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考虑阵地反射和地物遮蔽的情况下,针对分米波段和厘米波段的三坐标雷达,建立了雷达垂直探测威力模型.文中对模型中参数的获取、近似处理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根据三坐标雷达的工作模式和天线扫描方式,深入研究了天线垂直方向性函数的取值问题.最后给出了一种三坐标雷达实际垂直探测威力算法,实现了雷达在任意方位实际垂直探测威力的自动仿真生成.  相似文献   

2.
空间目标探测对测量雷达威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雷达功率孔径积增大到其极限值时,需要挖掘其他潜力来提高雷达作用距离.文中介绍了超导接收前端的组成、原理和特点,通过对雷达威力的分析和计算,比较了不同噪声系数条件下,雷达作用距离与发射功率、天线口径的关系,将噪声系数极低的超导接收前端应用于雷达可以显著提高其作用距离.  相似文献   

3.
基于Reynolds时均N-S方程和RSM湍流模型,以大气边界层中具体地貌的风速剖面为入口边界条件,对某一车载雷达天线的风载进行数值模拟,得到天线的阻力系数;并与目前天线设计采用的均一风速为边界条件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研究了工作高度、风速、地貌等因素对大气边界层中天线风载特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大气边界层中天线的阻力系数随工作高度及风速的增加而增大;而地面粗糙度对天线阻力系数的影响则由天线相对于标准参考高度的位置决定。  相似文献   

4.
海浪监视雷达是一种利用掠入射海面的双极化电磁波回波图像进行海浪参数测量的雷达设备,针对其雷达天线双极化切换的必要性,分析了该类雷达天馈系统的结构特点,讨论了多种极化切换控制方案,选定并实施了一种新颖、稳定、有效的基于磁感应的极化切换控制方法.该方法通过电磁铁和磁敏元件实现控制命令和反馈信息的传递,实现了在不破坏雷达原有天线伺服结构的前提下对旋转天线的极化方式切换,可以在诸多场合替代昂贵的汇流环实现雷达天线控制信号的传送.  相似文献   

5.
以雷达天线极化方向图实测数据为基础,建立了天线极化特性测量模型,通过电磁计算掌握了抛物面天线极化特性的先验知识,分析了实测数据和理想辐射场的主要区别,讨论了实测中天线相位方向图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指出了数据采集频率,信号源频率漂移,相位中心偏移是制约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针对上述误差结合实测数据对相位测量误差进行了校正,结果表明了误差分析的正确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蒸发波导环境下雷达超视距性能评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蒸发波导是海洋大气环境中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受其影响,雷达常常出现如超视距探测等异常特征。该文主要针对如何准确评估蒸发波导环境下雷达的探测能力问题,利用电磁波传播的数值方程并结合雷达接收机理论,构建了雷达探测定量评估的模型和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2003年08月在大连海域的试验数据的分析中,理论分析的结果与雷达实际探测吻合较好,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研制的一种新型可用于雷达低可见平台的超宽带双环单极子天线.该天线利用由金属通孔连接的 2 个环状结构作为辐射单元,利用两边倒有 90°圆弧角的矩形结构设计辐射地板.辐射单元和辐射地板印制在介电常数为 2.65 的介质材料板上.对天线的辐射和散射特性做了研究,并与参考天线作对比,发现在同样满足超宽带天线的相关指标要求下,文中提出的天线具有良好的雷达截面减缩效果.说明由金属通孔连接的双环结构辐射单元结构可使天线同时具有超宽工作频带和低雷达截面的特性.  相似文献   

8.
雷达杂波是影响雷达性能发挥的重要因素,同时雷达杂波量化也是雷达性能验证评估的重要依据.在工程应用中,基于种种考虑,对试飞环境下的杂波测量需利用本机雷达来测量杂波.然而由于其非杂波测量专用雷达,也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和难度,在杂波测量方案中要统筹考虑.文中将结合机载雷达工程杂波测量,介绍雷达杂波测量的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重点分析了杂波测量系统校准方法,并给出部分典型杂波测量和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9.
通过长期的大气湍流强度测试,总结了所测信道大气湍流强度的日变化规律,即测试日下午7:00~次日上午8:00时段湍流最弱,湍流强度约为10-15m-2/3;下午1:00~2:00时段湍流最强,湍流强度约为10-13m-2/3。另外还分析了仪器测试原理,推导了湍流强度与大气温度结构常数、大气温度测试精度的关系,并对实验测试误差进行了评估,为研究大气湍流对无线光通信系统的影响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0.
多普勒天气雷达是利用云雨等散射体中的粒子与雷达之间的相对运动所形成的多普勒效应而进行气象探测的一种PD雷达.本文首先对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多假目标欺骗干扰进行了仿真分析;然后从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气象目标的基本原理出发,提出了一种针对多普勒天气雷达实施假目标欺骗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基于Matlab的大型兆瓦级风电机脉动风速时程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模拟西部内陆地区大型兆瓦级风机所受风荷载的脉动风速成分,基于风机结构自身在风荷载作用下各质点具有空间相干性的基本性质,依据风机整体结构的体型特征和脉动风功率谱特性,利用谐波叠加法对风机结构所处的随机风场的脉动风速时程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比计算谱与目标谱的齿合程度,确认该方法的切实可行性,为模拟高耸结构及大跨度结构在长时间随机风荷载作用下的动力时程响应提供了可靠适用的随机风荷载时程数据。  相似文献   

12.
回顾了基于Fizeau干涉仪的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的基本原理,在对测风雷达的主要参数说明的基础上,分析了多通道探测器的选择以及由于干涉仪圆形口径引起的通道间的能量修正系数问题,最后对基于Fizeau干涉仪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雷达系统的风速测量误差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显示,研制中的基于Fizeau干涉仪的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系统在5 km以下范围内,风速测量误差可以达到0.56 m/s(30s积分实际时间).  相似文献   

13.
针对利用屋顶铺设光伏太阳能板的光伏发电项目中,光伏太阳能板对屋顶风荷载的影响问题,采用刚性模型测压试验,得到安装光伏太阳能板屋顶的风压和未安装光伏太阳能板屋顶的风压。分别计算两种情况下屋顶风压系数均值、风压系数正向极值、风压系数负向极值以及屋顶局部体型系数。结果表明,安装光伏太阳能板对屋顶整体风荷载的影响不大,但增大了局部的最强风吸力;安装在屋顶的太阳能光伏板体型系数随位置变化不敏感,取值均在正负0.2之间。  相似文献   

14.
城郊下垫面结构的不同,造成了城郊风场上的差异,本文探讨了上海城市对近地面风场的影响。研究表明:城市通过其下垫面之摩擦作用明显地降低了市区的风速,并使得市区小风频率显著增加。城市的这一作用还引起城郊近地层风场结构的差异,在数百米内城区风速均小于郊区风速。上海市近地面层风速的连续分布可用退化的二参数Weibull分布精确地描述。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三维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隧道峒口废气的扩散情况进行了预测和分析,揭示了在不同风速和风向条件下,峒口废气的扩散特征.计算结果表明,风速越高,废气离开峒口后,浓度衰减得越快;而横向风则会导致隧道两侧很大区域内的污染物浓度超标。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隧道峒口污染物的扩散。  相似文献   

16.
目前 ,微型小说创作中营构“转折式”结尾已成普遍现象。“转折式”结尾的确有诸多表达上的优势 ,但把它视为“艺术规律” ,人人转折、篇篇转折 ,却又陷入了模式化的误区。清新自然、生活气息浓郁的诗化结尾不失为突破微型小说创作中这种情节樊篱的另样追求。微型小说结尾应当依文势自然而结 ,走多样化之路 ,不可形成套路。  相似文献   

17.
根据Monin-Obkhov相似理论,建立了近地面大气估算和预测模型,并进行了数值分析。与其他基于相似理论的估算模型对比结果表明,在不稳定条件下利用气象要素和一些经验参数估算近地面平坦地形光学湍流,理论估计和实验结果符合较好,在低风速时折射率结构常数随风速增加而减小。利用Thiermann-Kohnle模型,结合地理位置和太阳辐射规律,预测了某地某时段的光学湍流,并通过实地测量气象数据估测了折射率结构常数和湍流内尺度。  相似文献   

18.
防风技术是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建设和运营的控制性因素,通过研究,明确了沿线风环境特征,制定了大风环境下的高速列车运行安全及速度标准。结合路基、桥梁、防风明洞、接触网、大风预警系统等抗风专题研究,确定了该线防风工程的主要设计原则及结构型式。大风区施工防风技术研究为风区铁路工程的设计和建设提供了保障与支持。  相似文献   

19.
为确保并网型双馈风力发电机(Double Fed Induction Generator,DFIG)在系统电压骤降和短路故障下能够稳定运行,在分析双馈风力发电机组整体模型结构的基础上,采用桨距角控制策略,通过调节叶片与风向的夹角,降低风力机组输出的机械功率,控制发电机发出的功率,改善其并网特性以确保并网风电场稳定运行.最后,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上搭建模型进行仿真计算.仿真结果表明了双馈风电机组具有一定的动态适应能力,从而验证了控制策略的有效性,体现了对系统暂态电压稳定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水井坊遗址的考古发现与蜀酒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有悠久的酿酒历史,蜀酒文化源远流长。考古发现的四川历代与酿酒、饮酒题材相关的文物极为丰富,充分反映了四川酒文化的悠久历史与丰富内涵。水井街酒坊遗址的考古发掘在中国传统酒文化的研究上获得了重大的收获,对探讨蜀地酒文化是一次重大的突破,有极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