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自从母系氏族社会解体父系社会巩固以后,男子便在各方面都处于支配地位,女性则沦为男子的附属物。恩格斯曾指出:“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丈夫在家中也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被奴役,变成丈夫淫欲的奴隶,变成生孩子的简单工具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随着宗法社会的成立,男尊女卑的观念就更加根深蒂固,妇女的社会地位也就越来越低。中国过去治史的人,往往只注意几个帝王的仁暴、朝代的兴废及一些显要人物的事迹,至于一般人民,特别是妇女则被忽视。可怜千千万万的妇女,默默地生又默默地死去,她们的生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中国女性由在氏族、部落中占据主导的支配地位,到沦为男子的奴仆、玩偶,是经历了漫长的曲折的反复斗争的过程的。在这场轰轰烈烈的男权与女权的较量中,中国的女性曾不甘注定的失败,进行过顽强的抗争,然而最终被席卷而来的浩大的男权所颠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曾对这场斗争作出如此评价;“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失败。丈夫在家中也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变成丈夫淫欲的奴隶,变成生孩子的简单工具了。”但同时,我们又必须认识到,男权取代女权,在当时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人类的一大进步。本文拟从文学角度对女性社会地位变迁作浅近分析。 目前许多学者都认为我国文学的源头——神话开始产生于人类童年的母权制时代,家喻户晓的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自不必说,我国古籍中记载的大量“感生”神话也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母权时代的女性曾受到全社会普遍的尊重与敬仰,许多神话英雄的诞生都是由于母亲感应神灵或异物而孕的结果,也即许慎在《五经异义》中所云:“圣人皆无父,感无而生。”我国古籍中此类记载颇丰:  相似文献   

3.
从发生学视角重新解读婚姻制度和配偶权,婚姻制度可被理解为一种关于性资源的产权制度,它首先是同性之间的互不侵犯,其次才是两性之间的互助合作。由此,配偶权首先被视为丈夫对其他男性、妻子对其他女性的权利,其次才被视为丈夫对妻子、妻子对丈夫的权利。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报上登载了《一位女县长的烦恼》,于是引起了一番激烈的论争.争论的焦点是:当妻子走上领导岗位,面临家庭与事业的矛盾的时候,作为丈夫,应该怎么办?有的人主张丈夫应该充分理解妻子并且全力支持妻子.有的人认为,妻子既为人妻,就要以家庭为主,为家庭负责.甚至认为,既然不能兼顾事业与家庭,说明女性到底不行,还应退缩到家里……  相似文献   

5.
农村家庭可分为固守、流动与迁移3种类型,研究发现提高妻子的教育水平和家庭月收入会显著提高固守家庭妻子对孩子城市定居的意愿;流动家庭妻子的家务劳动时间是丈夫的3.4倍,丈夫的月收入明显低于迁移家庭丈夫的月收入,家庭负担自评较重;迁移家庭的妻子年龄最小、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最高,但月支出却没有显著扩大,迁移家庭在城市定居的意愿也是最低.建议提高固守家庭成员的农业种植和农产品开发、流通技能;重点关注流动家庭;政府、企业、家庭合力稳定迁移家庭.  相似文献   

6.
妻子生病8年,其中5年瘫痪在床,丈夫悉心照料并倾家荡产为妻治病。在当地,他们被乡亲认为是一对恩爱夫妻。2011年,丈夫又一次带着妻子去看病仍无疗效后,在妻子的哀求下将她推到河堤之下致死,丈夫成了害死对方的"凶手"获刑5年。这个案件让人唏嘘,而案件背后的家庭因病致贫、贫病交加摧毁人的生存信心,更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7.
“不落夫家”是流行于我国桂西一带的少数民族婚俗。它的表现形式是:男女青年结婚,新娘不立即到婆家与丈夫居住,共同生活。而是回娘家居住,直至怀孕或生第一个孩子后,才到婆家长住。一般是婚礼之后,新娘已算男家的成员,每年大的节日,男家派出自家的女性,如母亲、奴隶姊妹或近亲到妻家激妻子回来,欢度节日,与丈夫同居,节日过后,妻子又回娘家住。此外春插秋收农忙也接妻子回来帮忙,农忙过后,妻子仍回娘家。妻子在“不落夫家”期间,社交活动仍与未嫁时一样,与男子对唱山歌,赶歌圩,行动仍是自由的。但也有些地区在参加公开社…  相似文献   

8.
侨乡的跨国婚姻形态是中国父权制文化在跨国背景下的延续,"万八嫂"是对福州侨乡地区留守妻子的统称。丈夫出国带来了跨国移民家庭中夫妻双方在社会经济、家庭责任方面的重新分配,"万八嫂"承担了多重家庭责任,她们的婚姻品质和社会生活因为丈夫出国而改变,并形成了在经济、地位上对丈夫的依赖。分隔两地的侨乡跨国婚姻遭受多重挑战与冲击,呈现高稳定、低质量的特点,"万八嫂"承受着多重的压力。而侨乡家庭内部两性的不均衡发展,是不利于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的。  相似文献   

9.
现代日语中存在大量的敬语因素,日本人在运用日语进行交际时,总是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注意敬语和非敬语的问题,比如说:在一个家庭里,丈夫与妻子之间,丈夫自称“我”时,用“”或“”,不用“”;妻子自称“我”时,用“”或“”,不用“”或“”。丈夫称妻子“你”的时候,用“”或“”,不用“”:反过来妻子称丈夫“你”时,只能用“”,不能用“”或“”。“”、“”是男性用语,“”、“”是对平辈或晚辈使用的人称代词,“”和“”是谦让语和女性用语,“”是敬语。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从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古希腊神话中,女性从女神被贬为女奴。而生活在男性权力夹缝中的女人,无论是扮演哪种角色,或是妻子、母亲、还是英雄;甚至是沦为玩物、祭品、妖魔,都是被压制着,并承担起她们的主宰者--男性给她们带来的一切罪名和痛苦。本文拟从古希腊神话的女性形象出发,探讨资本主义社会男权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家长制度下苔丝和珍妮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1.
在奥斯汀生活的时代,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定位是:愚昧无知,天生在智力和能力上低于男性,无法独立,一生只能局限在家庭,做一个谦卑、顺从的妻子或母亲。作为一位女作家,奥斯汀对这样的女性定位极其不满,在小说《劝导》中创造了独立、睿智、在婚姻中不依附丈夫的克劳福德夫人和安妮等女性形象,表达了她超越时代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2.
一个成年、正常的女性皆具有三重身份:即媳妇、妻子与母亲。这三重身份随着人生历程而变化。媳妇是纯工具性的角色,妻子具有部分的工具性,而母亲则完全无工具性。工具性是功能的体现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是随着工具性的丧失与转移而获得提升的。  相似文献   

13.
李银河 《社区》2004,(23):50-51
家庭暴力是一般公众和学者近年来最为关注的问题。甚至有人认为,由于家庭暴力过于普遍,它已经成为常态而非例外反常现象了。尽管有法律保护妇女不受虐待,但是家庭暴力案件很少能得到起诉,除非打成重伤或出现致死的情况。许多受虐妇女因此丧失了起诉的勇气,不得不继续维持暴力下的婚姻关系。有些人甚至去走极端,主张只有用暴力和谋杀的手段才能结束这种关系。据北京市婚姻家庭研究会主办的一次婚姻质量调查表明,不论程度频率如何,丈夫打过妻子的占21.3%;妻子打过丈夫的占15.5%。调查中还发现,不仅有丈夫打妻子的家庭暴力,还有针对子女的家庭…  相似文献   

14.
基于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从区域差异视角对农村夫妻权力关系的基本状况和发展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尽管农村女性在个人及家庭事务中的决策权有所提高,但农村夫妻权力关系整体上处于不均衡状态。主要表现为:妻子承担了全部或绝大部分的家务劳动;丈夫在家庭中更有实权的现象比较普遍,在家庭重大事务决策中以丈夫意见为主的比例明显高于妻子;“男主女从”、“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观念在农村地区仍得到较高程度的认同。研究还发现,中国农村夫妻权力关系状况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5.
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年的数据,分析了非劳动收入、个人劳动收入和配偶劳动收入对双薪家庭中夫妻在工作日市场工作时间、家务时间、学习时间和休闲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非劳动收入的提高可以引起妻子学习时间和休闲时间的增加,丈夫休闲时间的增加;个人劳动收入的提高会导致自身的工作时间和学习时间增加,家务时间减少,并且对丈夫家务时间影响较大;丈夫劳动收入的提高会导致妻子的工作时间减少和休闲时间的增加,而妻子劳动收入的提高仅会引起丈夫工作时间的减少;教育可以减少夫妻的工作时间并增加学习时间和休闲时间,使家庭中家务劳动更倾向于共同承担.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当提高合法非劳动收入和重视教育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日本,按照“丈夫在外工作,妻子操持家务”这种传统观念建立起来的夫妇关系正在迅速地改变。妻子们的活动范围已经扩展到家庭以外的许多领域或场所,特别是职业主妇的增加,使得丈夫在家中的经济地位相对降低,从而产生了一种“家务事未必一定是女性的工作”的新型夫妇关系。 拒绝改变婚前姓氏的妇女在增加 日本的《户籍法》规定,当夫妇二人作出以某一方为户主的决定后,双方必须共同使用户主的姓氏,即实行夫妇同姓的原则。因此,在领取结婚证时,丈夫或妻子任何一方如果不改变自己原  相似文献   

17.
以332对城市夫妻为研究对象,采用修订版金钱态度量表分别测量了丈夫和妻子的金钱态度,以检验夫妻金钱态度是否有差异及夫妻收入与金钱态度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夫妻的金钱态度具有相似性也存在差异,丈夫比妻子更认同金钱的象征意义,妻子比丈夫更多表现出金钱焦虑和不信任,并表现出高于丈夫的金钱管理意识;(2)丈夫和妻子的收入对金钱态度的预测模式不同,当丈夫是家庭中的主要收入者时,其收入越高,其本人和配偶都更认同金钱象征成功,同时妻子的金钱焦虑也越高;当妻子收入与丈夫相当或高于丈夫时,妻子的高收入并不能让丈夫认同金钱的象征意义,却能预测丈夫的“不信任”得分,同时,妻子收入与自己的“权力—名望”得分呈倒U形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18.
彝族古代社会发展较为缓慢,其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保留了从母权制社会到父权制社会过渡时期的印迹。在古代彝族哭嫁婚俗中广为传唱的哭嫁歌,对婚姻制度由母权制从妻居到父权制从夫居的质的变化,表达了来自女性的感受、控诉与质疑,是女性意识的显明的表现,是一把了解人类社会从母权制过渡到父权制时代婚姻制度、认识女性曾经和正在遭遇的生存境遇的钥匙。  相似文献   

19.
张哲瑞 《社区》2008,(29):46-47
20世纪80年代有一首流行歌曲,叫“十五的月亮”,其中有句歌词唱道:“军功章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丈夫守边疆,妻子守空房,丈夫立了功,妻子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当然要算上一份。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妻子为丈夫作出牺牲的事不仅限于军旅家庭。有的妻子为了在经济上支持丈夫的学业而放弃了自己上学的机会。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具有“分离家庭”特征的农村留守妻子家庭为分析对象,基于实地调研的经验数据,考察外出丈夫与留守妻子之间的微观互动实践.提出,农村家庭内部的互动仪式因人口流动现象已经发生变迁.当前,以通讯互动、团聚互动、经济互动为主要内容的新互动格局之于“分离家庭”的意义是,在跨越空间和时间的互动情境中,外出丈夫借由此种“补位”机制得以维持、表征和再生产家庭功能和家庭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