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然”叙事是迟子建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母题,文章从阐述“自然”在迟子建小说创作中的艺术体现以及迟子建的自然观入手,深入探讨迟子建小说创作中对于灰暗现实的超越以及在超越过程中所体现的文学观念、文体风格和美学追求,进而触及迟子建小说叙事的诗学内核。  相似文献   

2.
迟子建长篇小说的叙事结构问题,在迟子建研究中鲜有被论及。迟子建长篇小说序列的叙事结构,大致可分为多线并置式结构和U型结构两种模式。沿着历时性脉络考察迟子建小说的创作历程,可以发现其叙事结构的构想,既体现了对中国传统叙事文学"大团圆"模式的承继,又与宗教信仰影响下的宿命论,以及作家对人生体悟的逐渐深入等多因素相联。多种因素的交织融合,使文本呈现出复杂内蕴。因此,通过对迟子建长篇小说叙事结构的研究,整体上观照其人物命运轨迹,可以考察迟子建小说创作对中国传统叙事文学的承继以及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3.
作为东北文坛世纪始末的两位优秀女作家 ,萧红和迟子建共同关注着黑土地 ,但其乡土小说在相似之中又存在明显的差异。就创作母题而言 ,萧红倾向于以现代启蒙者身份对乡土进行冷峻的审视与批判 ,迟子建则倾向于对乡土的缅怀 ;就审美风格而言 ,萧红的创作体现出张力之美 ,而迟子建的创作则表现为和谐之美。总而论之 ,萧红的乡土小说表现出明显的现代性 ,而迟子建则有向传统回归的倾向 ,两人各自代表了东北乡土文学的两种不同创作路向。  相似文献   

4.
巴金自称是受外国文学影响最多的作家之一,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他的创作在无形中的影响恐怕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在巴金的小说尤其是在长篇小说《家.春.秋》创作中就处处可见"尚三"传统的影响,形成了几种独特的创作现象:三事话语,三复情节,三变情节,三极建构,三而后成,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渗透融合,是巴金能够成为文学大师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郭沫若早期创作的二十多篇小说中,有一类以作者身边琐事为题材,着重表现自我,并带有明显自叙传性质的作品,这就是他的“身边小说”。这类小说,不仅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也明显地留着外国文学影响的痕迹。这是无足怪的,因为“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就是在西方文学的巨大影响和中西文化的大碰撞中萌生和发展起来的,正如冯至所指出的:“二、三十年代我们强调借鉴外国文学,那时大家读的外国文学作品多,在作品中体现出受外国文学影响的也较多”。郭沫若的小说创作当然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6.
借鉴与创新     
鲁迅的小说创作开中国现代白话小说之先河。他的小说思想内客之深刻,艺术技巧之“特别”,为举世所公认。他的小说成就的取得,是由于他不但能博采众家之长,而且善于发挥和创新。他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学精华之外,非常注重对外国文学、特别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借鉴。俄罗斯作家果戈里、契何大、阿尔志巴绥夫等都对鲁迅的创作产生过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论翻译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及其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古代佛经翻译和近代外国文学作品翻译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佛经翻译不但影响了汉语言的词汇和文法,而且促成了中国文学新体—白话文体的产生,使中国文学注重形式上的布局与结构;近代外国文学的翻译发展了中国文学新的文学理念和新的创作手法,尤其是对当时的小说艺术形式的新变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小说的诗化是中国现当代小说发展中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学现象。迟子建一直以自身的创作实践着小说抒情写意的主张。迟子建小说的诗化倾向主要体现在淡化故事、诗化语言、艺术构思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仔细阅读萧红的乡土小说就会发现,其创作视角的选择、调整,温情脉脉的灵魂探索,充满灵性的自然描写,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借鉴了外国文学的创作经验,其创作手法与辛克莱、史沫特莱、屠格涅夫、契诃夫、罗曼罗兰等有许多相通和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0.
外国文学对红柯小说的影响是独特而又深刻的.它为红柯的文学生涯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成分,还改变了他的生活,引领了红柯的异域之行.空间异域--新疆、时间异域--历史和陌生化的语言异域形成了一个"文学异域",在红柯一系列西部风情的小说中凸显出来,成为其创作的生长点.对于外国文学独特的择取,影响了红柯小说创作的取向,即追求人性的自然生长、赞美性格的原始强力,形成了红柯"清真"的小说理念和力为美、强为美、壮为美的朴素主义审美观.  相似文献   

11.
汪曾祺与外国现代主义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是中国较早、而且有意识运用意识流手法进行小说创作的作家之一。在接受中国文学和艺术传统影响的同时,汪曾祺也受到外国文学,尤其是西方现代派文学很深的影响。抗战当中和抗战以后因时局和个人生活而形成的焦虑感、失落感、无奈感与荒谬感是汪曾祺认同现代主义创作方法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2.
1985年之后,在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纪实文学的创作处于低落状态之时,刘恒的《狗日的粮食》(1986)、池莉的《烦恼人生》(1987)、方方的《风景》(1987)等小说,以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不同的题材取向、叙事  相似文献   

13.
超小说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在美国文学中。超小说作家与传统的创作方式决裂并形成了独特的创作模式。超小说具有独特的创作风格及主题,在美国文学中的出现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欲望是文学作品所反映的一个重要主题。剖析文学中欲望这一主题时易过于注重社会环境和意识形态等外部因素的作用,而忽略了作家创作和小说中人物言行的心理动因。后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的欲望理论提出“人的欲望是他者的欲望”,不仅揭示了人类生存困境的根本原因,也有利于挖掘其社会言行潜在的心理动力。这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打通了文学研究与精神分析学之间的学科界限,符合文学研究“内倾向”转变的大趋势,为跨学科的外国文学研究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辽宁作家中,于晓威被誉为国内20世纪"70年代出生小说家"代表之一。其作品非关地域性,非关原生态,但均关注乡村、城市和历史。有人评价说他的小说不靠讲故事而是在一定阶段有意疏离小说的传统作法;也有人说他的小说创作看似不动声色实则苦心孤诣地尝试和取舍,并有效地创造了一种别开生面的阅读张力与独特的艺术个性;也有的说于晓威小说创作彰显了作家特有的抒情气质,而这一特点的形成来自于他对世俗性的超越。总之,作为"新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于晓威是值得进入学术研究领域的重要作家。本期刊发刘恩波、李保平、张贺楠等三篇相关的评论意在梳理上述于晓威小说创作的艺术特征;同时刊发本刊编辑与作者的对话,进而展示作者的真实创作理念。本刊坚持做"新东北作家群"之"当代辽宁作家研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我们得到了诸多文学评论家和作家的支持。我们坚信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为推动东北文学暨辽宁文学的研究做我们的努力。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小说、杂文都是应时而生,但当时是取法乎内还是取法乎外,却是至今还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 外国文学既催生了鲁迅的小说,也催生了鲁迅的杂文。 鲁迅的小说是作家立脚民族现实生活,继承我国古代文学的优秀传统,借鉴外国文学的新鲜经验,加以融会创新而创作出来的,表现新的中国人生的崭新文学——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新文学作品。这样的认识,在我国现代文学学术界,大概不会再有岐异了。但是如果说鲁  相似文献   

17.
端木的“个性气质”在中国文学传统的影响下形成,反转来又影响到传统继承的取向;“文学积累”包括作家文学起步前的生活积累、知识准备,端木的积累富有自学、杂学、实践三大特点,决定其小说创作与中国文学传统联系的程度;端木生活、创作的时代“历史语境”则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这种联系。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是我国著名诗人和剧作家.综观其文学成就,我们不难发现,其诗歌、戏剧和小说的创作大大受益于外国文学的翻译,同时他的创作也促进了其翻译水平的提高.在翻译与创作两者间相互影响下,郭沫若在翻译和创作上均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是我国著名诗人和剧作家.综观其文学成就,我们不难发现,其诗歌、戏剧和小说的创作大大受益于外国文学的翻译,同时他的创作也促进了其翻译水平的提高.在翻译与创作两者间相互影响下,郭沫若在翻译和创作上均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相似文献   

20.
迟子建获得茅盾文学奖以来,当代文学界对其文学创作与作品的研究不断加强。重点集中在:一是迟子建生平与创作历程、迟子建作品与地域特征之间的联系、迟子建的生态观、迟子建与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迟子建作品在世界各国的译介与影响等方面的成果,研究视角不断扩大。二是关于迟子建作品的思想价值、迟子建小说的创作特征与审美个性、迟子建作品的叙事方式与结构等重要论题,逐年向更深的阶段强化研究。三是迟子建近年来发表的新作,成为迟子建研究的热点,不少批评家肯定了迟子建在叙事建构、人物形象塑造、文体形式等方面的突破,亦有批判家提出了较为尖锐的问题。这些争议在值得肯定的同时,也恰好证明了迟子建作品的重要性与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