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一写作要求强调作文教学要真实地展现学生生命的本色,要生活化。“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教师要指导学生体验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获取写作材料。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手,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这既是对写作教学的要求.同时也是对写作教学策略的原则指导。如何实施写作教学策略,提高作文教学水平和学生作文能力呢?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前一句在写作的定义中告诉我们,作文教学不仅要着眼于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而且还要关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和精神世界的构建。后一句对写作的要求强调作文教学要真实地展现学生生命的本色。赵谦祥老师提倡的“绿色作文”,就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把精神生命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作文充满生机。其实作文教学需要“绿色”,有绿色也更体现出“阳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笔者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倒不奢望学生写起作文来个个文思泉涌.一挥而就,但一直寻求着让学生不再视作文为一种痛苦。能乐于表达,“懂得写作是为了自己的表达和与人交流”。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由此可见,写作应是学生生活的需要,情感表达的需要,交流的需要。可现在部分学生中存在着“十年寒窗苦,提笔作文难”的情况,如何解决学生的这一情况,使他们真正感受到作文的“柳暗花明”,感受到写作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呢?近几年来,我竭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初中生作文的课程目标是这样规定的:“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并建议“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同时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这不仅是一种教学要求,更重要的是反映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作为语文教师应紧扣“课标”精神,千方百计寻找写作契机,加大训练力度,以此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应指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小学生怕写作文,感觉无从下手.其实写作动机源于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而这思考的源头乃是实际生活中鲜活的素材。由此可见,观察生活是学生获取写作素材的主渠道.然而小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往往是随意的,没有明确的目的.不能做到细致观察。这就需要教师做必要的引导.并教给其正确的观察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呢?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如何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到社会上去,到大自然中去,去留心观察、感受生活的美好,从而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笔者教路有四:  相似文献   

10.
新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鼓励学生自主表达和有创意有表达,”“能不拘一格,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一实施建议,不仅为学生的习作空间带来无限的活力,也为多年来困扰在语文教师心头的“耗时低效”的习作教学指明了方向。那么,如何利用新课改精神指导学生的习作呢?我在这方面做了些尝试,具体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一直以来,下水作文都是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写作的好方法。下水作文是与学生零距离的接触,它既体现了与学生同甘共苦的人文关怀,又在写作上有了典范的指导作用。但是,在教师与学生同时同地同话题作文时.仍然是教师写着教师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学生写着学生的人生经历和感悟,仍然是两条永不相交的直线。而教师指导学生最应达到的目标是:怎样把学生的人生经历和感悟用在所规定的话题和文体中。笔者针对这一问题.实践了一种下水作文的方法,示范性极强,有说服力——以学生的作文为素材,有针对性地写下水作文。下面就其中一篇话题作文的写作作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13.
小学是学习作文的基础阶段,可说到作文,许多学生为此头痛。作文本来是五味俱全的东西,如今却成了苍白无味的蜡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如何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轻松作文呢?窃以为.必须设法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中的快事,使其轻松作文。  相似文献   

14.
国家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在目前的作文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厌作”的情绪,对作文毫无兴趣,写作时是无话找话,完成任务而已。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生活积累。其实,只要教师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观察生活、融人生活、感受生活、积累作文素材,  相似文献   

15.
语文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该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些重要的论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设计理念】“课标”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语文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作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作文写作文的意识;为学生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减少学生写作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在喜阈乐见的情境活动中动心、动情、动笔.提高学生观察、选材、构思、表达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在“关于写作”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形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隋实感。”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主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在习作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写出一篇篇好的习作,让读者读来回味无穷,其中有很多因素,但最重要的还是教会学生把句子写得具体,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还是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策略的选择”部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可见,习作其实就是一种与人交流的方式.一种记录生活、表达感情的方式。孩子们的生活无疑是多姿多彩的,内心感受是生动丰富的。有许多孩子在与人交流时,可以说得有条有理,甚至是眉飞色舞,但是一提到写作,就抓耳挠腮,觉得无话可说,无话可写。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平时注重积累——多渎,多记.多看,多写,丰富语言,积累素材,为写作提供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从教多年来,我觉得写作贴近学生实际较易,但学生往往对周围的生活熟视无睹,不肯留心观察,即使是让他说说自己的爸爸、妈妈,他也不会描述。对此,在作文教学中更应重视生活的积累,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在观察中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