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元劳动力市场条件下的就业体制转换   总被引:71,自引:0,他引:71  
本文通过城市非国有部门的产生及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阐释了在二元化的城市劳动力市场条件下就业体制转换的机理。文章认为,无论在比较严重的失业现象出现之前还是之后,国有企业所依托的劳动力市场上工资决定和就业吸纳的传统制度因素,都是这种体制转换的实质性障碍;而现行的以歧视性就业为特征的政府反失业政策,具有加强传统体制的效果。因此,放弃歧视性就业政策,开放城乡劳动力市场,是实现就业体制转换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2.
一、从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业机制 到新疆劳动就业形势问题研究1 .关于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就业机制的必然性改革开放特别是体制转轨过程的实践告诉我们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国有企业作为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进入市场 ,就必须按照市场机制要求运行 ,必须按照配置生产力要素要求投入物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就要求国有企业走减员增效之路。从按计划体制配置劳动力转到按市场体制要求配置劳动力的轨道上来。然而 ,按照市场体制要求配置劳动力 ,就意味着必须承认劳动力是商品 ,必须按照商品经济的基本法则———价值规律进行劳动力交…  相似文献   

3.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就业政策伴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历经了多次调整,总体上从计划体制转向市场体制。在计划体制下,中国实行农村自然就业和城镇统包统配就业相结合,以城乡存在大量隐性失业为代价实现了名义上的全面就业,维持了低效率的动态均衡;在市场体制下,中国致力于建立起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竞争就业机制,让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逐渐起到决定性作用,并充分发挥政府促进就业的作用,在更加积极就业措施的推动下走向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在就业政策转向过程中,虽仍与经济政策保持高度联结性,但社会政策的属性正在得到逐步强化,最终服务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目前的就业问题主要是由体制转型、历史因素、国际竞争压力以及金融危机的冲击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是劳动力供给、需求和匹配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通过直接考察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需求状况得出三个结论:中国劳动力需求在产业结构之间存在失衡,新兴的第三产业并不能吸纳从第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劳动力需求在区域上存在失衡,东部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的同时,中部地区的第二产业劳动力需求过低;劳动力需求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存在失衡,私营企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弹性显著高于国有企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促进劳动力需求复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成长及障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海燕 《理论界》2006,(3):57-58
在延续了30年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基本上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力市场。单一就业格局的突破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政府推出的“三结合”就业方针,而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则以1986年国有企业中劳动合同制的推行,进而“再就业工程”的实施为标志。初步确立后的劳动力市场虽取得一定成就,但其发育并不平衡。市场自身的缺陷、市场供求主体的不明晰、工资调节机制不健全以及相关法律基础的不充分也在制约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发育和完善,需要借助政府行为,通过深化改革,推进劳动力的市场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就业制度改革三十年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社建 《社会科学》2008,(3):117-122
30年来的就业制度改革是政府与劳动力市场共同发挥作用配置劳动力资源的过程,基本遵循了努力发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市场化改革原则.为此在简要考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统包统配制的就业制度的基础上,探讨就业制度改革30年来的简要进程,反思就业制度改革,分析展望未来我国就业制度改革的前景,提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有效扩大就业与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中国转型经济中的隐性失业和就业制度变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城市就业双轨制与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三元模式,是转轨期间中国就业制度的基本型态.在这种基本制度型态中,劳动者的理性选择行为,对于不同的劳动者是不一样的.由于双轨制所导致的享有体制利益的城市劳动力滞留在原有的体制内,就造成了就业制度的全面市场化与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的无法形成.因此,低效率的企业制度和隐性失业将被迫存续下去.  相似文献   

8.
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有两个需要解决好的根本问题:一个是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问题;一个是政府职能的转换问题。这两者既紧密联系,又互相制约,特别是政府职能的转换,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前提条件,具体地说政府如果不简政放权、实行政企分开,国有企业就不可能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可以说,转换政府职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析劳动力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及运转效果,探讨目前影响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并指出未来的改革方向。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已基本建立通过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体制机制,但仍存在一些非竞争因素,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部门、不同行业的技能相似劳动者之间仍存在较大的工资差距。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破除妨碍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企业的雇佣成本以提高其雇佣意愿,规范政府管制使其集中于克服劳动力市场的外部性和效率改进是未来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一、分析的前提与对消费品市场环境的基本估计考察中国消费品市场的体制转换与结构转换,必须以如下四个基本前提为出发点:转换(工)处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之中;(2)处于对外开放逐步扩大的进程之中;()处于中国前体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之中;(4)处于国际经济技术环境急剧变动的过程之中。*上四方面的变化趋势都将对政府政策、行为,村企业目惊、行为,从而对市场活动产生影响。考察中国消费品市场的体制转换与结构转换,也必须对消费品市场的发育状态及其环境作出基本估计。消费品市场是中国诸多市场(如生产资制、资金、…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四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建立社会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同时指出“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增强企业活力,提高它们的素质,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中心环节。”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有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实质上是企业挣脱政府怀抱、走向市场,从政府的附属物转化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的过程;是企业从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束缚中走向  相似文献   

12.
劳动力市场分割是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是对于劳动力市场非完全竞争的另一种表述。我国城市劳动力市场是在“单位制”变革的背景下形成的,在宏观上表现为体制内劳动力市场与体制外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其中体制内劳动力市场与体制外劳动力市场又分别存在着二元分割,因此呈现出双重二元分割的状态。劳动力市场的双重二元分割在现实当中表现为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独特的就业模式和收入分配模式。这种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状态会随着“单位制”持续变革发生动态的调整和演变,其目标取向是规范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3.
论资本经营运作中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本经营是本世纪90年代末期在中国出现的一个全新理念,是经济体制改革从体制增量改革阶段迈向体制存量改革阶段,适应国有企业改革重心由经营机制向产权制度转换和资本市场发展的产物。资本经营作为企业的一种外部交易战略,它不仅在微观上具有低成本扩大企业规模、取得更大市场份额。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实现规模效益的功能,而且在宏观上具有调整产业结构,盘活存量国有资产的效能。正是基于这两种功能和国有企业目前的特殊处境,资本经营引起了国内理论界、企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密切关注。与资本经营相关的兼并、收购、重组和股份制…  相似文献   

14.
改革前,推行重工业优先的传统发展战略,导致工业化与城市化相分离,使我国农村劳动力无法随着国家工业化的进展向具有较高生产率的产业部门自由流动,形成大量过剩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在城市工业部门中,由于推行低收入,广就业的就业政策,使国有企业中存在大量冗员,形成了严重的隐蔽性失业。改革后,由于城乡隔离的松动和资源配置方式由指令性计划向市场机制的过渡,传统体制中形成的城乡隐性失业日益显性化。这是体制转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从长期看,只有实现市场导向的城乡改革才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从根本上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5.
文章针对目前河南省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分析了我省劳动力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速劳动力市场形成的政策选择和对策: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深化用工制度的改革,真正落实劳动者择业和企业择人的自主权;3.加快工资制度的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4.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户籍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抑制城乡劳动力隔离的弊端;5.进一步加强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就业网络;6.提高对劳动力市场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增强它们的活力,提高它们的素质。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关键所在。”这就突出了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的重大意义。一、股份制改造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良好选择按照《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目标是:使企业适应市场的要求,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转轨过程中的企业行为和市场均衡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本文把对中国国有企业行为的研究放在不同市场框架下进行 ,发现在垄断竞争市场上 ,国有企业的目标行为是以销售收入最大化为主要形式。在一般竞争性市场上 ,则是以费用支出最大化为主要形式。这两种行为的实质都是以追求经营管理者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之所以在不同市场中表现为不同形式 ,原因在于企业销售最大化行为是搭政府扩张政绩的便车 ,借助政府的市场控制力量 ,把产量扩张至超过利润最大化的最优均衡点。而企业费用最大化行为是搭政府维护就业稳定目标的便车 ,依附于这种最低政绩目标 ,能够在低于以利润为目标的退出均衡点下持续生存。市场均衡就是在这样的行为基础上实现的 ,因此供给过剩往往不可避免。基本的政策含义在于 ,在竞争市场上 ,解决产权问题是首要的 ,而在垄断竞争市场上 ,解决行政性的市场垄断最为关键。反垄断应当成为中国转轨时期迫切和长期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劳动者收入分配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者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则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收入分配的原则是按劳动力要素价格分配;另一方面,在公有制企业内部,劳动者收入分配的原则是按劳分配。由市场经济所决定,劳动力可以在劳动力市场上自由流动,并且以劳动力市场为媒介,在企业之间自由转移,因而,按劳动力要素价格分配原则与按劳分配原则两者之间是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9.
创业促进就业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应对措施之一,能够为市场经济注入活力。将创业型城市建设作为一次冲击实验,以此评估政府制度供给对企业和个人创业效果的影响时发现,创业型城市建设活动显著增加城市创业,政府从劳动力市场供给端入手,通过创业型城市建设提供的扶持政策,可以有效促进创业,进而为改善社会整体就业环境助力,在创业过程中推动城镇化。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发展进程中,出现了失业和下岗人员增多的问题,有利有弊。在一定意义上说有其不可避免性,但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导致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劳动力供求方面的,有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方面的,有经济波动引致的对劳动力需求变动方面的,但从根本上说是由于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引起的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动造成的。保持一定幅度的失业率将是中国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的长期现象,但在中、短期内,必须采取得力措施解决国企改革中下岗职工过多的问题。这些措施包括:坚定不移地加快国企改革及其它配套改革,加快结构调整和结构优化,加快经济发展,加速劳动力市场发展,实施有利于就业的宏观政策,实施再就业工程,建立和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和发展中产生的问题的根本解决依赖于改革和发展,中国应该而且有能力解决好目前出现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