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沈从文散文的生命意识皮传荣在重构现代意义上的人格的总体思想下,沈从文以生命意识为突破口,提出了他的生命哲学,并以自己的创造实践,丰富了他的生命哲学。一、沈从文的生命哲学观沈从文的生命哲学观是在将“生活”与“生命”相区别中建立起来的。在沈从文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罢贵刊第9期“生命是一种缘”后,思绪万平。旅居英国利物浦的王妙发一生历经了许多风风雨雨,饱尝了种种艰辛与困苦。在旅居海外的千万华人中,王妙发的人生经历是比较普通的,但从他普普通通的生命历程里,可折射出一种人生真谛,一种生命根的存在。这种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而成的传统精神文化基础上所形成的生命根在王妙发身上得以映现,戚为他生命历程中的一根强大精神支柱,激励其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路。王妙发老人从年青时代起就漂泊海外,后定居英国。身居异国他乡,他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可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  相似文献   

3.
一、渴望反映人生真实的美 《边城》这样的人生梦幻诗般的作品,除了体现着人们对美,对人间真情的向往和追求而外(这向往和追求又是任何偏狭的理念难于阻隔的),在看似平淡、朴实的作品后边,在往还蕴积着作者久久凝结于心,并想一泄为快的某种社会见解,某些生命体验和人生追求。只要不怀偏见和细心,从《边城》本身出发,我们是能大致领略沈从文的艺术世界的。 《边城》的作者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停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那么,对于作者心目中的这种“人生形式”,应怎样理解呢? 首先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陈国恩 《学习与探索》2002,9(4):110-115
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浸透了道家艺术精神。这体现在他的想像方式、自然观、命运观以及所展示的自然人性系统中 ,也包含在他的艺术观中三个极重要的范畴“童心”、“生命”和“神性”中。沈从文的道家观点 ,主要不是他潜心研究所得 ,而是他受大自然熏陶所涵养成的一种气质禀赋 ,从自然中悟得而应用于人事方面的一种智慧。  相似文献   

5.
时间     
案头上,有两篇都题为《时间》的文章。一篇是沈从文的,一篇是蒋子龙的。沈文说“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只是一堆时间。”有的人自然也只能活个几十年,“可是他的观念、他的意见、他的风度、他的文章却可以适在人类记忆几千年。”蒋文则告诉我们“人生的全部学问就在于和时间打交道。”我当然不是要评论他们的文章。他们都是文学大师,文章原本就很精彩。只是,读完他们的文章后,总觉得意犹未尽,于是  相似文献   

6.
从80年代沈从文及其作品重返文坛以后,沈从文研究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真正以其全部作品为对象,以作者的生命历程为主导,纵经横纬,鸟瞰整体的,还是贺兴安先生的这本《沈从文评论》。彭加勒说过,创造即最佳组合。评论的魅力也正在于给读者提供一个最佳的组合序列和一个陌生的视角。贺兴安把沈从文研究置于文化分析的大背景之上,从而摆脱了单纯技法上的纠缠和传纪索隐的桎梏,为研究者和读者提供了一个更为全面而又不同寻常的角度。作者在书中不止一次地提到“集体无意识”这一概念,并认为沈从文作品风格的形成,更多地来源于他作为…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边城》的原型与表现技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沈从文《边城》的原型与表现技法〔韩〕朴宰范一、序论在中国20世纪30年代前期,有一位擅长描写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人间生活和体现纯净的心理世界的作家,他就是沈从文。沈从文是一位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一致,亦即是追求所谓的“人爱文学”、“人性文学”的作家,因此...  相似文献   

8.
从《全唐诗》所收入的5000多首有关秋的诗篇看,尽管其作者的人生经历、生活环境各不相同,对秋的感觉和体味也各有差异,但绝大多数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悲凉凄苦、萧索枯寂的情感却是共同的,可见“秋”带着它挥之不去的萧瑟与苍凉,在这些诗人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创痕,形成“秋”中含悲这种独特的文化内涵。那么“秋”这种独特的文化内涵是怎样形成的呢?本文试从我们中华民族的生活传统、社会心理、审美情趣三方面加以探讨。一、“秋”是一种生命意识的自然感应“秋”的意识中渗透着我们中华民族农耕生活的情调。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繁衍在地球…  相似文献   

9.
王德胜 《求是学刊》2002,29(4):83-89
对于生活的创造力量、永恒生命运动原则的热情肯定 ,同宗白华对于自然的深情渴望、生命直觉的感动联系在一起 ,并从歌德的文学创作中获得进一步的确认。而无限创造的生命欲求 ,则催生了“人生艺术化”的理想热情。正是在歌德式“唯动主义”的创造性生命人格启示下 ,会合中国老庄的人格理想、魏晋时代的人生实践 ,宗白华完美地构造出了一个情深于中、静处于外的人生世界———“超世入世”的人生态度和生活实践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迟维东 《社会》2001,30(7):13-16
在唯物史观的导引下 ,从社会下层挖掘有关史料 ,探寻足以反映历史变动的轨迹 ,是史学研究的一大任务。下层民众的动向既可延缓历史进程 ,也可促进历史的进步。守旧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方面的惯性与隋性 ,阻碍了中国社会科技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 ;下层城乡妇女的自主择偶与自由的社交活动 ,撞击着封建“礼教”下的男尊女卑 ,从而使婚姻家庭关系发生着缓慢的变化 ;社会下层的民主涌动激励着上层统治的改革 ,从而促进了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忧生情怀和对人生问题的思考是王国维求学、治学的直接动因和内驱力,也是他构筑以“境界说”为核心的文学、美学理论的起点和内核。因此,其境界说的各个组成部分都突显了以人为中心的特点,强调作者要有对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的高度自觉,从审美—艺术中超越痛苦,得到精神升华,从而写出有境界的好作品。王国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熔中西哲理诗趣为一炉者,也是第一个有高度人文自觉的大师,这种对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探询和从学术中求得真理与解脱的执着已渗入其血液,成为生命的组成部分,生命价值与学术价值融为一体,学术境界与人生境界成为一致。因此,在文化衰落、学术不存,连退回书斋独善其身也无可能时,便以生命殉文化、殉学术,在追求生命意义的完美中写完了人生境界的最后一笔。  相似文献   

12.
安部公房在文学创作中取法存在主义的独特个性,活用卡夫卡形式,使得作品独具特色,韵味十足。安部公房历经战后各种文艺思潮的激荡和撞击,其作品与“私小说”原有的艺术思想模式迥异,他把视角和触角投向了社会、自然与人生,呈现出一种非常态的形式,作品的外在表现也许是夸张扭曲的,表达的主题却是深沉的,那种荒诞对于日本当下的生活更有意义。安部公房以非常独特的审美和出人意表的细节、强烈的反差和对比,显示出他艺术探索的前沿性和超越性。  相似文献   

13.
张子选是近年来我省诗坛上涌现出的有一定影响的青年诗人,在全国各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大量诗作,给人一种强烈的生命冲击,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个活鲜鲜的西部生命,触手可握。使你不得不佩服诗人勇敢而倔强地探索生活在西部这片黄土地上的人的命运和价值的精神以及寻求人应该有的灵魂世界的魄力。他的成功就在于他对“人”的极大关注上,并以此把握存在、感悟人生,透视出一种普遍意义上的人类精神。他的这些成就的取得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即从感情的迷惘,目光的迁移到鲜活的生命。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学”很多,什么“生活学”、“口才学”……什么“三国学”、!‘水浒学”、“西游学”……真是五花八门,目不暇接。其实.要成为一门“学”是有条件的,不是想设什么“学”就可以设什么‘哮”。那么,《红楼梦)研究为什么可以成为“学”呢?“红学”这个词,最早是晚清时候出现的。有个叫朱昌鼎的文人,很爱看{红楼梦),人家问他“洽何经”?他说“系少三曲者”(实际上是少一画三曲),那就是“经”字去掉“一画三曲”.成了“红”字,所以他说:“吾所专攻者,盖红学也。”可见那时候“红学”这个词还带有调侃的意味。后来才…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高度评价了理论的地位和作用。他号召大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和探讨当代重大的政治、经济、社会理论问题”。“社会理论”,从学科上说,主要是社会学。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反复强调了“社会稳定”和“社会安定”,批评了“社会生活的混乱”和“社会风气”的“败坏”,同时,他还具体地阐述了一些“社会问题”。这就十分清楚地告诉我们:社会学的历史任务是要研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社会稳定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管子》说:“治国常富,而乱国必贫。”普天之下,任何国家都是在稳定时期繁荣昌盛起来的。“国泰”方有“民安”“安居”方能“乐业”。有时有些动荡,从  相似文献   

16.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是法国当代社会学的代言人,经历了从50年代开始一直到目前的长期的理论探究和反复的田野调查,创建了一种反思的象征的形式社会学。他的社会学研究从一开始,就关注以“人”为中心的社会人类学,并对人做历史人文考察。在早期的著作《阿尔及利亚的社会学》中,他明确地指出,从事经济生产活动的“人”的文化活动及其精神思想的复杂性,对社会发展及研究人和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影响。在1992年出版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更进一步强调对于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与生命的双重空间:曹禺悲剧的人文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坚 《浙江学刊》2001,1(5):88-94
曹禺悲剧创作并没有割断人与其生活的世界的联系,而是建构在以人为中心的历史和生命的双重空间,他把悲剧的根系深深扎进了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土壤,对传统家族文化和畸形都市文明给予了决绝批判,同时又不停留在历史表层,而穿透社会历史的外壳,从最根本的生命价值层面启迪人生,具有深刻的现代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8.
1926年,沈从文在《世界日报·副刊》登出一则启事,这则启事显现出他初到北京时与熊希龄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沈从文和熊希龄在北京期间的来往,一方面反映出此时沈从文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他在早期的生活、写作中如何呈现与确认自我身份。将此时沈从文笔下的熊希龄和1940年代他对熊希龄的评价做一对比,恰可看出沈从文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强化了自己对"湖南人"这一身份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9.
“文学是人学”,文学的本体存在与人的本体存在是一致的。文学活动从本体论角度看是人的自由自觉生命活动的一种实现方式,是主体精神本质的自我实现和确证,主体由此获得审美愉悦和审美自由感。文学活动既是个体精神的活动,同时又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相关联,由此决定着文学的多重本质和多种关系。如文学的个体性和社会性、审美本质和社会本质、主体自我实现和社会责任感,反映与表现以及文学活动的主观精神特性与客观实践品格等。此外,由于文学本体存在与人的本体存在一致。文学观也必与人生观相通。与“独善”和“兼济”两种主要人生取向相对应,在文学观念上也通常有“为艺术而艺术”和“为社会人生而艺术”两种主要指向。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湘西小说人性理想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对湘西自然山水景物的精心描绘,对弥漫着浓郁牧歌谐趣的边地自然生活氛围的着意渲染,以及对蕴含着平和处世精神的边地自然人生观的深入揭示,构成了他讴歌健全人性、张扬人性理想的表现基础;而对原始生命强力的显现,构成了沈从文表现湘江西完美人性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