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在上海营销中国将成为一种“世界制造”。如果说跨国公司在华东地区建设工厂并形成“中国制造”之概念的话,那么还有一种非物质化的产品也在世界各地流传着,那就是国际机构或跨国公司在上海这一中国经济的心脏地区,直接打造和输出中国经济的新形象,这可以称之为“世界制造”。在本届福布斯论坛之前,《财富》杂志在1999年也兴起过这样的高潮,以后美国的《商业周刊》、  相似文献   

2.
批注,古代称其为评注或评点.文学评点中有总评、评注、行批、眉批、夹批等形式,形式多样,长短自如.三阶式批注法教学,即运用批注法,分三个时段来有效地落实教学内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提出了“高中语文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等课程目标要求.用三阶式批注法教学,一定程度上能同时实现这些教学目标,可谓一箭多雕. 普通高中苏教版《语文(必修五)》书中,有培根《论厄运》、周国平《直面苦难(节选)》、帕斯卡尔《人是能思想的苇草》和罗素《我为什么而活着》这四篇篇幅短小而意味深长的文章.运用三阶式批注法教学,仅一课时就上好这四课,并落实相应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3.
我读曾国藩     
我花两个月时间读了《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唐浩明著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卷首辞云:“梁启超对世人说:‘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蒋介石对儿子蒋经国说:‘至于中文读书写字之法,在曾公家训家书中言之甚详。你们如能详看其家训与家书,不特于国学有心得,必于精神道德皆可成为中国之政治家,不可以其时代已过而忽之也。’”“毛泽东对友人黎锦熙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相似文献   

4.
严复大约从1900年以后开始翻译孟德斯鸠的《法意》(今通行译名为《论法的精神》),至1904-1909年间分七册陆续出版。所以大体说来,严复这部著作问世已经整整一百年了。早如蔡元培1923年底所著《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一文中就说:“(严复)所译的书,在今日看起来,或嫌稍旧;他的译笔,也或者不是普通人所易解”(蔡元培,1984:351-353)。既然如此,为什么今天仍然值得重提这部百年之前的旧作?在笔者看来,这主要是由于此书不仅在当时堪称巨著,而且它所包含的制度学和社会学内容之丰富,特别是严复叙述这些问题时的思考路径和辨析深度,更在中国社会学史…  相似文献   

5.
陈诏 《中外书摘》2010,(10):86-87
《清明上河图》问世以后,多次出入皇宫,名声极大。特别是元、明以后,流落民间,转辗于文人墨客之手,于是传说纷纭,版本问题也显得越来越复杂。如认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网》有“稿本”、“真本”之分,这是所谓“稿本”说。又认为当时北宋画院中的祗候效仿张择端,也有面汴河之图而有甲乙者,这是所谓“别本”说。  相似文献   

6.
《河伯》是屈原抒情组诗《九歌》中颇受争议的一篇。关于《河伯》篇的祀主问题,历来学者未能达成一致意见。主要有“黄河之神”、“九河之神”、“天河之神”、“楚邦水神”等几种代表性观点。  相似文献   

7.
要说说“知青”,我忽然想到,词典里是不是收了这个词?到网上《词霸》里一查,有。“中国在本世纪60年代、70年代对知识青年的简称。特指那时受过中等文化教育,以后又上山下乡参加劳动的青年。”这条解释还挺准确。文革前下乡或回乡的学生,如邢燕子,叫“知识青年”,不简称“知青”。文革中毕业(或实际肄业)的大学生,无论到工厂还是到农村,也不叫“知青”。就是文革中毕业(或实际肄业)的高中、初中生,分配到工厂、参军,或待分配留城的,也不叫“知青”,“知青”就是这词条里写的,“特指”的“上山下乡参加劳动”的中学生。我就是一个知青,撰写这词条的说不定也是个知青。要说这词条还有什么不足,我认为最后一句应该是,“以后又上山下乡参加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青年”。这“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重要,现在回头去看,实际比“上山下乡”更重要。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学的历史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本无社会学,但按中国当代历史学家的解喻,中国社会学的思想、学术却源远流长。吾师周子同教授就认为中国经学中包容有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几个主要部分,《群经概论》指出:“《易》、《春秋》是孔子的哲学、社会学及政治学的思想所在”。 钱穆(宾四)教授对于这个道理则有较为详尽而明确的阐发,他把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  相似文献   

9.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诸葛亮在《诫子书》中的一句名言,流传至今自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力。翻开中国的历史书,很难看到美国西部常见的那种充满了探险和向机遇挑战的故事。偶然地或许也可能发现一星亮点,苏秦游说六国和张仪四处拜相的故事也许能让人有一丝的兴奋,那个辩士争雄和游侠辈出的年代不过几百年而已,历史大多时候是沉寂无声、不见硝烟、不见功勋的历史。可见中国古人的静是一种彻底的静,所以有君子淡泊高雅,所以有孙武在《孙子兵法》中阐述的“静幽慎言”的君子修养守则,古人坚持认为人心本浊、人欲本炽本…  相似文献   

10.
1995年,邹川雄于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完成博士论文《拿捏分寸与阳奉阴违:一个传统中国社会行事逻辑的初步探索》。几年后,该论文分为《理论》和《实践》两本书出版。其中,《理论》的篇幅较《实践》一本多出1/3,可见其论文的重心在理论上。这不是一般的社会学理论论文。以往那些论文常常在西方理论脉络中选择一个(或者几个)人物、概念或者命题进行讨论。它们常有比较固定的模式和参考文献,以在既有观点基础上增加一点新意为目的。而邹氏的论文是一个“本土化”的尝试,以开拓对中国人与中国文化的社会学研究为志向。它涉及穿梭于中西之间、各…  相似文献   

11.
关于乡村,去年曾有过一阵以“故乡沦陷”为题的讨论热潮,几位青年评论家分别撰写了文章,直指生存在城市的“飘一代”或“民二代”失去对故乡期待的心灵之痛,这几篇文章分别为潘采夫的《谁的故乡不沦陷》、熊培云的《我的故乡因何沦陷》、孟波的《不能承受的故乡底层沦陷之重》,我也撰写了《故乡沦陷,躲不掉的心灵之痛》。  相似文献   

12.
2005年,正值中国电影百年华诞。纵观2005年的电影,我们可以发现,主旋律、商业片和文艺片,基本上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相比2004年的几位中国电影“老大”孤独求败的格局,2005年的江湖,可以说是人气十足、热闹非凡。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徐克(《七剑》)、张艺谋(《千里走单骑》)、陈凯歌(《无极》)三位前辈争相厮杀,也可以看到冯小刚继续“有一说二”(《夜宴》)。另外, 新面孔的出现也让江湖风不平浪不静,几位当年的地下导演像约好了似的集体亮相(《世界》、《青红》、《独自等待》等)。虽然半路杀出个程咬金,香港电影《头文字D》一举拿下了上半年的票房冠军,但几部小众电影《情人结》、《美人依旧》、《鸳鸯蝴蝶》)却也能缠绵悱恻地以柔克刚。成龙(《神话》)、刘镇伟(《情颠大圣》)、王祖贤(《美丽上海》)等几员老将又杀了个回马枪,另有来自港台的几位空降奇兵突入重围(周星驰《功夫》、洪金宝《猛龙》、杜琪峰《黑社会》、关锦鹏的《长恨歌》、侯孝贤的《最好的时光》等)。总之,2005年的中国电影很有一种群雄争霸的气势,毕竟,谁都想在这意义非凡的一年造就自己的精彩。  相似文献   

13.
我的奶奶戴洵是一位离休老干部。她在参加革命前只读过初中,后来凭着顽强的自学,又借担任大学系党总支书记的便利进课堂旁听,提高了文化水平和文学素养。她喜欢钻研中国古典名著,对《红楼梦》情有独钟,发表过一系列“红学”论文,圆了“半个红学家”之梦。离休后,有了充裕的时间,她迷上了创作,先是写点短文章,后便踌躇满志地向“大部头”进军。在短短的几年里,她写出了34万字的长篇小说《西来桥》和题为《军营之恋》的系列回忆小说第一部《沂蒙之恋》。后者是在爷爷逝世以后,奶奶强忍悲痛,以超人的毅力完成的,显得尤为可贵。…  相似文献   

14.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显赫的学问。在王朝时代,历史编纂学是显学。而现在经济学是显学,历史学则成了无人理睬的“丑小鸭”。中国如此,外国也差不多但是,2003年,英国出了一本研究上海的历史专著《帝国造就了我》,却得到了专业杂志和通俗媒体的一致好评:“《帝国造就了我》是对鼎盛时期的上海的引人入胜和精妙无比的生动写照。(”《亚洲书评》)“多么奇特而英勇的一个人的肖像。(《星期日时报》)“一段令人神往的帝国回忆……值得一读。(”《格拉斯哥先驱报》)“今年最引人入胜的关于真实生活的书籍之一。”(《南华早报》)创造这一不凡成就的年轻…  相似文献   

15.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告诫,交谈不要从讨论分歧开始,要从双方都同意的事谈起,使对方立即就说:“是、是。”他多说一次是,就增多一次接受以后论点的机会。这是一种很有用的沟通技巧,英文叫“yes—yes”法(连续肯定法)。心理学给出了论证: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些核心的固有立场或观念,当沟通信息同既有核心相抵触,对方不是回避就是抵制。但在那核心的外围,却有一个变动不定的“可接受范围”。在这范围内,沟通信息是能够产  相似文献   

16.
圆子信箱     
玫瑰之约圆子: 现在电视上非常流行的男女速配节目如《玫瑰之约》等,让我大惑不解——男女之间神圣的爱与情感就在那众目睽睽之下被迅速“搞定”…… 陕西咸阳 刘流刘流: 没那么严重吧——自古以来,男女认识进而相知的途径不外乎以下几种:媒婆拉线、街头偶遇、其它形形色色之类。这电视速配可视作“媒婆”之一种。你要知道,媒婆的使命是让两人认识,之后便“安静地走开”。至于这被介绍的二人能否修成正果,恐怕并非“媒婆”所能左右。 《玫瑰之约》说:通过我,你们认识了,回去好好谈吧。这我们可以接受。如果有一天,这节目说“通…  相似文献   

17.
人们说话或作文,无论华巧或质拙,全以“意与言会,言随意遣”为极致。为了适切地达意传情,说话者或作文者总会按照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与习惯,甚至运用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法,调整或修饰自己的语辞,这就是修辞。阿拉伯语修辞学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十一世纪,著名语言学家阿卜杜·查希尔·朱尔加尼(卒于公元1078年)就写出《修辞秘诀》、《雄辩例证》两书,总结前人研究之成果,比较系统地提出了阿拉伯语修辞学的一些基本原则,被认为是阿拉伯语修辞学的第一奠基人。一个半世纪以后,艾布·叶阿孤卜·赛卡基(卒于公元1229年)在《学术之钥匙》一书第三部分(修辞学)中,首先将阿拉伯语修辞学分为三大部分:辞达学()、辞巧学()、辞华学(),从而使它成为一门完整的学科。  相似文献   

18.
本评论是针对秦晖教授的一次讲座而写的。讲座的主题为:大共同体本位与中国传统社会。秦晖这次讲座的文本依据是他发表在《社会学研究》上的一篇论文,题为:《“大共同体本位”与传统中国社会》(以下简称“奏文”)。根据我个人的理解,秦文所谓的“大共同体”指称的是民族-国家这样一个大共同体,而非人们谈及中国传统伦理时通常所指的家族这一小共同体。在近现代,传统的“大共同体本位”价值诉求则在救亡意识的驱使下,以国家主义的面相传承至今。秦晖在讲座中透露了这样一种思想主旨,即传统中国社会一直存在着强烈的民族-国家价值诉求,这一价…  相似文献   

19.
文清 《当代老年》2006,(1):52-52
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中国”·词。《诗经·大雅·民劳》中写道:“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我国古代,“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意思是先爱护京都的百姓,进而安抚四方。从这里不难看出,“中国”即“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中国”这个词专指帝王所在的国都。周代文献中,“中国”一词有五种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三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地;五指诸夏或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建立的国家。  相似文献   

20.
绪论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他 1 990年出版的英语本《实践的逻辑》(以后简称《逻辑》) (法语本 1 980年出版 ) ① 一书里开章明义地提出他自己最感关切的理论问题 :“在所有人为地分裂社会科学的对立之中 ,最根本的也最要命的是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之间的对立。这个对立恒常地以几乎不变的形式重现 ,这事实足以指明这两个被分辨了的知识模态都是同样不可缺少的。然而 ,社会世界的科学却不允许简约化为两门彼此孤立的学问 ,即社会现象学和社会物理学”(Bourdieu ,1 990a :2 5 )。所谓“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就是社会学家历来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