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957-1960年间的《长生殿》研究仍主要集中于思想主题。在此期间,沉寂三年的爱情主题说重出江湖并再次成为焦点。其支持者从人性论、典型论角度对这一主题说的申辩所引发的讨论,使《长生殿》思想主题的研究超越文本研究的范畴,而触及文艺批评的基本理论问题,本来有可能促进《长生殿》讨论的深入发展。但政治风向与思想氛围的变化,改变了论争的基调,学术讨论再次演变成了思想批判。  相似文献   

2.
从一九五四年纪念洪昇逝世二百五十周年以来,学术界曾經对《长生殿》展开过不少的爭論。有些問題,至今意見仍很分歧。这篇文章想就作品的主題思想及李楊爱情評价等問題来談談我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对《长生殿》的主題,有的认为是政治批判,不时爱情主题,有的則强調是爱情主题不是政治主題。这种爭論并不是今天才有,早在《长生殿》問世之时就已經产生了。洪昇在《长生殿》例言中說:“棠棣相国尝称于是剧乃一部鬧热牡丹亭,世以为知言。”这可說是当时一般人对《长生殿》的看法。但朱襄在《长生殿》的序里說:他看到  相似文献   

3.
调整时期政治形势的复杂演变,对文艺与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时期的《长生殿》研究,在强调作品思想内容与思想主题的同时,虽然加强了对艺术结构问题的关注,但这种关注不可避免地服从于思想性的讨论,而对"爱情主题说"的批判也仍在继续。政治因素对学术研究的深刻制约,在"文革"前10多年间的《长生殿》研究中得到了充分反映。  相似文献   

4.
建国以来开展的思想运动和新文艺观的确立,对开始于1954年的《长生殿》讨论产生了深刻影响。而讨论伊始即对尚处于萌芽状态的"爱情主题说"进行批判,并将其提升到"资产阶级思想"的高度,则多少偏离了学术讨论的常态。从这个角度看,1954-1956间的《长生殿》讨论虽然不能说已具有了"思想事件"的性质,但却透露了向这种性质演变的迹象。  相似文献   

5.
《长生殿》是一部清代的戏剧名著,解放以来对它的评价一直存在着争论。去年五年级同学在编写《中国戏剧文学史》的过程中,四年级同学在编写《中国文学简史》和学习明清戏曲的时候,都先后讨论了《长生殿》,意见也很不一致。大家感到在批判了修正主义、深入学习毛泽东思想之后对《长生殿》的分析认识已比过去大大提高。但由于剧本的思想内容十分复杂,如何正确评价《长生殿》,不仅是解决剧本本  相似文献   

6.
一《长生殿》的主题思想究竟是什么,这是学术界争论最多而且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通过李杨的故事表现作者的爱情理想,是《长生殿》的中心主题。但作者没有孤立地描写爱情,而是把它同当时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紧密地联系起来,因而这部剧作同时又表达了作者在关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认识上的进步思想。这种进步思想同作者在剧中所宣扬的爱情理想本身,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7.
李杨爱情悲剧是清代戏曲家洪昇的传奇《长生殿》的主体内容。说到《长生殿》,几乎无人不承认它是一出悲剧。作为悲剧,必定要有一个悲剧冲突。奇怪的是,人们忙着讨论《长生殿》的主题、人物,却很少有人真正从悲剧的意义上来探讨它的矛盾冲突。也许因为李隆基、杨玉环身份太特殊了,他们的遭遇是否值得同情和怜悯都成了问题,要与悲剧联系起来,话就更不好说,所以人们就绕道而行了。但这个问题是绕不过去的。离开了对于悲剧冲突的把握,对于人物和主题的分析就都只能是建立在沙滩上的楼阁。所以,本文将在悲剧的意义上来讨论一下有关《长生殿》矛盾冲突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洪升虽以他的传世名作《长生殿》在巾国戏曲史上争得了一席宝地,但物换星移,时至今日,人们对其佳制的主题产生这样热烈的争论,却是他所始料未及的。《长生殿》无非是以唐玄宗时发生的安史之乱为背景,叙写了明皇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表现了剧作家思想上的民主因素和卓越的艺术天才。可是,由于李杨爱情故事这一题材自身的矛盾、作者思想的矛盾以及对作者创作主旨与作品主题这两个概念理解的混乱,所以,对这一剧作主题的理解,也出现了各持有据的说法,诸如爱情说、政治说、爱情兼政治说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想在澄清作家创作主旨和作品主题这两个概念的区别的基础上,对爱情一说略加申述。  相似文献   

9.
一代戏曲家洪昇曾创作过九种传奇和杂剧作品,流传至今的仅《长生殿》和《四婵娟》。《长生殿》是一部脍炙人口而争议颇多的名著,可是对《四婵娟》一般的读者比较陌生,研究者亦不太重视。章培恒同志《洪昇年谱·前言》认为,《四婵娟》“虽然赞美了历史上的四个才女,但只不过是赞美她们的才华和‘韵事’,并不意味着女子应与男子有平等地位。有的同志根据这一剧本而肯定洪昇在妇女问题上具有民主思想,是不妥当的。”在笔者看来,《四婵娟》虽明显地暴露了这位思想矛盾的剧作家的历史和阶级局限,但也反映了洪昇世界观中的进步的一面;而这两个方面与《长生殿》内容的复杂性又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正确理解《四婵娟》对于实事求是地评价洪昇及其代表作《长生殿》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历史题材剧的创作者有文人与艺人之分,《长生殿》是典型的文人创作的历史剧。文人创作的历史剧有两种创作原则,即曲史观和寓言观,《长生殿》则属于后者的代表。洪昇从“断章取义”的寓言观出发,将李扬故事合理地“误读”为情史,使剧作的政治主题因素与爱情主题因素最终得到统一。这既是洪异现实生活的曲折写照,更流露出作者创作过程中的自喻和补偿心理。  相似文献   

11.
武英殿聚珍版书的出版,是清代官方参与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木活字印书工程,当时曾引起朝野震动。无论其所印书的资料价值,还是活字印刷本身的意义,影响都是深远的。本文论述了清代武英殿聚珍版印书的来历、刊刻情况、版刻特点及相关问题,并从版本鉴定角度提出了考证武英殿木活字印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2.
根据Mcluhan的媒介理论,建筑物作为一种媒介,是人类表现自我的一种延伸,能影响并重塑人类群体生活模式。故宫建筑自身成为一个媒介,传递着维护皇权统治之下的社会格局的信息。它体现并实施皇权统治模式,是建构和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的手段。故宫建筑的视觉效应影响着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心理,其空间布局具有行为规范效应。故宫建筑作为一种宏大背景,突出了统治者的中心形象。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认同宫体诗之"体"在于一种特定文体特征而非题材特点的基础上,着重论述梁陈宫体诗人在对"宫体"表达效果的追求中对客体对象的细化描写。这样一种"细化描写"形成了宫体诗精妙传神、细腻深微的表达效果,但当对这种"细化"追求近于偏执时,则又带来了宫体诗创作中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4.
作为十月革命的高潮部分,攻占冬宫这一历史事件为学术界关注的程度非常之高。长期以来,国内几乎所有关于十月革命的论述都会提及这一事件。但是,冬宫究竟是如何被攻占的?相关论述的矛盾之处甚多,也不乏不够严谨的表述,而理清攻占冬宫的相关问题对于全面理解十月革命的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尚书考异>是第一部系统考辨<古文尚书>为伪作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关于此书版本.较有价值的是台湾故宫藏旧抄本、<四库全书>文渊阁抄本、孙星衍平津馆刻本.台湾故宫藏旧抄本年代最早,有了它,可以大体推测<尚书考异>在传写过程中致误之由.文渊阁抄本最为常见,四库馆臣在将此书收入<四库全书>时,对书中许多讹误作了校正.平津馆刻本最为完整,它不仅比前两个抄本多出两万余字.而且更全面而系统 地对<古文尚书>进行了辨伪搜证工作.但此本虽经顾广圻、孙星衍两位清代大学者"详加校正",但书中仍沿袭了故宫旧抄本的许多错误.这也就是说,<尚书考异>迄令尚无一部理想的版本.本文通过<尚书考异>版本的比较研究,以见各版本的优缺点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基本一致的条件下,宋代宫廷画院的整体水平比明代要高,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复杂。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宋明两代宫廷画院的职官制度、画家的升迁状况和画家的待遇,认为宫廷画家水平受此因素的影响很大。宋代的职官待遇比明代更系统,对画家更有保障,所以更能吸引高水平画家到宫廷画院任职,从而提高画院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7.
故宫博物院是中国古代建筑和皇家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北京乃至于中国文化的象征.建国以来对故宫博物院的维修和保护工作进行得比较成功.但是在对故宫博物院的开发和利用上,尤其是在对故宫博物院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做得不尽如人意.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出了故宫博物院作为世界级旅游观光胜地的优势和不足,并对目前故宫博物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调整的建议,提出了一个初步的可行性调整方案,计划分三步实施.  相似文献   

18.
杜牧撰于晚唐世变之际的《阿房宫赋》,并非一篇单纯的咏史赋,而是作者深受史学与赋学谏诤文化传统濡染下,以赋、论合流为体,以借古讽今为用的当代讽谏书写,其中或许不乏新型谏书及其变创可能的实验意图。因此,藉由“辞赋与谏书”文化跨界的书写侧面,或许可为杜牧《阿房宫赋》在唐、宋赋学流变史的重要地位,提供另一则参考脚注。  相似文献   

19.
建筑物作为一种重要的文明与文化载体,具有媒介的属性,传达着特定时代的媒介文化观念。故宫建筑群不单是一座皇家宫殿,一家文物藏量丰富的博物馆,它同时是社会主流文化的载体,在时代变迁中追随着所有权的转换而呈现不同的历史文化内涵,透露出不同的媒介文化信息。封建时代的紫禁城在为明清帝王提供必要的居住与临政场所的同时,也作为媒介,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使命,以媒介文化的形式,建构着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体系。民国建立,故宫博物院创建,其所蕴含的媒介文化性质、功能亦为之一变,成为建构民主文化的重要力量。而故宫博物院建院过程的漫长坎坷,也正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民主思想艰难发展历程的深刻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