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较高的闲暇生活质量作为市民性的重要特征对于少数民族农民工的市民化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农民工的闲暇生活质量总体水平偏低,表现为闲暇时间缺乏、闲暇活动简单、闲暇品味较低等.为此,需要动员各种社会力量,提高农民工的待遇,保障其权益以增加闲暇时间,动员组织援助以丰富其闲暇活动;宣传优质闲暇文化提高其品味,提升其自身能力和素质为提高其闲暇生活质量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以蒙古族为代表的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工艺美术进行分析,剖析其与农耕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的区别.为使当下已经改变生活方式的游牧民族的传统工艺美术得以继承保留,尝试在器物的属性转化的方式下实现.游牧民族工艺美术一般都以生产生活用具为载体,是工艺美术发展的初级阶段,如生产生活方式改变必然导致其工艺美术逐渐流失.将游牧民族器物的工艺美术属性放大,推动其发展为工艺美术的高级阶段,适应已经改变生活方式的游牧民族,并保存其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3.
农民的生活消费一直是学术界较为关注的现象,本文以对农村社区生活消费现状的调查为依据,将 农民的生活消费划分为表达性消费、娱乐性消费、时尚性消费、仪式性消费等类型,并依据农村生活消费的结构对 农民生活消费行为的特点进行分析,指出其消费的符号性、竞争性、超前性以及消费的非理性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家政学作为一门新兴科学起源于18世纪西方国家,是工业革命时代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产物。然而,现代家政学无论是其外延还是其内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当今日本高等教育机构中,其学科名称为:生活科学、生活环境学、人间环境科学、人间科学等或仍然沿用家政学这一名称。其研究对象已由当初单纯研究“家政”,发展为研究人与人、人与物质、人与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层面上。其研究目的在于:运用科学技术提高国民生活质量、构筑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型社会,为人类福祉做出贡献。现代家政学以“国民的衣食住行生活”、“国民健康”、“国民生存环境”、“人类社会福祉”等为其研究领域的核心课题,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及应用科学、管理科学、生活哲学、生活艺术等于一体,已形成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成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应用型科学。并展示出崭新的学科内涵和生活哲学理念。在发达国家中,现代家政学被公认为社会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生活科学。  相似文献   

5.
以西安、广州两地的高校教师为调查研究的对象,在已经建立的工作生活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多层次多算子二型模糊数学工具对其群体的工作生活质量综合评价进行计算,且以职称与学历为分类标准进行实例演算,得出各个层级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评价结果,并将结果进行比较与分析。  相似文献   

6.
《家礼》是南宋朱熹撰写的一部礼学专著,分通礼、冠礼、昏礼、丧礼、祭礼5个部分将古代礼义充分糅合于其所制定的礼仪规范中,对南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地方伦理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以明清时期的徽州为典型区域,以徽州男子为特定人群对《家礼》的实践理路加以探究,认为:一方面,明清时期徽州男子伦理生活的定位,以朱熹《家礼》为旨归,其孝行、悌友、义举等伦理生活,与《家礼》中的孝道、悌友观以及义利观等一一对应;另一方面,《家礼》对古代地方伦理生活的影响展示在礼义和礼仪两个层面,对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于生活中的推广也颇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低收入群体已成为现代和谐城市建设的一块“短板”,其生活方式具有消费低、条件差、娱乐少等特点。课题组以拾荒者、农民工、下岗工人为典型案例,以资源重组为指导思想、系统设计为解决路径、艺术设计为具体手段、生活方式为切入点,通过低收入群体内部的资源整合和低收入群体与中高收入群体之间的资源重组,进行设计创新;通过提供新产品、新服务和新的生活方式,改善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各阶层和谐发展、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8.
辩证法作为思维方式,其发展经历了古希腊、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四个重要阶段。西方的辩证法是基于理性之上,以概念和逻辑为形式,追求某种"先验"的形而上学认识的辩证法。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辩证思维提供的是"生活智慧",是以人及其生活状态为旨归的。两者存在着内在的差异,有着诸多不同的特质,并不能将其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9.
在电子媒介时代,艺术与生活的距离并没有消失。艺术,特别是古典形态的艺术,即在于对生活的特异化,在于距离。艺术的诞生就是从与生活相区别、与生活拉开距离开始的,之后,从古典到现代,艺术都以生活的特异化为其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0.
生活美学以感性的生活为根基,以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审美价值为目标,旨在提升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审美品格和幸福感。生活需要美,教育呼唤美。生活美学在培养人的审美情趣、提高人的道德修养、丰富人的情感世界、弘扬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健康的娱乐方式等方面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生活美学于教师而言,既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精神追求。教师的生活包括了感性的日常生活、理性的精神生活和专业性的教育生活。借助生活美学理论探索教师审美素养的意蕴和表征,可以帮助教师从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教育生活等多个层面提升其审美观和审美能力。另外,丰富教师日常生活审美感知、拓展教师日常生活审美内容、提升教师日常生活审美趣味,还可以提高教师的生活质量以及将审美素养转化为教书育人的能力,从而促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自由是衡量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的重要尺度,但不是生命、生活的全部。脱离生活世界谈论和固守抽象的自由,必然陷入悖论,导致生命价值、生活意义的贬损和消解。现实自由的根基在于生活世界,它必然以生活世界为旨归。  相似文献   

12.
尼采强调身体对于生命的极端重要性,把身体作为透视万物的起点,把具有肉身性的权力意志视作生命的本质。他认为,随着权力的增长,生命力的充盈,生命体验就会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单纯到完满层层推进。"陶醉"是权力意志增长的最完满状态,是这个等级序列的最高阶段,也是生命体验的最高境界。"陶醉"在尼采生命艺术和生存体验共同构筑的美学体系中独具意义,文章主要探讨"陶醉"在权力意志中的本质特性,以及它作为生命忘境和身体高峰体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管理作为生活的有序和规范,是人的生活的特质,也是人的生活展开的内在逻辑之必然。只有回归生活和生活世界,我们才能更好地透析管理的本质和特征,并以此发现、校准和克服原有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偏差”和“异化”,使管理合乎人性、合乎人的生活。这是管理哲学的历史使命,也是建构和凸显管理哲学独特学科价值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14.
素质教育理论价值的发现 ,使人们越来越重视音乐艺术教育与美育的内在关联。音乐教育所具有的感性优势和美学品格将打开新一代受教育者的生活时空 ,实现其现实生活向美好精神家园的归拢  相似文献   

15.
从生命哲学的视角审视,当代教育的功利主义,使生命的意义被消解;教育与生活的分离,使生命失去了根基;教育者角色的强化,使生命的灵动与创造被泯灭。生命解放之路在于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诗意地栖居”是自由地栖居、创造性地栖居、精神相遇地栖居。  相似文献   

16.
九叶诗派是我国一个具有很强代表性的诗歌流派,其对诗歌艺术价值的坚守和对生命意志的探询及其超越作出了富于智性的沉思,表现出智性与感性相交织的思维方法和审美特征。九叶诗派坚持诗歌是艺术,是生命意志的表达的精神立场。这正显示了九叶诗派的伟大,显示了他们对生命意志的坚守和超越。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从对《老子》版本的辨析入手,认为“无为而无不为”是具有审美意义的人生境界而非单纯的功利思想。这个人生境界的审美性质就在于它超越了条件限制而符合人生最高理想的绝对自由,其审美特点就在于无目的的合乎审美目的。“无为而无不为”表面上看是一个逻辑悖论,但实质上却展示了人生境界经由修养途径达到审美境界的必由之路。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美学思想在庄子“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的人生境界中得到了发扬光大,对今天仍具有启迪和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经济全球化 ,不会化掉民族性和地域性 ;世界现代化 ,不会化掉文学性。我们面临的全部问题是 ,在走向全球化的时代 ,创造 2 1世纪我国文学发展的辉煌以及经验教训 ,广泛吸收世界文学的一切有机营养。这是一个辉煌的“合题” ,其内涵包括主流文学、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 ,E线效应、D线效应与F线效应 ,个我人生与群我人生、社会人生与宇宙人生等等诸种关系  相似文献   

19.
《周易》是一部智慧之书,其中具有丰富的生态意识和美学意味。本文通过对《周易》中"生"、"变通"、"合"等关键概念的阐述,探讨《周易》生态美学思想中以"生生"为代表的本体论,以"变通"为途径的可持续发展特性以及以"和合"为目的的美学境界,从而对生态美学这一崭新的美学发展方向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现代人常常处于人生的困顿之中,寻觅生活意义与建构生命价值已成为现代中国人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从中国传统人生智慧的视野出发,我们应该区分幸福与快乐的不同、生活品质与生命品质的不同,且要从生活快乐的有限之中去寻求生命幸福的无限,亦即在有限的人生中去追求生命的永恒,从而既获得生活的意义,亦提升自我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