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这是潘润涵、林承节新著的《世界近代史》中提出的一个命题。这个命题应该说是一个传统的说法,但它所挑起的问题,再次引起我们对于世界历史的发展以及世界通史的构架这类世界历史学科建设中的重要话题的思考。由周一良、吴于廑主编的20世纪60、70年代通行于全国的《世界通史·近代部分》中称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走向衰亡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民族史观的角度,回顾二战以后日本人历史观的演变,提出日本人对本民族近代史的看法,经历了一个从否定到肯定的重建过程。这种民族史观的形成和变化是由战后日本的国内和国际环境所决定的。要从根本上解决历史认识问题,就必须超越民族史观的限制,建立起没有民族偏见的亚洲史观和世界史观。  相似文献   

3.
黄皖毅 《唐都学刊》2003,19(3):109-112
马克思的《资本论》蕴含着丰富的世界史观,主要体现在包括了"世界市场"的内容的《资本论》写作构想和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世界历史视野上。挖掘《资本论》中的世界史观思想资源,尤其是认清世界市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于理解马克思思想本身的连续性、马克思主义其他经典作家的有关阐述,以及当代全球化状况等,都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世界历史角度分析了本世纪社会主义运动面临困境的深层原因,提出了只有把社会主义放到世界历史总进程中去考察,才能正确总结教训,开创21世纪新局面的观点。作者认为世界历史的形成为落后国家提供了在高起点上利用人类文明成果的条件;应从世界普遍交往的角度,研究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走向,突破以往研究中的民族地域性;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不排斥革命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多样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将和平共处于21世纪,两种制度特殊途同归于人类大同的高级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5.
关于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实质是普遍史观和特殊史观的关系问题。马克思立足于世界历史的视角,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思考和建构,经历了一个从普遍史观到特殊史观的过程;而从俄国革命所提供的“俄国道路”与“俄国方式”到斯大林的社会发展“五形态说”,恰恰经历了一个从特殊史观到普遍史观的回归。在建构中国史观的过程中,中国历史发展模式和现实发展经验、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和晚年东方社会思想以及俄国十月革命所开启的“俄国道路”和“体制嬗变”是三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6.
据苏联《历史问题》杂志1983年第5期报道,苏联科学院通史研究所和“史学史”科学委员会于1983年1月31日至2月2日在莫斯科召开了全苏历史编纂学大会。会议专门讨论了西欧和美洲国家史学发展中的马列主义影响问题。出席大会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所的学者。“史学史”科学委员会主席M.B.涅奇金娜和通史研究所所长乌达利佐娃在大会上致了开幕词。在全体大会上,巴加图里在“马克思揭示了唯物主义史观”的报告中指出了历史科学  相似文献   

7.
斯宾格勒提出了一种"文化形态史观",打破了社会历史理论的托勒密体系--实现了"哥白尼革命".他摒弃"进步"史观,用一种世界历史的"比较形态学"的方法来研究文化,认为历史不应是某一思想家主观"设计的产物",更不是单线索、直线式、由低到高、由恶及善的进步历程.他认为历史没有规律,有的只是"命运".汤因比继承发展了斯宾格勒的历史观,认为文明的发展、生长是一系列"挑战"、"应战"的结果.这种文明形态史观有积极的贡献,但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布罗代尔对其过于简单化的文明史观很不满意,从历史的长时段出发,对他们提出了严厉批评:第一,批评历史宿命论.第二,回避历史的时间,只注重短时段的事件.第三,一种"人的精神本质"与多种(无论是八种还是二十一种)文明形态相矛盾.第四,把复杂的历史简单化,抽出几条"规律"、"法则"、"模式"来剪裁历史.最后,布罗代尔决定抛弃文明模式(包括各种翻版),主张用"长时段"结构理论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8.
目前,国际学术界在发展问题上主要有两派理论:现代化理论和依附理论。现代化理论力求从整体上把握一个社会发展的轨迹,强调社会内部结构的均衡演进,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特性重视不够,并多少忽略了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发达与不发达的联系。依附理论建立了“中心——外围”、“外围资本主义”等概念,把不发达问题纳入世界体系中考察,探究了第三世界落后的历史和现实原由。但是它过于注重外因,容易导致悲观主义。作者认为,两派理论各有长短,在有些论断上针锋相对,但又有内在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9.
文章概括地总结了历史上不同时期,人们对文学性质的认识,认为这些认识不能完全科学地阐明历史学的任务和性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也由于后人的某些曲解而变形,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被奉为唯一的真理。作者认为,用文化模式来概括一个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历史面貌,用文化形态的差异来区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社会异质性,用文化变异来表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总之用这种物质、政治、精神不可分割的文化史观来考察历史,审视现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批苏联史学家近年来对古今国内外的历史进行了综合研究并取得了卓著的成果,这些成果主要有: 出版了《世界通史》增订本。准备出版一部20卷的有关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历史著作。这项研究证实了这榉的论点: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哪怕数量上是微不足道的,会处于  相似文献   

11.
姚君喜 《社科纵横》2004,19(3):101-103
国内不乏对西方美学史系统研究的著述 ,但都不是非常系统和全面。由蒋孔阳、朱立元先生主编的《西方美学通史》(七卷本 ) ,堪称是目前国内最为系统和完备的一部西方美学通史的著述。该著从独特的美学史观出发 ,立足于现代视界 ,以其宏大的体系和缜密的结构 ,构筑了一部活的西方美学通史 ,本文将对该著独特的理论视界和美学史观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世界史在20世纪中外重构过程的历史考察,揭示了这种史学嬗变的时代的、学术的原因及其积极意义。作者从中外史学对比研究的角度,一方面阐述了本世纪以来中国的世界史所受到的外来影响,另一方面又着重指出,中国学者在重构世界史方面所作出的独特贡献,未可妄自菲薄。作者期望,中国的世界史研究者在不久的将来,能写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世界通史,积极参与国际史学界重构世界史的学术潮流。  相似文献   

13.
作为"政治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和旗手,伍德从资产阶级、历史唯物主义、民族国家、社会主义四个维度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总体批判。从资产阶级角度,她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阐释了资产阶级既具有革命性,也具有破坏性,不是真正革命的阶级,资产阶级同资本家、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不能混同。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她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能够深刻全面把握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和剥削模式,揭示资本主义的双重性,也能够揭示资本主义在自身的矛盾运动中走向灭亡的宿命。从民族国家角度,她认为全球化是资本扩张的生动体现,在全球化过程中,资本主义打破了民族国家的地理空间界限,创造了一个全球市场。从社会主义角度,她认为社会主义建立在资本主义矛盾无法调节及其崩溃基础上,建立在对"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基础上,只有超越资本主义的虚假民主,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民主。伍德对《共产党宣言》中资本主义批判的揭示,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复兴有着重要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俄罗斯学术界,无论是文化史的复兴,还是文化学的凸现,其学科建设、研究方法和问题视角的学术基础都是文明史观。从历史角度看,文明史观对于俄罗斯学术界并不是完全陌生的东西。但是,从现实角度来看,文明史观在当代俄罗斯政治、社会和国际背景之下又被增加了一些新鲜的东西。俄罗斯史学家、文化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从文化差异和文明类型角度出发,竭力回应欧美学者的诸多诘难,力图重建俄罗斯的民族精神。文化史、文化学以及文明史观在当代俄罗斯既担负着重大的学术使命,又承担着更重大的文化使命和更深远的民族使命。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 ,2 0世纪社会主义是对自由资本主义的超越性选择。资本主义对于现代文明进程的适应能力得益于对社会主义的利用。社会主义参与了 2 0世纪所有重大问题的解决 ,作出了毫不逊色于资本主义的价值贡献 ;它必将在解决当代资本主义所无法解决的人类困境问题和争取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上体现出它的新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世界历史时代与“跨越”问题的研究,近年来引起史学界和哲学界的关注。作者从研究这一问题的方法论角度出发,提出了作为理论形态的“世界历史时代”的基本规定,并认为世界历史时代的总体性是一个动态过程。在此基础上文章指出:只有正确地把握生产的国际关系、民族内部关系和民族间关系这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才能科学地昭示“跨越”的规定性及其内在机制,以及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代社会主义历史地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对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问题,史学界普遍认为;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也将缓慢发展为资本主义社会。作者对这一观点提出了商榷性意见。文章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仅仅预示着一种趋势,并且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不说明每一个国家或地区都必定要经历人类社会的每一阶段。能否保留和发展这种趋势直到完成社会形态的更替,取决于多种因素。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扼制和摧残到鸦片战争前已走向停滞和萎缩。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前提基本上是不具备的。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用鸦片和重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华民族以巨大的苦痛迎来了历史的进步。中国没有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这是有着深刻历史原因的,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20世纪社会主义是对自由资本主义的超越性选择。资本主义对于现代文明进程的适应能力得益于对社会主义的利用。社会主义参与了20世纪所有重大问题的解决,作了了毫不逊色于资本主义的价值贡献;它必将在解决当代资本主义所无法解决的人类困境问题和争取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上体现出它的新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9.
印度现代著名学者D.D.高善必的《印度古代文化与文明史纲》,是其在历史研究领域中的代表作之一。该书向为我国从事南亚历史与文化研究的学者所推重。季羡林先生认为该书“是一部学术价值很高的著作”,并盛赞其作者“一空倚傍,独立创新”的精神。他进而指出,印度和世界学术界给该书以很高的评价,因而将其“译为汉文,实有必要。”该书行文简约,不足二十万言,但内容却涉及印度古代政治、经济、社会、民族、宗教、文化和艺术诸方面,勾勒了印度从原始时期到封建社会前夕的历史轮廓。作者力图从生产发展和经济活动的角度来探寻印度古…  相似文献   

20.
明治维新是十九世纪后半期日本历史上的一次社会大变革。这次变革使日本从一个闭关自守的、落后的封建社会和频临为半殖民地的国家,迅速转变为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和亚洲唯一的民族独立国家。正如列宁所说,不到半个世纪,日本已同美国一样,显示出西欧类型的“经济上的、政治上的、文化上的和民族上的”“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全部基本特征”。①探究其成功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明治政府所制订与推行的正确的方针政策和策略,无疑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