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乌苏市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按照我国《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的旅游资源分类方法,对乌苏市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分类,将其分成了7大主类、16个亚类和20个基本类型.在对乌苏市旅游发展环境条件和现有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乌苏市旅游资源的特色做出了评价,并提出了较为符合乌苏市实际情况的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县级区域旅游资源的评价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包括资源单体评价、资源系统评价、环境评价和开发条件评价的评价内容和评价体系,并结合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的旅游资源特点做了实例的探讨,旨在对县级区域的旅游资源规划和开发工作提供全面、科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我国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方法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是旅游规划的基础,我国现有的多种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方法由于缺少系统化的研究,在以规划为导向的应用中存在着分类概念不清、使用混乱,定量与定性评价结合不紧密,忽略资源整体价值,评价结果参考价值不高等制约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缺陷和问题。通过对我国旅游规划界中现行的几种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旅游资源整合评价是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的新趋势。这种基于旅游规划导向,从系统学和关系论对旅游资源进行分类是旅游资源分类方法的新视角,是一种适用于不同尺度旅游规划、操作性强、参考价值高的资源分类与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4.
滨海旅游业是旅游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领域,旅游资源的评价是滨海旅游开发的基础。针对以往滨海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诸如没有能够很好突出滨海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吸纳海洋科学的成果;较少突出水体—沙滩类旅游资源;资源开发潜力评价较少,缺乏观测指标;较少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等。本研究在吸纳了海洋科学的研究成果,结合海洋观测资料和滨海旅游资源调查大量数据,构建了两层次定量评价方法,从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和潜在开发价值两个方面,针对三类旅游资源分别建立评价指标。评价过程中,应用SPSS软件和ARC VIEW软件,采用聚类和空间分析的方法,对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和潜在开发价值的空间分布、组合进行了定量研究,为科学、客观地进行旅游资源评价提供了一个可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根据《旅游资源调查、分类与评价》(GB/T18972—2003)国家标准,对湖南隆回花瑶景区旅游资源进行了调查,从资源分类、组合和分级等方面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得出了花瑶景区旅游资源的总体特征。最后结合区位条件、交通环境、市场基础等因素对旅游资源开发方向进行了综合评价,为旅游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湖南省旅游资源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湖南省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分级 ,并对湖南省旅游资源进行了定量分析 ,以期对湖南省旅游资源作出科学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7.
在调查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借鉴相关分类标准对其进行汇总和梳理,并运用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方法,从资源价值、保护现状、旅游开发条件及潜力三个方面,筛选出16个指标,构建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构建判断矩阵,得出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评价指标权重。运用这个评价指标体系对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对目前国内旅游资源差异与整合研究的基础上,以广西1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建立广西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对广西地区旅游资源的存量和价值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客观评价,系统地比较了区内各市旅游资源的差异性,提出广西旅游资源整合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9.
以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研究对象,在收集相关资料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依据,依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对该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与评价。研究表明,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可以分为8个主类,27亚类,98个基本类型,旅游资源单体多达295个。通过对主要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可以得知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不仅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特色显著,而且优良级旅游资源众多、旅游资源品位极高,是开展高端生态旅游和特种旅游的理想场所。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蒙山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和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蒙山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对蒙山旅游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13年《安徽统计年鉴》和2012年安徽各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数据,对安徽16个市旅游资源优势度、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的相对值、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的增长速度等进行测定,运用SPSS19.0相关性分析法和空间错位分析法实证分析安徽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安徽16个市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发展水平间的空间错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与旅游经济增长速度呈弱负相关;旅游资源优势度等级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等级存在空间错位的现象.为此,必须加强旅游资源保护,保障旅游经济稳定发展;把握空间错位规律,促进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陕西关中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综合性定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陕西关中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比较典型的西安市长安区、咸阳市淳化县、杨凌示范区和宝鸡市岐山县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实地调查资料并借鉴前人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县域乡村旅游资源综合性定量评价作初步探讨。分析结果表明,长安区的乡村旅游资源吸引力与可进入性较强,其乡村性较差;淳化县的乡村旅游资源吸引力与乡村性较强,可进入性较弱;杨凌区可进入性和设施完善性较强,但缺少有吸引力的乡村旅游资源;岐山县的乡村性最强,其乡村旅游资源吸引力及设施较差。乡村旅游资源的综合性定量评价能够明确不同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劣势因素,此种分析研究有助于区域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并具品味的"大岳麓山旅游区"是个创新性概念,它源自长沙市旅游业发展的要求和未来建设成国际大都市的呼唤。在分析大岳麓山旅游区旅游环境特征后,认为对特定区域的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应从旅游资源单体和旅游资源区两个视角展开,通过调查问卷法、德尔菲技术等分析方法的采用,得知大岳麓山旅游区旅游资源单体品位高、优质资源比重大、文化底蕴深厚、特品级资源集中程度高以及旅游资源区等级序列为金字塔型、资源单体密集度大、自然和人文资源有机融合、拓展空间潜力大等特点。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是开展区域旅游规划的基础性工作,在理论上能丰富旅游资源评价视角与方法体系,实践中能为本区建设为5A级景区和"两型"旅游示范区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磁器口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资源的概况上,选取相关评价指标因子进行模型构建,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其做定量分析,得到磁器口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各项权重,后运用模糊记分给每项资源打分,然后通过综合评价方法得到磁器口古镇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综合得分情况,最后根据综合得分结果和实际情况对磁器口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建议磁器口古镇应注意其表演艺术类和传统技艺类精品旅游产品的开发,同时对有代表性的其他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进行适度地开发。  相似文献   

15.
依据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与营销的有关理论,通过分析2005年在兰州、武威、敦煌、天水所作的抽样调查问卷和甘肃省旅游局提供的统计资料,从时间特征、空间特征、旅游目的类型和人口特征.4个方面对甘肃境外客源市场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了甘肃入境客源市场的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协同理论浅析了水资源和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作用机理,然后,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河西走廊五市2003年至2013年水资源和农业经济的协调度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四市的水资源和农业经济的协调度随着时间演变呈现上升态势;金昌市的水资源与农业经济的协调度2012年前呈逐步上升趋势,2012年达到良好协调,而在2013年又下降为中级协调。河西走廊五市的农业经济子系统协调度总体上呈增长态势,而水资源子系统协调度除武威外从2010年起都表现出不同程度下降,五市水资源子系统协调度都处在中级及以下状态;水资源子系统协调度和农业经济子系统协调度没有显著的线性和非线性影响关系。最后,文章提出了促进水资源和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发展乡村旅游能增加宁波农民收入,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实现农村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宁波乡村旅游具有资源、资金、基础设施、线路和管理的自身优势,有巨大市场需求、政府重视和新农村建设的外部机遇,但也存在竞争激烈、缺乏统一规划,多数知名度低的劣势和外部威胁。因此,应协调规划、创新产品、加强营销,建立政策、资金、人才、环保等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也是一个地区重要的旅游资源.康定香巴拉文化乐园建设以其丰富的资源、优美的自然风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旺盛的旅游市场需求,成功地对康定地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进行了开发和利用.然而,在对当地非物质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同时,也必须尊重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传承与保护,采取多种组团开发模式,从而达到政府与企业、保护与开发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9.
"5·12"汶川特大地震以来,四川旅游资源遭受了巨大的破坏与损失,震后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成了研究热点。本文基于旅游地质资源调查与评价,分析研究了川中大峡谷的形成原因、景观价值,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川中大峡谷主要的旅游地质资源进行科学的评价,为促进当地的旅游发展做出了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