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中介物象”与赋比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诗经》中的“赋比兴”有诗体、表现手法、修辞格三个层次,而“赋比兴”之所以会成为中国诗歌创作的主要手法,并以此造成诗的“意境”,乃决定于中国人特殊的思维方式(由象求意)与表达方式(以象表意)。“象”不仅有“自然物象”,而且有在“自然物象”基础上形成的带有意味的“中介物象”,把握住“中介物象”,既可弄清“比兴”的实质及三者之关系,又可更深入地理解所谓“意境”理论。  相似文献   

2.
周子玉 《船山学刊》2010,(4):194-196
《东风·西风》和《龙子》分别是赛珍珠早期和晚期的代表作品之一。两部作品相差十多年,其中的美国形象却惊人的相似,它们最大的特征就是救赎观念。这个观念既来源于中国社会对美国的集体想象,也混同了美国的自我幻想。  相似文献   

3.
列宁说:“物、世界、环境,是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的。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毛泽东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作品既反映了客观现实生活,又渗透着作家的思想感情,是客观的物象和主观的意象相统一的产物。中国古典文论中的“情景交融”说.是符合这一文学原理的。所谓“情”,指的是“意象”,所谓“景”,指的是“物象”。所谓“交融”,指的是二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申采浩的中国流亡体验对于其思想发展和时代认识、知识话语与近代想象的建构起到了重要作用.20世纪初,作者在英雄传记和幻想小说《梦天》中以英雄话语、国民话语来建构想象的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国家想象,并表现了他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到了20世纪20年代,申采浩从民族主义转向无政府主义,在一系列散文和小说《龙和龙的大激战》中以民众话语、阶级话语展现了他的东亚想象乃至世界想象.申采浩的小说表现出主体"欲望"的隐喻与象征、变形与超越,并以此获得对于现实世界的象征和想象,从而具有对传统叙事的解构意义.申采浩文学的近代想象研究对于深入探讨韩国近现代文学中的中国体验叙事的特征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孙晶 《齐鲁学刊》2004,(3):110-114
阴阳五行学说及其象征思维框架对汉代骚体赋的空间建构影响很大。它不仅为骚体赋提供了一种建构想象空间的可能性,而且还提供了一系列与阴阳五行学说相关联的具体可感的物象和场面,这就使得利用阴阳五行学说来建构空间世界的骚体作品如司马相如《大人赋》和张衡《思玄赋》等具有一种可与散体大赋并驾齐驱的特质。  相似文献   

6.
李艳芳 《学术探索》2015,(2):127-130
坡是美国文学界的一代宗师,他的诗歌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既悲情又唯美的世界,游弋于坡的诗歌王国是一种美的体验与心灵的激荡。《乌鸦》《致海伦》与《安娜贝尔丽》为坡的代表作,这三首诗完美体现他的创作原则,受到广泛好评。本文探讨了坡诗歌的创作艺术,发现他的诗歌之美表现在主题、意境与音乐美,意蕴的丰富性则来自于大量的象征与神话意象。  相似文献   

7.
意境的创造离不开情与景两大因素以及由情景融合而产生的审美想象空间。换个角度思考,就是说意境的创造必须能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某种情感倾向,且意境创造的特征应具有多重性。《古诗十九首》意境的创造就是这种创作理论的典型实践,《古诗十九首》呈现出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古诗十九首》还开创了悲情意境创造的先河,成就了它"汉代五言诗之冠冕"的美誉。  相似文献   

8.
“抽象的观念能不能想象出来呢?不,不行的。”这种说法对不对?不信罢,古今中外持此种见解的大有人在,如早在罗马时期朗加纳斯在《论崇高》里就提到,有些人把想象称之为“形象制造”,十九世纪英国学者柯尔立治也认为想象力是造成形象和改造形象的能力;要信罢,历来又有许多人不赞成这种看法,如俄国化学家门德列耶夫就认为没有想象就不能产生化学元素表,列宁也有类似的说法,他说没有幻想甚至连微积分也不能产生。想象是不是只能产生形象,而不能产生抽象观念呢?或者说,想象是不是既可以产生具体形象也可以产生抽象观念呢?狄德罗有一个说法,对回答这个问题是有启发的。他说:“想象,这是一种特质,没有它,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  相似文献   

9.
《建州纪程图记》所勾勒的女真人未育王化、桀骜不驯,是李朝社会总体想象与《图记》作者出使费阿拉的真实印象两相叠加的产物,具有既主观又客观,既理想又真实的双重特征。它使我们更多地了解了朝鲜人而不是女真人,作者在《图记》里所流露的除了有意无意的蔑视和贬损以外,全部都是对李朝未来的担心和忧虑。  相似文献   

10.
理论批评的渡河之筏--《小说香港》的理论批评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久以来,我时常在阅读和研究中,受到“灰色的理论”的侵蚀,使我的感觉日渐迟钝、麻木。一天,我读到了赵稀方的《小说香港》(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5月版),不经意间“邂逅”了一个充满奇妙想象的文学研究世界,突然间有了一种“生活在别处”的快乐。在阅读和研究《小说香港》的特定时空中,一种被理论批评导引的文学想象,既使我感到人生被优雅化和精致化,又让我在“理论旅行”的经历中,捕捉到了一团照亮落寞、平庸世界的智慧与希望之火。也许有很多人相信自己并不需要文学的想象与批评,可我以为,只要这世界上还有人存在,就一定还需要文学和具有想…  相似文献   

11.
贺江  于晓峰 《兰州学刊》2014,(5):203-205
翁贝托·埃科在他的小说《波多里诺》中探讨了文本的"开放性"。开放性一共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开放式的百科全书、开放式的符号系统、开放式的"运动中的作品"。埃科用他天马行空般的想象构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的符号世界,既召唤了读者的阅读,又对自己的"开放性"美学观作了一次集中的展现。  相似文献   

12.
荷花飘香的烟雨江南,一直是历代中国文人的精神原乡.“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江南文化以其独具特色的儒雅与诗性,不断激发着中国文人的想象空间和创作潜能.当代散文中,能与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比肩齐名的不多,台湾作家颜元叔先生的《荷塘风起》算是一个例外.虽然两文风格迥异,相去半个多世纪,横跨海峡两岸,但就同根同族的中国传统文化而言,二者借荷塘风景所呈现的“隐逸情怀”却非常相似,犹如两朵盛开在海峡两岸传统文化殿堂中的生命之花,既遥相呼应又各自精彩,在传统文化、传统美学、心理学等多元化研究视野中彰显出两位作家既相通又不同的心灵诉求.  相似文献   

13.
意境作为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一个核心范畴 ,有着丰富的审美心理蕴含。艺术意境中审美情感意绪是与心理化了的物景及物境相互交融 ,共同存在的 ;意境创造中艺术想象则是与心理物象相伴相随的。意境的创生中依赖审美活动两主体 (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 )一定的心理基础 ,高妙的艺术意境的产生有赖于创作主体的人格境界 ,不同的文化人格会创构出不同的艺术意境。而审美接受主体重体道的心理特征 ,往往使得欣赏者从具体的艺术作品的欣赏中去寻求对整个的人生、历史、宇宙的形而上的感悟 ,因而艺术意境的创生联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审美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14.
<正> 一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史上,一向十分重视意境的创造。所谓意境,主要是指某些作品所具有的这样一种审美机制:既能向读者呈现出情、意、象和谐统一的直接画面,又潜藏着深邃隽永的间接形象、间接意蕴。它根源于作者创作时的自觉的寄兴,精巧的构思,含蓄的描写,而最后呈现在读者的品味、联想、想象之中。古人所谓“象下之意”、“境生于象外”、“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以及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大量论述,都不同程度地道出了意境的本质。意境创造的理论,滥觞于诗歌,渐及绘画,明代以后,许多论者又以境界、意境作为评价小说、戏剧的标准之一。戚蓼生评《石头记》云:“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  相似文献   

15.
各民族先民的宇宙观念中,多层次的模式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按照这种模式,少者将宇宙分为两层、三层,多者数十层。他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又结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起初,宇宙分为天地两层,随后增为三层:神仙悠游的天堂,人类居住的人世,魔鬼栖息的地狱。这一上下重迭的宇宙模式,反映了人类先民的善恶观念:行善的天神地位最高,作恶的魔鬼地位最低,而既可行善又会作恶的人类则处于二者之间。 人世虽然纷纭复杂,毕竟是人们可以感知的一个现实世界,因而只有一层。而天堂与地狱则是幻想的世界。各族先民驰骋想象。把它们(特别是天堂)分别划成若干层。 中国古代神话中,“九重”之说最为流行。如屈原《天问》:“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  相似文献   

16.
诗词意境与想象 想象是文艺创作,也是艺术鉴赏和审美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没有丰富的想象,不可能创作出具有优美意境的作品;而具有优美意境的文艺作品,才可能唤起读者的丰富想象并获得美的感受,陆机早已提出创作构思可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文赋》)。刘勰也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  相似文献   

17.
《山海经》中的昆仑,实际指的是高山中物类品种众多且物产种类分明的意思,亦即为高大的物象。它在书中是典型地标方位的象征,具有确定的指向性。《山海经》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观察,意在突显它的外部环境,着意刻画了与其互为关联的物类事象。鉴于其地理优势,昆仑高大物象的实义内涵,使得《山海经》中所显露的昆仑神境既具有奇异的特质,又蕴含着神话色彩。这也是尊天帝而进行祭祀活动的象征,并形成了拜祭礼制的构成要素之一。《山海经》中昆仑物类事象的形成,对昆仑形象的演变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浩瀚无垠的苗族民间口头文学中,上古神话是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它以优美、奇特的故事情节,丰富离奇的想象和积极浪漫的艺术夸张,吸引着古往今来的苗民大众,至今脍炙人口,在苗区广泛流传。神话是人类社会童年时期的产物,在低下生产力的制约下,凭借不甚发达的思维能力,利用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拟人化,曲折地表现人们对世界的原初认识,其中充满着童年的稚气和天真,带着永恒的艺术魔力。一神话是民间的一种集体口头创作,在相当长的上古时期,曾在民间广泛流传。到了有文字记载的阶级社会,才被文人学者记录下来。流传在中原地区的华夏神话,大概到了西周,才开始有文字记载,陆续记录在《山海经》,《楚辞》、《吕氏春秋》、《淮南子》和《庄子》、《墨子》、《韩  相似文献   

19.
穷而后幻:《聊斋》神话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狐鬼与性爱:原型的改造 读过《聊斋志异》的人都对作者创造的那个狐、鬼世界留下深刻印象。那是一个与现实世界十分相似的,但又有着本质差别的虚构世界。公式化的文学史书籍总是把蒲松龄构想的这个奇异世界说成是“浪漫主义”的表现,而西方学者们则倾向于把这个狐、鬼的世界视为“神话”和“超自然”的幻想世界。英国汉学家沃纳所编《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便收录了《聊斋》故事的英译文五篇;1976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本杰明选译《聊斋》就题为《中国的超自然故事》。  相似文献   

20.
试论《红楼梦》的乡土想象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土是中国文学常见题材之一,乡土想象在中国文学中屡见不鲜并形成了源远流长而又颇为复杂的乡土精神化、审美化的传统。作为古代长篇小说经典,《红楼梦》汲取了这一文学传统的滋养,其乡土想象尽管笔墨不多却涉及乡土风物、乡土生活和乡土人物各个方面,精妙、空灵、意味深长,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丰富了《红楼梦》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