属称谓的社会称呼法大约有两种 :一是原形转称法 ;另一种是改形转称法。维吾尔语亲属称谓转化成社会称呼的根本原因是初层权利和义务的扩展和次层感情的扩展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对本民族的政治、文化、外交、军事、民族关系和社会心理等诸多方面的认识开始进入到现代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华民族以自信自立自强为核心的、和世界其他民族平等交往的现代民族意识全面形成,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基本完成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深受侠文化影响和侠文化精神浸润的新文学作家,萧军在现代革命意识指导下,结合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对侠文化进行了现代性改造和创造性转化。他从侠文化中提炼出反帝反封建的精神资源和斗争力量,抒写着民族复仇精神和反抗意志,以唤醒广大民众的爱国救亡热情,从而使传统侠文化在抗日救亡的时代语境下呈现出新的话语蕴藉,体现了萧军的个人英雄主义人格追求和自由主义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5.
十六大以来,理论界和高校专家学者围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理论成果。通过对这些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梳理,从中可以看出当前关于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研究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6.
受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影响,魁北克于1980年和1995年举行的全民公投虽未导致加拿大国家分裂,但其政治诉求优先于经济诉求、族群认同优先于族际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导向对加拿大联邦造成了深刻影响:在国家整合方面,使分离运动合法化并激发了其它族群的分离意识;在族际整合方面,制造了族际不平等并扩大了族际矛盾。由此得到的启示是:国家整合需要国家一体导向的民族政策,族际整合需要民族平等导向的民族政策。  相似文献   

17.
从中英文称谓语及其变化看语言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对社会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称谓语从中、英文两方面进行了简要地分析 ,并着重从汉语称谓语的变化及其原因 ,总结了称谓语的使用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 ,并由这个小的分支总结出语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称谓是一种重要的社交礼仪。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常常因为对方不恰当的称谓而陷入尴尬的境地。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人们把称谓语划分为两类:亲属称谓语和社交称谓语。本文把探讨的范围限于社交称谓语,从英汉社交称谓语的比较谈起,分析跨文化交际中社交称谓语的误用,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19.
称呼语的使用受很多因素制约。当研究者试图解释称呼语的制约因素时,往往借助文化理论、面子理论和关联理论等。目前,尚未有研究者从语言哲学的视角对称呼语的语用制约机制进行研究。我们拟借助语言哲学中的语义外在论对该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更深入地认识称呼语的使用问题,同时,为相关研究提供跨学科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重陆轻海”与“通洋裕国”之海洋观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两朝正处于世界性海洋历史发展的"千古变局"时代,但统治者沿袭传统模式,在立国思想上"重农抑商"、"重陆轻海",在国防战略上以"禁海"代替海防,禁海迁界、"守土防御",反映其海洋观念的淡薄;而东南沿海地方官员,尤其郑成功"通洋裕国"思想的提出和实践,显露出"以商立国",向海洋空间发展的意涵;传统时代"重陆轻海"与"通洋裕国"所反映的海洋观念,对国家民族发展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忽略不计,但大航海时代,海洋作为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影响到世界历史走向和发展格局时,"重陆轻海"观念所带来的深层影响会因此而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